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9212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硬膜下血肿积液引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及使用方法。包括设在颅骨骨孔内的嵌体,嵌体顶部开口、内部设有槽腔,嵌体通过设在槽腔内的若干个螺钉穿过嵌体侧壁与颅骨固定连接,嵌体用于对骨孔进行封堵。避免颅骨表面作用,增加局部皮肤张力,颅内液体不会从骨孔或窦道渗出,螺钉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消除了皮肤下方的切口感染和排除反应;嵌体固定牢固,底部不会向下凸出接触硬脑膜而引起局部排除反应,切口渗液、皮下积液减少,降低了逆行性颅内感染的风险;盖片可确保骨孔外侧平整,避免出现术后皮肤凹陷的情况;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颅骨骨瓣还纳、固定骨瓣领域也可以进行应用。定骨瓣领域也可以进行应用。定骨瓣领域也可以进行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及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硬膜下血肿积液引流
,尤其涉及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硬膜下钻孔引流术后局部骨孔无法封闭,硬膜下积液及血肿或脑脊液直接通过骨孔聚集在皮下,久而久之导致皮下积液,颅内液体从骨孔或窦道渗出至切口,导致逆行性颅内感染。
[0003]部分手术会考虑一侧开口的盖孔板对骨孔进行封堵,但现有盖孔板使用方法为在颅骨表面通过螺钉将盖孔板与颅骨固定连接,这种固定方式,一方面螺钉不仅会对皮肤造成损伤,而且皮下可触及盖孔板及螺钉,在皮肤下方容易导致切口感染、排除反应等;另一方面盖孔板底部容易向下凸出接触硬脑膜而引起局部排除反应,两方面因素最终会导致切口渗液、皮下积液增多,增大了逆行性颅内感染的风险。
[0004]因此,亟需对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技术进行改进升级以规避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精准手术治疗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及使用方法,解决了颅内液体从骨孔或窦道渗出至切口导致逆行性颅内感染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盖孔板对皮肤造成损伤在皮肤下方容易导致切口感染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盖孔板底部向下凸出接触硬脑膜而引起局部排除反应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包括设在颅骨骨孔内的嵌体,所述嵌体顶部开口、内部设有槽腔,所述嵌体通过设在槽腔内的若干个螺钉穿过嵌体侧壁与颅骨固定连接,所述嵌体用于对骨孔进行封堵。
[0008]所述嵌体顶部安装盖片。
[0009]所述嵌体底部一侧设有下通孔,引流管自外向内依次穿过嵌体的槽腔以及下通孔伸至硬脑膜和脑皮层之间进行引流。
[0010]所述盖片包括固定座和旋转片,所述固定座与嵌体螺纹连接,所述旋转片活动安装在固定座内侧的卡槽内。
[0011]所述旋转片上设有上通孔,上通孔与下通孔错位设置,引流管自外向内依次穿过上通孔、嵌体的槽腔、下通孔伸至硬脑膜和脑皮层之间进行引流。
[0012]所述嵌体的槽腔内填充有封堵物。
[0013]所述封堵物包括止血部件或人工硬脑膜,所述止血部件包括明胶海绵、流体明胶、艾薇汀海绵或速即棉。
[0014]所述嵌体顶部螺纹连接预固定架,所述预固定架内部贯通、顶部设有外展平台,通
过外展平台悬挂在骨孔顶部的颅骨上。
[0015]所述嵌体底部一侧设有下通孔,在嵌体的槽腔底部设有用于遮挡下通孔的挡板,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上的操作杆。
[0016]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7]①
嵌体安装:将嵌体与预固定架螺纹连接,将嵌体置于颅骨骨孔内,通过预固定架顶部的外展平台悬挂在骨孔顶部的颅骨上,通过操作杆将挡板至于嵌体的槽腔底部,挡板将槽腔底部的下通孔进行遮挡;在槽腔内通过若干个螺钉穿过嵌体侧壁与颅骨固定连接,然后撤掉预固定架,并将通过操作杆将挡板从槽腔取出;
[0018]②
引流管引流:将固定座与嵌体螺纹连接,将旋转片的上通孔与下通孔错位设置,操控引流管自外向内依次穿过上通孔、嵌体的槽腔、下通孔伸至硬脑膜和脑皮层之间进行引流,引流完成后撤掉引流管;
[0019]③
嵌体封堵:在嵌体的槽腔内填充封堵物,永久留置在骨孔内,避免颅内液体从骨孔渗出。
