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95575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隧洞中使用的配重车,一种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顶管隧道施工中抗浮措施少的技术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底部滑装在隧道内的行走小车轨道上,包括至少两个承重箱,所述承重箱间设有连接油缸组,所述承重箱与隧洞间设有液压式称重靴,所述承重箱内码装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承重箱之间设有隔离液仓,所述隔离液仓为桶状,由橡胶制成,卡装在所述承重箱与所述配重块之间,所述隔离液仓内设有液仓支架;所述承重箱间设有管材线材通道,所述管材线材通道包括安装在承重箱间的两块垫板。优点在于:灵活性高,抗浮效果好,设备寿命长。设备寿命长。设备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洞中使用的配重车,一种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隧道可分为交通隧道,水工隧道,市政隧道,矿山隧道。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作用任何方法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

的洞室。”在隧道施工中使用的抗浮锚杆,也叫抗浮桩 ,是建筑工程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一种。抗浮锚杆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桩,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与一般基础桩的最大区别在于:基础桩通常为抗压桩,桩体承受建筑荷载压力,受力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建筑荷载的变化而变化;而抗浮桩则为抗拔桩体承受拉力,普通抗浮桩受力也是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但两者受力机制恰好相反。
[0003]对于管道的抗浮施工,在已公开的中国专利文件中,申请号为2019108014772的名为一种管道防位移抗浮机构及管道抗浮施工方法的专利,利用斜撑管道辅助定位,形成管道内部件的稳定连接,达到抗浮的效果,然而,申请人认为该结构依旧存在回收困难,设备寿命低的问题。
[0004]综上所述,可以知晓抗浮措施大量应用在隧道施工中,其目的在于保证隧道结构的安全。而现阶段的隧道抗浮措施,主要集中在抗浮锚杆的设计,手段单一。尤其在每安装一组管节时,管节内需要实时添加配重,该工序时间长,效率低,难以满足施工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管节安装时,抗浮设备安装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案是:设计一种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底部滑装在隧道内的行走小车轨道上,包括至少两个承重箱,所述承重箱间设有连接油缸组,所述承重箱与隧洞间设有液压式称重靴,所述承重箱内码装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承重箱之间设有隔离液仓,所述隔离液仓为桶状,由橡胶制成,卡装在所述承重箱与所述配重块之间,所述隔离液仓内设有液仓支架;所述承重箱间设有管材线材通道,所述管材线材通道包括安装在承重箱间的两块垫板,所述承重箱的侧面上呈阵列状设有镂空通孔。
[0007]具体实施中,所述管材线材通道的底面安装有圆柱状滚轮,所述圆柱状滚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管材线材通道的侧面。
[0008]具体实施中,液压式承重靴包括两根中心轴呈交错角为30

120
°
安装的横向支撑油缸和斜向行走油缸,所述横向支撑油缸和斜向行走油缸的活塞端经由铰支连接相连接,
同时所述铰支连接处于所述承重箱上,所述横向支撑油缸和斜向行走油缸的缸体底部各自经由转轴连接底部定位块,所述底部定位块抵装于隧洞的侧面。
[0009]具体实施中,所述配重块为长方体型,其边缘设有方形凹台,连接块的两端一端卡装于所述方形凹台内,另一端卡装于所述承重箱的侧面框架上。
[0010]具体实施中,所述液仓支架包括至少8组均布在隔离液仓内的立杆,所述立杆上套装不同密度的浮球,各立杆间相同密度的浮球间设有横向连杆形成浮动的横向固定圈(14)。
[0011]或者,所述隔离液仓为方桶型,包括四角由橡胶制成的框架仓和中部的调节仓,所述中部的调节仓包括波浪状支撑和安装在波浪状支撑间的枕状变形仓。
[0012]所述承重箱的侧面设有至少3根卡槽,所述垫板的侧面卡装在所述卡槽内。
[0013]顶部垫板的安装位置与顶部的配重块的水平位置相平齐,以形成施工作业平台。所述连接油缸组包括4个活塞端固定于一点的连接油缸,所述连接油缸的底面经由铰支连接固定在所述承重箱的侧面。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灵活性能高,便于组装、转场与拆卸;2.设计的隔离液仓可以充水,实现设备间的柔性连接,一方面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组合多样,为设备提供了辅助的强度保障;3.通过液压式称重靴,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进场与出场,极大的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施工效率;4.设备整体给管道留出了空间,完全不影响前方和后方工序。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侧视方向剖视图;图4是图3中A

