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9479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7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包括:高区供水系统、低区供水系统,所述高区供水系统包括高区水源、高区沉淀池系统,高区清水池;低区供水系统包括低区沉淀池系统、低区清水池和供水泵房,所述供水泵房引出的供水总管用于输送清水到用水区域,所述高区清水池设置有与供水总管直接连接的重力直供水管。通过将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得两区之间可以进行水量整体调度和平衡,避免了能源的浪费,同时还有效利用了高区的位置势能,尽可能的降低了供水能耗,总体上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情况下电耗占供水企业制水成本的40%

60%,因此,供水电耗的控制是供水企业运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系统一般有如下类型:直接重力流;未分区分压压力流;重力流与压力流混合式,分区分压压力流四种方式。
[0003]如何针对不同供水系统类型的企业,快速有效的分析和找出其节能降耗的技改措施,并进行应用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0004]通过对不同类型供水系统的分析和调研,我们总结出了常见的四种类型节能降耗技改措施和分析方法、计算工具,通过每种类型选择一家水司(水厂)进行应用实践,事实证明:采用总结得出的《管网需水量收集表》、《管网水压平衡表》、《水泵匹配度分析表》、《清水池水位与时供水量变化分析表》等数据模型与分析计算工具可使工作流程及成果输出更规范,应用更高效,可适应不同供水系统下节能技改的标准化改造推广,使节能技改工作和决策实施有规可循,有据可依,能确保创新成果可落实、易推广、应用时不走样,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荷,把控节能改造质量。通过应用类比和借鉴参考可以快速在供水系统节能技改中加以应用实践,发挥作用。
[0005]供水系统形态多样,既有重力流供水系统,也有压力流供水系统,有单水源供水系统,也有多水源供水系统,系统的多样性导致各公司吨水电耗和供水系统运行成本出现大的差异,需要从多方面探索成本控制的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能够综合调度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的原水和清水的输送,同时能有效利用高区的位置势能,有效的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000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复合型供水系统,包括高区供水系统、低区供水系统,所述高区供水系统包括高区水源、高区沉淀池系统,高区清水池;低区供水系统包括低区沉淀池系统、低区清水池和供水泵房,所述供水泵房引出的供水总管用于输送清水到用水区域,所述高区清水池设置有与供水总管直接连接的重力直供水管。
[0009]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低区供水系统还包括低区水源,所述高区水源的高区原水管和低区水源的低区原水管之间设置有原水连接管,使得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之间可进行原水间的相互调度。
[0010]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高区清水池的出水端设有直接与低区清水池进水端相连的清水连接管。
[0011]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重力直供水管上还设置有高区清水泵,
高区清水泵通过旁通管接入所述重力直供水管,高区清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重力直供水管在与所述高区清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的连接点之间设置有阀门。
[0012]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低区沉淀池系统包括低区斜管沉淀池和低区平流沉淀池;所述高区沉淀池系统包括高区斜管沉淀池和高区平流沉淀池。
[0013]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低区水源通过原水转输泵经原水连接管将部分低区原水送往高区原水管。
[0014]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分别设置有高区滤池和低区滤池,高区滤池和低区滤池均设置有滤池滤料膨胀率的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底盘、支撑轴以及多个测试杯,所述支撑轴垂直安装在测试底盘上,多个测试杯沿支撑轴的轴向间隔安装。
[0015]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支撑轴为中空结构,在支撑轴内还设置有可沿支撑轴上下滑动的滑动杆,所述测试底盘对应于支撑轴的中空位置设置有底盘孔,使得滑动杆可通过底盘孔穿过测试底盘。
[0016]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滑动杆的底部设置有锥形端,以方便滑动杆轻易从滤料的表面插入到滤料的底部。
[0017]本技术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所述滑动杆底部的锥形端为可拆卸结构;所述滑动杆上设置有刻度,可通过滑动杆相对于支撑轴的上下位置变化读出滑动杆的插入滤料的深度。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得两区之间可以进行水量整体调度和平衡,避免了能源的浪费,同时还有效利用了高区的位置势能,尽可能的降低了供水能耗,总体上也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特别适用于具有高区域水源供水系统和低区域水源供水系统的技术改造。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复合型供水系统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滤池滤料膨胀率的测试装置示意图一;
[0021]图3为本技术的滤池滤料膨胀率的测试装置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包括高区供水系统、低区供水系统,所述高区供水系统包括通过管路顺序连接的高区水源A1、高区斜管沉淀池A2、高区平流沉淀池A3、高区滤池A4和高区清水池A5,高区原水泵(图中未示出),通过原水管a1送往高区斜管沉淀池A2,高区斜管沉淀池A2的出水通过管路a2送往高区平流沉淀池A3,高区平流沉淀池A3的出水通过管路a3送往高区滤池A4,高区滤池A4的出水通过管路a4直接送往高区清水池A5。
[0024]低区供水系统包括通过管路顺序连接的低区水源B1、低区斜管沉淀池B2、低区平流沉淀池B3、低区滤池B4和低区清水池B5,低区原水泵(图中未示出),通过原水管b1送往低区斜管沉淀池B2,低区斜管沉淀池B2的出水通过管路b2送往低区平流沉淀池B3,低区平流沉淀池B3的出水通过管路b3送往低区滤池B4,低区滤池B4的出水通过管路b4直接送往低区清水池B5。低区清水池B5通过供水泵房B6里的低区清水泵B7经供水总管C送往用水区域。
[0025]所述高区清水池A5设置有与供水总管C直接连接的重力直供水管c1,重力直供水管c1的作用主要在于将高区清水池A5内的清水通过重力直接输送到用水区域,节约了能源,这种时候一般为夜间低峰用水时段,用水量少,此时高区清水池A5的位置势能以及供水量完全能满足用水需求,可单独采用重力供水,也完全能保障供水任务。
[0026]所述高区水源A1的高区原水管a1和低区水源B1的低区原水管b1之间设置有原水连接管c2,使得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之间可进行原水间的相互调度。
[0027]所述高区清水池A5的出水端设有直接与低区清水池B5进水端相连的清水连接管c3,所述清水连接管c3的作用主要用于将高区清水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区供水系统、低区供水系统,所述高区供水系统包括高区水源、高区沉淀池系统,高区清水池;低区供水系统包括低区沉淀池系统、低区清水池和供水泵房,所述供水泵房引出的供水总管用于输送清水到用水区域,所述高区清水池设置有与供水总管直接连接的重力直供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区供水系统还包括低区水源,所述高区水源的高区原水管和低区水源的低区原水管之间设置有原水连接管,使得高区供水系统和低区供水系统之间可进行原水间的相互调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区清水池的出水端设有直接与低区清水池进水端相连的清水连接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直供水管上还设置有高区清水泵,高区清水泵通过旁通管接入所述重力直供水管,高区清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置有阀门,重力直供水管在与所述高区清水泵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的连接点之间设置有阀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型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区沉淀池系统包括低区斜管沉淀池和低区平流沉淀池;所述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仕强曾扬郭明孙晓航程长青顾安双张芹欧小君欧华林沈悦蔡帅余开明杜红梅叶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