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301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用引流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所述引流瓶一侧设有控制器,所述引流瓶顶部一侧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的输入端通过接头设有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的另一端设有端头,所述接头的内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部且位于连接软管内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破碎机构;所述破碎机构包括连接箱,所述连接箱处于连接软管的中轴处,所述连接箱的四个周侧面均通过排气口设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另一端与连接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顶部设有弹性连接片,该装置引流效率高,引流稳定,同时连接软管堵塞时可以有效地对杂质进行挤压破碎,破碎效率高,破碎效果好,装置联动性强,适应性强。强。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引流
,具体是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神经介入技术顾名思义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它是一种新兴的微创临床技术,为许多脑与脊髓血管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治疗途径。既可以独立解决许多脑血管疾病,又可以和传统的开放手术、放射治疗等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疾病得到满意疗效。
[0003]中国专利技术专利2022101854051公开了一种心血管内科积液引流装置,包括箱体、收集瓶及引流管,箱体的底端一侧设置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的顶端设置有夹紧组件,夹紧组件的顶端设置有收集瓶,收集瓶的顶端旋接设置有卡套,卡套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的顶端设置有阻断装置;箱体的底端另一侧设置有备用瓶,卡套的顶端设置有三通管,三通管的顶端与箱体的顶端固定连接,三通管的一侧内部设置有引流管,三通管的另一侧通过备用管与备用瓶相连通,该引流装置引流效率低,引流时杂质多,引流效果差,不便于对各种身体状况患者进行治疗。
[0004]现有的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在对患者进行引流时,血栓块等杂质由于其体积较大,硬度较高,容易在连接软管内发生堵塞,因此不仅会降低引流效率,增加患者痛苦,同时还会对连接软管内壁造成破坏,更有甚者会影响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
[0005]同时现有的引流装置当连接软管内堵塞后,引流装置会通过增大吸力从而增大对堵塞杂物即血栓的吸出效果,但是较大的吸力在血栓脱离堵塞的一瞬间会对患者身体内部,尤其是血管内施加吸力,从而造成患者血管内的血液等流入连接软管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解决了引流效率低,引流效果差,连接软管内发生堵塞度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清堵,且清堵时容易对连接软管或者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所述引流瓶一侧设有控制器,所述引流瓶顶部一侧通过进液口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的输入端通过接头设有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的另一端设有端头,所述接头的内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部且位于连接软管轴心处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破碎机构;
[0008]所述破碎机构包括连接箱,所述连接箱处于连接软管的中轴处,所述连接箱的四个周侧面均通过排气口设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另一端与连接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顶部设有弹性连接片,所述弹性连接片的顶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破碎锥,所
述连接箱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管道,所述滑动管道外表面且位于连接箱内部设有环形挡块,所述环形挡块的内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滑动管道内腔相连通,所述环形挡块的底部且位于滑动管道的外表面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箱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动管道的底部穿过连接箱连通有膨胀管,所述膨胀管的底部与相邻破碎机构内滑动管道相连通;
[0009]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滑板,所述滑板的外表面与接头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滑板的顶部和底部且对称设有多组通孔,所述通孔内均设有流速传感器,所述通孔与空腔相连通,所述空腔内部设有气囊,所述气囊的输入端与最低端的破碎机构底部的膨胀管相连通;