A向剖视图;图5是隔离液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隔离液仓的俯视图;图7是另一结构隔离液仓的俯视图;图8是图7所示结构隔离液仓的主视图;图中各部件名称:1. 行走小车轨道;2. 承重箱;3. 连接油缸组;4. 配重块;5. 垫板;6. 横向支撑油缸;7. 斜向行走油缸;8. 圆柱状滚轮;9. 底部定位块;10. 波浪状支撑;11. 浮球;12. 框架仓;13. 调节仓;14. 横向固定圈;15.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7]实施例1一种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参见图1至图4,底部滑装在
隧道内的行走小车轨道1上,包括至少两个承重箱2,所述承重箱2间设有连接油缸组3,所述承重箱2与隧洞间设有液压式称重靴,所述承重箱2内码装有配重块4;所述配重块4与所述承重箱2之间设有隔离液仓,所述隔离液仓为桶状,由橡胶制成,卡装在所述承重箱2与所述配重块4之间,所述隔离液仓内设有液仓支架;所述承重箱2间设有管材线材通道,所述管材线材通道包括安装在承重箱间的两块垫板5,所述承重箱的侧面上呈阵列状设有镂空通孔。隔离液仓内部可以填充液体,一方面增加设备的重量,另一方面形成柔性支撑,保护框架设备本身。镂空的设计便于橡胶在内部的变形,一方面增加隔离液仓的体积,另一方面,外凸的隔离液箱相当于卡装在承重箱内,相互间的剪力大,有效防止滑移脱落,再一方面,适当的凸出于承重箱,为承重箱的外部增加了一层柔性支撑,避免和其他设备间的碰撞,进一步延长相关设备的使用寿命。
[0018]所述管材线材通道的底面安装有圆柱状滚轮8,所述圆柱状滚轮8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管材线材通道的侧面。以便形成滚动支撑。
[0019]液压式承重靴包括两根中心轴呈交错角为30

120
°
安装的横向支撑油缸6和斜向行走油缸7,所述横向支撑油缸6和斜向行走油缸7的活塞端经由铰支连接相连接,同时所述铰支连接处于所述承重箱2上,所述横向支撑油缸6和斜向行走油缸7的缸体底部各自经由转轴连接底部定位块9,所述底部定位块9抵装于隧洞的侧面。
[0020]所述配重块4为长方体型,其边缘设有方形凹台,连接块15的两端一端卡装于所述方形凹台内,另一端卡装于所述承重箱2的侧面框架上。该设计将配重块4和承重箱2间提供连接,当设备出现倾斜时,连接块15可以首先将承重箱2的侧面框架拉变形,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到,进而进行设备的维护或者配重的加压,保证抗浮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其特征在于:底部滑装在隧道内的行走小车轨道(1)上,包括至少两个承重箱(2),所述承重箱(2)间设有连接油缸组(3),所述承重箱(2)与隧洞间设有液压式称重靴,所述承重箱(2)内码装有配重块(4),所述承重箱的侧面上呈阵列状设有镂空通孔;所述配重块(4)与所述承重箱(2)之间设有隔离液仓,所述隔离液仓为桶状,由橡胶制成,卡装在所述承重箱(2)与所述配重块(4)之间,所述隔离液仓内设有液仓支架;所述承重箱(2)间设有管材线材通道,所述管材线材通道包括安装在承重箱间的两块垫板(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材线材通道的底面安装有圆柱状滚轮(8),所述圆柱状滚轮(8)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管材线材通道的侧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顶管隧道施工抗浮措施的洞内动态配重车,其特征在于:液压式承重靴包括两根中心轴呈交错角为30

120
°
安装的横向支撑油缸(6)和斜向行走油缸(7),所述横向支撑油缸(6)和斜向行走油缸(7)的活塞端经由铰支连接相连接,同时所述铰支连接处于所述承重箱(2)上,所述横向支撑油缸(6)和斜向行走油缸(7)的缸体底部各自经由转轴连接底部定位块(9),所述底部定位块(9)抵装于隧洞的侧面。4.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军黄钟晖张继超周建军王炳华吕乾乾周洋冯光福黄志肃黄奕程刘昊徐文平徐飞刘松地汪凤弟
申请(专利权)人: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