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及光伏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光伏产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及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不良的通风环境将直接影响光伏电池的能效和使用寿命,以晶体硅光伏电池板为例,在温度超过40℃后,表面温度每升高1℃,光电转换效率就会下降0.3%~0.5%;达到其工作温度上限后,温度每升高 10℃,光伏电池的老化速率加快一倍。因此,高效冷却降温对提高光伏电池的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光伏组件露天放置时表面会聚集大量微小颗粒形成积灰,不仅阻碍热量传递、降低能量转换效率,还会形成遮挡效应,影响太阳能吸收,积灰量越多,光伏组件输出特性越差。
[0003]自然通风冷却是目前太阳能光伏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冷却方式,其原理是在光伏背板上加翅片、通道等进行强化气流流动,对下游光伏壁面进行冷却降温。自然通风冷却的缺陷在于:气流循环空间仅限于光伏背板与屋面之间,气流冷却性能受限;自然气流流经单体建筑后发生分离,在建筑后方形成再循环区,在建筑屋顶形成低速的回流区,风速减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包括若干平行设置于屋顶上的支架(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架(1)上设置有多个翼板(2),每个所述的翼板(2)均通过蜗轮蜗杆副(3)与设置在屋顶上的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相连,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蜗轮蜗杆副(3)转动并带动翼板(2)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蜗杆副(3)包括蜗轮本体(31)、蜗杆本体(32)、蜗轮传动轴(33)和蜗杆传动轴(34),所述蜗轮本体(31)与所述蜗杆本体(32)啮合传动连接,所述蜗轮传动轴(33)穿设于所述蜗轮本体(31)的中心,所述蜗杆传动轴(34)穿设于所述蜗杆本体(32)的中心,所述蜗轮本体(31)的中轴线与所述蜗杆本体(32)的中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蜗轮传动轴(33)的中轴线与所述蜗杆传动轴(34)的中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蜗杆传动轴(34)与驱动机构(4)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蜗轮传动轴(33)一端与设置在支架1上的轴承底座(35)相连、另一端与翼板(2)相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4)还包括对称设置于屋顶两侧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顶端设置有驱动电机(41),所述驱动电机(41)的输出端经蜗杆传动轴(34)与第二立柱相连。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对称设置于屋顶两侧的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通过横梁相连,所述轴承底座(35)竖直设置在横梁上。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降温除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2)与蜗轮传动轴(33)的夹角为45
°
到80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怡,贺佳怡,曹智翔,赵同同,翟超,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