[0010]当杂质堵塞所述连接软管内部时,所述连接软管内壁挤压多组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内的气体依次沿排气口、连接箱和进气口到达滑动管道和膨胀管内部,所述膨胀管体积增大;所述膨胀管内的多余气体流通至气囊内部,所述气囊在滑板内的空腔内体积增大,当检测到数值的所述流速传感器对应的通孔个数越少,所述控制器控制抽液泵的抽力越大,所述滑板带动气囊向靠近抽液泵端移动,所述气囊带动多组膨胀管和滑动管道向靠近抽液泵端移动,所述膨胀管和滑动管道带动杂质与破碎锥挤压破碎。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引流瓶、抽液泵、接头、连接软管、端头、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等部件的相互配合,将连接软管随端头部的针体插入患者身体内,同时将引流瓶挂至合适位置,抽液泵启动将患者身体内的杂质沿连接软管排至引流瓶内,通过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对接头以及连接软管进行夹持开关,该装置结构合理,引流效率高,引流效果好,操作简单,分段式设计便于维修更换,可调性能强,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并且有效地避免连接软管对患者的多次插接拔出,舒适性和耐用性更强。
[0013]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破碎机构、波纹管、破碎锥、连接箱、滑动管道和膨胀管等部件的相互配合,当连接管道内被杂质堵塞时,连接管道外壁挤压波纹管、波纹管内的气体沿连接箱到达滑动管道和膨胀管内部,膨胀管体积增大从而将杂质中心进行挤压破碎,使得其配合抽气泵的抽力沿连接软管排至引流瓶内,同时破碎机构交错式的布局可以有效地提高连接软管内部对杂质的流动破碎效果,该装置流动性能强,破碎效果好,避免出现杂质对连接软管堵塞等情况发生,保证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0014]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调节机构、滑板、气囊、通孔、流速传感器和复位弹簧等部件的相互配合,当膨胀管体积增大仍无法对杂质进行破碎时,气囊体积增大,能检测到流速值的流速传感器对应的通孔个数不断减小,即通孔打开个数不断减小,当通孔打开个数小于所设的预设值时,控制器控制增大抽液泵的抽力,通孔打开个数越小,抽液泵抽力越大,因此滑板在气囊的堵塞作用下向靠近抽液泵端移动,气囊带动膨胀管和滑动管道向靠近抽液泵端移动,膨胀管和滑动管道带动杂质向靠近抽液泵端移动并与破碎锥挤压破碎,最终沿连接软管排至引流管内,该装置可以很好地对连接软管内的杂质堵塞进行清堵,清堵效率高,清堵效果好,且不会对连接软管自身造成损坏,降低装置的废品率,增大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当堵塞较为严重时,还可以对杂质进行移动破碎,提高破碎效果,适应性更强,清洁效果更好,干净卫生,高效有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引流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接头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连接软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连接软管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0]图6为连接软管内部正视剖视示意图;
[0021]图7为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22]图8为图6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引流瓶;2、悬挂吊带;3、弹性盖帽;4、公接口;5、母接口;6、连接软管;7、第一管夹;8、端头;9、第二管夹;10、抽液泵;11、接头;12、破碎机构;13、波纹管;14、弹性连接片;15、破碎锥;16、连接箱;17、排气口;18、滑槽;19、滑动管道;20、膨胀管;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神经介入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所述引流瓶一侧设有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瓶顶部一侧通过进液口设有抽液泵,所述抽液泵的输入端通过接头设有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的另一端设有端头,所述接头的内部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顶部且位于连接软管轴心处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破碎机构;所述破碎机构包括连接箱,所述连接箱处于连接软管的中轴处,所述连接箱的四个周侧面均通过排气口设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另一端与连接软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软管的顶部设有弹性连接片,所述弹性连接片的顶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破碎锥,所述连接箱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动管道,所述滑动管道外表面且位于连接箱内部设有环形挡块,所述环形挡块的内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滑动管道内腔相连通,所述环形挡块的底部且位于滑动管道的外表面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箱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动管道的底部穿过连接箱连通有膨胀管,所述膨胀管的底部与相邻破碎机构内滑动管道相连通;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滑板,所述滑板的外表面与接头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板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滑板的顶部和底部且对称设有多组通孔,所述通孔内均设有流速传感器,所述通孔与空腔相连通,所述空腔内部设有气囊,所述气囊的输入端与最低端的破碎机构底部的膨胀管相连通;当杂质堵塞所述连接软管内部时,所述连接软管内壁挤压多组波纹管,所述波纹管内的气体依次沿排气口、连接箱和进气口到达滑动管道和膨胀管内部,所述膨胀管体积增大;所述膨胀管内的多余气体流通至气囊内部,所述气囊在滑板内的空腔内体积增大,当检测到数值的所述流速传感器对应的通孔个数越少,所述控制器控制抽液泵的抽力越大,所述滑板带动气囊向靠近抽液泵端移动,所述气囊带动多组膨胀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勤苗牛杨冬谊刘阳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