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550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和方法,所述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堆存场的下游利用废石堆筑一期拦挡坝;S2:在所述堆存场内排入废石以形成废石层;S3:在所述堆存场内排入60%浓度以上的尾矿以形成尾矿层,且所述尾矿层位于所述废石层的上方;S4:重复S2和S3,以使所述废石层和所述尾矿层沿由下至上的方向交替堆叠至第一目标高度,所述第一目标高度不高于所述一期拦挡坝的高度;S5:重复S1至S4,直至全部将废石和尾矿排入至所述堆存场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具有堆存场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节省投资,环保性能好等优点。环保性能好等优点。环保性能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尾矿处理的
,具体地,涉及一种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尾矿是指矿石经选别作业,选出目的矿物后的剩余或废弃产物,选厂排出的尾矿一般是矿浆的形态。尾矿库是用以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尾矿浆通过水力输送至尾矿库进行排放,入库的尾矿具有自然流动性,这种排放方式称为湿排尾矿,尾矿库称为湿式尾矿库。废石是指矿山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剥离物,以固体型式存在,废石的粒级较大,从几毫米好几百毫米的粒级都存在,其孔隙率较大。排土场是堆存矿山采矿活动中产生的剥离物的场地,也称为废石场。
[0003]由于尾矿和废石是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的两种大宗固体废物,且规模巨大。相关技术中,尾矿和废石采用建设尾矿库和排土场的方式分别进行堆存处置导致占地面积较大,且堆存后的可靠性较低,抵抗抵御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土地占用面积较小,节省投资,环保性能好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S1:在堆存场的下游利用废石堆筑一期拦挡坝;
[0009]S2:在所述堆存场内排入废石以形成废石层;<br/>[0010]S3:在所述堆存场内排入尾矿以形成尾矿层,且所述尾矿层位于所述废石层的上方;
[0011]S4:重复S2和S3,以使所述废石层和所述尾矿层沿由下至上的方向交替堆叠至第一目标高度,所述第一目标高度不高于所述一期拦挡坝的高度;
[0012]S5:重复S1至S4,直至全部将废石和尾矿排入至所述堆存场内。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废石修筑拦挡坝,且将废石层和尾矿层沿由下至上的方向交替布置在堆存场内,可以将尾矿和废石协同处理,细粒的尾矿更容易进入废石堆体的孔隙中,能够有效增加堆存场内复合堆存体的堆积干容重,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0014]与传统的尾矿库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堆存场内水量较少,安全性更高;与传统的排土场相比,湿排尾矿覆盖在废石表层,并与废石混合在一起,复合堆存体孔隙率变小的同时,对空气和水分的进入起到了阻挡作用,破坏了废石的产酸条件,从而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能够减少尾矿和废石处置装置的工
程投资,降低施工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具有堆存场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节省投资,环保性能好等优点。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堆存场内利用废石或尾矿堆筑隔堤,所述隔堤将所述堆存场分成多个堆存区域,每个所述堆存区域内均由上至下交替堆叠有所述废石层和所述尾矿层。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堆存区域环绕所述堆存场的周向依次布置,所述尾矿排入至各个所述堆存区域的顺序与所述废石排入至各个所述堆存区域的顺序一致。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尾矿层和所述废石层交替堆叠以形成堆存体,所述堆存体的上层朝背离所述拦挡坝的方向向下倾斜,以使所述堆存体与所述堆存场之间限定出回水区域,所述回水区域内设有回水装置,以便将回水区域内的澄清水输送至回选厂循环利用。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存体上层的坡度为0.003

0.05。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期拦挡坝的下游设置有渗水收集装置,所述渗水收集装置用于将渗水输送至堆存场内。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存场内设有排洪装置,所述排洪装置用于将洪水排出至所述堆存场外。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尾矿排入至所述堆存场之前,将所述尾矿的质量浓度浓缩至60%以上,在所述堆存场各个堆存区域内湿式排放。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存场内的最下层的废石层的厚度大于等于1.0m,所述堆存场内的最下层的尾矿层的厚度大于等于0.5m。
[00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包括:堆存场、拦挡坝和堆存体,所述拦挡坝设于所述堆存场的下游,所述堆存体设于所述堆存场内,所述堆存体包括废石层和尾矿层,所述废石层和所述尾矿层沿由下至上的方向交替堆叠布置以形成所述堆存体。
[00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通过利用废石修筑拦挡坝,且将废石层和尾矿层沿由下至上的方向交替布置在堆存场内,可以将尾矿和废石协同处理,以减小堆存场的占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并且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的堆存体的密度较大,堆存场内的存水量较少,可使得采用尾矿和废石堆存的安全性更高,有利于后期闭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能够减少尾矿和废石处置装置的工程投资,降低施工成本。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存场内设有隔堤,所述隔堤将所述堆存场分为多个堆存区域,每个所述堆存区域均设有所述堆存体,多个所述堆存区域内的堆存体沿尾矿或废石的排入顺序逐渐升高。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存体的上层朝背离所述拦挡坝的方向向下倾斜,且所述堆存体上层的坡度为0.003

0.05,所述堆存体的上层与所述堆存场之间限定出回水区域,所述回水区域内设有回水装置,以便将所述回水区域内的澄清水输送至回选厂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的截面图。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的截面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堆存场;11、堆存区域;111、第一区域;112、第二区域;113、第三区域;114、第四区域;12、回水区域;
[0032]2、拦挡坝;21、一期拦挡坝;22、二期拦挡坝;23、三期拦挡坝;
[0033]3、堆存体;31、废石层;32、尾矿层;
[0034]4、隔堤;
[0035]5、回水装置;
[0036]6、渗水收集装置;
[0037]7、排洪装置;
[0038]8、尾矿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0]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和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系统。
[0041]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堆存场的下游利用废石堆筑一期拦挡坝;S2:在所述堆存场内排入废石以形成废石层;S3:在所述堆存场内排入尾矿以形成尾矿层,且所述尾矿层位于所述废石层的上方;S4:重复S2和S3,以使所述废石层和所述尾矿层沿由下至上的方向交替堆叠至第一目标高度,所述第一目标高度不高于所述一期拦挡坝的高度;S5:重复S1至S4,直至全部将废石和尾矿排入至所述堆存场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堆存场内利用废石或尾矿堆筑隔堤,所述隔堤将所述堆存场分成多个堆存区域,每个所述堆存区域内均由上至下交替堆叠有所述废石层和所述尾矿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堆存区域环绕所述堆存场的周向依次布置,所述尾矿排入至各个所述堆存区域的顺序与所述废石排入至各个所述堆存区域的顺序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矿层和所述废石层交替堆叠以形成堆存体,所述堆存体的上层朝背离所述拦挡坝的方向向下倾斜,以使所述堆存体与所述堆存场之间限定出回水区域,所述回水区域内设有回水装置,以便将所述回水区域内的澄清水输送至回选厂循环利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堆存体上层的坡度为0.003

0.0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和废石联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期拦挡坝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艳晶郑学鑫周积果郑伟岑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