[0020]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1]通过嵌体对骨孔进行封堵,避免颅骨表面作用,增加局部皮肤张力,颅内液体不会从骨孔或窦道渗出,嵌体通过设在槽腔内的若干个螺钉穿过嵌体侧壁与颅骨固定连接,螺钉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消除了皮肤下方的切口感染和排除反应;嵌体固定牢固,底部不会向下凸出接触硬脑膜而引起局部排除反应,切口渗液、皮下积液减少,降低了逆行性颅内感染的风险;嵌体顶部安装盖片,永久留置在骨孔内,盖片可确保骨孔外侧平整,避免出现术后皮肤凹陷的情况;另外,本专利技术在颅骨骨瓣还纳、固定骨瓣领域也可以进行应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无盖片引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盖片引流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3中撤掉引流管后封堵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嵌体安装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颅骨,2、骨孔,3、硬脑膜,4、脑皮层,5、嵌体,6、螺钉,7、下通孔,8、固定座,9、旋转片,10、上通孔,11、封堵物,12、预固定架,13、外展平台,14、挡板,15、操作杆,16、引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29]如图1所示,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包括设在颅骨1骨孔2内的嵌体5,嵌体5为与骨孔2形状相配合的圆柱体,所述嵌体5顶部开口、内部设有槽腔、底部设有底板,所述嵌体5通过设在槽腔内的若干个螺钉6穿过嵌体5侧壁与颅骨1固定连接,所述嵌体5用于对骨孔2进行封堵,避免颅骨表面作用,增加局部皮肤张力,颅内液体不会从骨孔或窦道渗出。螺钉6直接与骨孔2侧部的颅骨1螺纹连接,螺钉6不会对皮肤造成损伤,消除了皮肤下
方的切口感染和排除反应;螺钉6与颅骨1螺纹连接可使嵌体5固定牢固,嵌体5底部不会向下凸出接触硬脑膜3而引起局部排除反应,切口渗液、皮下积液减少,降低了逆行性颅内感染的风险。
[0030]如图2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引流形式,在嵌体5底部一侧设有下通孔7,引流管16自外向内依次穿过嵌体5的槽腔以及下通孔7伸至硬脑膜3和脑皮层4之间进行引流。
[0031]如图3所示,所述嵌体5顶部安装盖片,术后盖片以及嵌体5可永久留置在骨孔2内,盖片可确保骨孔2外侧平整,避免出现术后皮肤凹陷的情况。
[0032]所述盖片也为圆柱体,盖片包括固定座8和旋转片9,所述固定座8与嵌体5螺纹连接,所述旋转片9活动安装在固定座8内侧的卡槽内。
[0033]作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种引流形式,所述旋转片9上设有上通孔10,上通孔10与下通孔7错位设置,引流管16自外向内依次穿过上通孔10、嵌体5的槽腔、下通孔7伸至硬脑膜3和脑皮层4之间进行引流。
[0034]如图4所示,所述嵌体5的槽腔内填充有封堵物11,进一步减少感染和降低液体渗出。
[0035]所述封堵物11包括止血部件或人工硬脑膜,所述止血部件包括明胶海绵、流体明胶、艾薇汀海绵或速即棉。
[0036]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嵌体5安装时,所述嵌体5顶部螺纹连接预固定架12,预固定架12也为圆柱体,所述预固定架12内部贯通、顶部设有外展平台13,通过外展平台13悬挂在骨孔2顶部的颅骨1上。
[0037]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颅骨骨孔内的嵌体,所述嵌体顶部开口、内部设有槽腔,所述嵌体通过设在槽腔内的若干个螺钉穿过嵌体侧壁与颅骨固定连接,所述嵌体用于对骨孔进行封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体底部一侧设有下通孔,引流管自外向内依次穿过嵌体的槽腔以及下通孔伸至硬脑膜和脑皮层之间进行引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体顶部安装盖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包括固定座和旋转片,所述固定座与嵌体螺纹连接,所述旋转片活动安装在固定座内侧的卡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片上设有上通孔,上通孔与下通孔错位设置,引流管自外向内依次穿过上通孔、嵌体的槽腔、下通孔伸至硬脑膜和脑皮层之间进行引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体的槽腔内填充有封堵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膜下钻孔引流术骨孔盖孔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物包括止血部件或人工硬脑膜,所述止血部件包括明胶海绵、流体明胶、艾薇汀海绵或速即棉。8.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铮杨紫超杨博宇庄晓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医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