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2440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该方法包括:(1)天麻有性繁殖播种与采收;(2)天麻无性繁殖种植与采收;(3)天麻采收后利用有性和无性繁殖的穴进行黄精轮作与采收;(4)黄精采收结束后,重复方法进行轮作。此方法可以间接解决天麻的连作障碍,同时合理的利用天麻空窝和废旧菌材,实现天麻黄精栽培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剩余菌材进行二次利用,增加经济效益,且简单易行。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种植
,特别是涉及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属于兰科多年生共生草本,味甘,性微寒,有怯风定惊,镇静止晕,强筋健骨等功效。贵州省由于地形和地理条件的原因,天麻种植主要是利用山地和植被环境,以林下仿野生栽培的形式发展产生。其仿野生的环境造就了优良的天麻品质,但天麻栽培禁忌连作,连种会积累病虫害。在天麻产区种植天麻后,麻穴一般需要间隔4~5年以上或者土地翻新后才能继续栽培,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导致每年大量的空窝浪费,而且频繁换地影响天麻种植效益和麻农的积极性,若将其轮种,将大大增加土地的利用率。
[0003]中药材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多花黄精或滇黄精的干燥根茎。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骨填精的功效。主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嗷,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高瘦,风癞癣疾。单以黄精栽培,需3~4年采收,产前投入大。
[0004]黄精还是药食两用资源,以黄精为原料的饮片、中成药、保健品、食品等不同形式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众多,市场上,商品黄精一直供不应求,价格逐年攀升。因此,发展黄精具有良好前景。
[0005]对比文件:申请号202010952382.3,专利技术名称: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套种方法,所述轮套种方法为:天麻进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的天麻成熟后进行采收,采收后将黄精种植于该天麻有性繁殖的地块内,同时将有性繁殖的天麻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天麻成熟后进行采收,采收后将黄精种植于该无性繁殖的地块内。但此专利技术存在以下缺陷:(1)黄精种植后需要在第六年、第七年才能采收,导致天麻黄精轮种周期较长;(2)天麻无性繁殖采用单层菌材固定菌床,与多层菌床相比,可能会导致产量减少。
[0006]为了解决现有天麻和黄精种植方法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研究出一种天麻与黄精轮作种植方法。天麻仿野生种植采收后,在天麻遗留的种植穴中,进行黄精种植。因天麻种植采收后的地块需要休憩4~5年时间,不能继续种植天麻。黄精为多年生植物,可以在天麻残留的地块进行黄精种植,改良该地块并获得收益。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天麻黄精轮作种植,间接解决天麻的连作障碍,实现天麻黄精栽培的无缝对接,避免林地资源浪费;使用种植过天麻的废旧菌材进行黄精种植,减少资源浪费,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利用现成的穴,减少了挖穴等人工劳动力,同时对废旧菌材进行二次利用,减少污染,为种植户增加经济收益,且方法简单易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以解决了现有的天麻种植存在连作障碍,轮作周期长,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废弃菌材造成环境污染的技术问
题。
[0009]本专利技术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具体轮作种植方法如下:
[0010]S1、天麻有性繁殖播种
[0011]第1年1~2月份,对种植地块进行翻耕整平,将翻耕好的地块挖穴,划分为穴一、穴二,在穴一内培育有性繁殖的固定菌床,持续培育4~5个月,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培育的固定菌床上进行天麻有性繁殖播种,播种一年半后采收,即于第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
[0012]S2、天麻无性繁殖种植
[0013]天麻有性繁殖播种采收年的6~7月份,对穴二进行翻耕整理,然后在穴二内培育无性繁殖的固定菌床,持续培育4~5个月,于同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将采收的有性繁殖天麻用于穴二内进行天麻无性繁殖种植,种植一年后采收,即于第3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
[0014]S3、黄精种植
[0015]天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种植采收完成后,及时将采收后的穴以及穴内废旧菌材进行处理,同时在其穴内采用黄精种植苗种植,种植三年后采收,即天麻有性繁殖与黄精轮作后于第5年10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天麻无性繁殖与黄精轮作后于第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
[0016]S4、重复步骤S1~S3,轮作种植。
[0017]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地块为:常年气温为7~14℃、空气相对湿度为55%~90%、海拔为1450~1950米、地温为8.0~12.0℃、坡度小于55度的林地或荒地。
[0018]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地块挖穴为:挖长0.8~1.2m,宽0.6~1.0m,深30~42cm的土穴,每穴间距为40~50cm。
[0019]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天麻有性繁殖播种为固定菌材播种或移动菌材播种,具体播种法为:
[0020]固定菌材播种为:挖开固定菌床上层表土,取出第一层菌材,刨开泥土露出下层菌材三分之一,铺2~3cm厚的一层杂木湿树叶,然后将拌好种子的菌包分成两份,将一份均匀撒在湿树叶上,再均匀撒上一层1~2cm的细土,放回菌材,棒与棒间保持3~4cm,填实种植土与棒齐平;再铺一层2~3cm厚的湿树叶,将另一半菌包均匀撒在湿树叶上,再均匀撒上一层1~2cm的细土,最后,盖种植土10cm厚,浇透水,穴顶盖一层10cm的杂草或树枝叶保湿即可。
[0021]移动菌材播种为:将培养好的蜜环菌材转移到种植地块,在穴一内底部铺一层3~5cm厚的腐殖土,将培育好的菌材平行摆放在腐殖土上,菌材之间的距离为3~5cm,铺2~3cm厚的一层杂木湿树叶,然后将拌好种子的菌包分成两份,将一份均匀撒在湿树叶上,再均匀撒上一层1~2cm的细土,放回菌材,棒与棒间保持3~4cm,填实种植土与棒齐平;再铺一层2~3cm厚的湿树叶,将另一半菌包均匀撒在湿树叶上,再均匀撒上一层1~2cm的细土,最后,盖种植土10cm厚,浇透水,穴顶盖一层10cm的杂草或树枝叶保湿即可。
[0022]进一步地,步骤S1所述天麻无性繁殖种植为固定菌材种植或移动菌材种植,具体播种法为:
[0023]固定菌材种植法:先挖开培育好的菌床,除下层菌材不动外,将上部菌材、菌枝等
取出,然后,在底层菌材两侧的鱼鳞口处及其两端分别摆上麻种,盖上一层3~5cm厚的腐殖土;再按底层菌材的排列方法摆上所取出的菌材,按照第一层方法摆放麻种及覆土,最后盖上10cm厚的种植土及10厘米厚的杂草、枯枝落叶即可;
[0024]移动菌材种植法:将培养好的蜜环菌材转移到种植地块,在种植地块穴内底部铺一层3~5cm厚的腐殖土,将培育好的菌材平行摆放在腐殖土上,菌材之间的距离为3~5cm,按固定菌床种植法进行种植,可种1~2层。
[0025]进一步地,步骤S3所述处理为:将种植过天麻的废旧菌材平铺放置于种植穴中,用泥土填实;或将种植过天麻的废旧菌材通过碎木机进行粉碎,粉碎后与泥土混合,置于种植穴中填实。
[0026]进一步地,上述所述黄精种植苗种植为:在原麻穴挖0.5m2的黄精穴,翻耕土层25~35cm,把土整细整平,将菌材平放于底层,覆上土至看不见菌材为止,然后把0.15~0.35kg有机肥与土拌匀,撒于土面,将黄精种茎平放芽眼向上再覆细土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天麻与黄精的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作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天麻有性繁殖播种第1年1~2月份,对种植地块进行翻耕整平,将翻耕好的地块挖穴,划分为穴一、穴二,在穴一内培育有性繁殖的固定菌床,持续培育4~5个月,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培育的固定菌床上进行天麻有性繁殖播种,播种一年半后采收,即于第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S2、天麻无性繁殖种植天麻有性繁殖播种采收年的6~7月份,对穴二进行翻耕整理,然后在穴二内培育无性繁殖的固定菌床,持续培育4~5个月,于同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将采收的有性繁殖天麻用于穴二内进行天麻无性繁殖种植,种植一年后采收,即于第3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S3、黄精种植天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种植采收完成后,及时将采收后的穴以及穴内废旧菌材进行处理,同时在其穴内采用黄精种植苗种植,种植三年后采收,即天麻有性繁殖与黄精轮作后于第5年10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天麻无性繁殖与黄精轮作后于第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S4、重复步骤S1~S3,轮作种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地块为:常年气温为7~14℃、空气相对湿度为55%~90%、海拔为1450~1950米、林木遮阴度为70%~90%、地温为8.0~12.0℃、坡度小于55度的林地或荒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挖穴为:挖长0.8~1.2m,宽0.6~1.0m,深30~42cm的土穴,每穴间距为40~5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天麻有性繁殖播种为固定菌材播种或移动菌材播种,具体播种法为:固定菌材播种为:挖开固定菌床上层表土,取出第一层菌材,刨开泥土露出下层菌材三分之一,铺2~3cm厚的一层杂木湿树叶,然后,将拌好种子的菌包分成两份,将一份均匀撒在湿树叶上,再均匀撒上一层1~2cm的细土,放回菌材,棒与棒间保持3~4cm,填实种植土与棒齐平;再铺一层2~3cm厚的湿树叶,将另一半菌包均匀撒在湿树叶上,再均匀撒上一层1~2cm的细土,最后,盖种植土10cm厚,浇透水,穴顶盖一层10cm的杂草或树枝叶保湿即可;移动菌材播种为:将培养好的蜜环菌材转移到种植地块,在穴一内底部铺一层3~5cm厚的腐殖土,将培育好的菌材平行摆放在腐殖土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平刘祥龙兰萍罗夫来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