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91130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5 06:59
本申请公开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本申请的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根据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确定每个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和第二关系表征方程;获取目标检测点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目标测井对应的当前水驱油效率值;根据目标检测点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及多个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和多个第二关系表征方程,确定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对应的水驱油效率控制点;根据多个水驱油效率控制点和当前水驱油效率值,确定目标储层对应的水淹级别。应的水淹级别。应的水淹级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油田开发
,尤其涉及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精准确定油田储层的水淹级别是指导生产油田调整井挖潜剩余油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大多数生产油田而言,通常是基于本油田的实验样品数据建立一条水驱油效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再根据水驱油效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确定油田储层的水淹级别。
[0003]由于,润湿性对水驱油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分析确定油田储层水淹级别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淹程度对储层岩石润湿性的改变。然而,基于实验样品数据建立的水驱油效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并未考虑水淹程度对储层岩石润湿性的影响,因此,根据水驱油效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无法准确的确定油田储层的水淹级别。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主要目的在于准确的确定油田储层的水淹级别。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淹级别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内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其中,多个所述实验样品位于所述目标区域包含的多个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内;根据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确定每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以及根据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确定每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获取目标检测点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目标测井对应的当前水驱油效率值,其中,所述目标检测点位于目标储层内,所述目标储层为所述目标区域内需要进行水淹级别确定的储层,所述目标测井位于所述目标区域内;根据所述目标检测点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及每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和第二关系表征方程,确定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对应的水驱油效率控制点;根据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对应的水驱油效率控制点和所述目标测井对应的当前水驱油效率值,确定所述目标储层对应的水淹级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包含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和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多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包含未水淹级别储层、弱水淹级别储层、中水淹级别储层和强水淹级别储层;所述根据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确定每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包括:分别将位于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第一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一等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包含多个第一目标参数;对多个所述第一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一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一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二等式;对多个所述第二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二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二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三
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三等式;对多个所述第三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三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三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四等式;对多个所述第四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四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四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五等式;对多个所述第五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五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五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和水驱油效率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六等式;对多个所述第六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六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一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六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包含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和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多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包含未水淹级别储层、弱水淹级别储层、中水淹级别储层和强水淹级别储层;所述根据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每个所述实验样品在每个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确定每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包括:分别将位于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第二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七等式,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包含多个第二目标参数;对多个所述第七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一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一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
以获得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八等式;对多个所述第八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二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二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九等式;对多个所述第九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三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三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十等式;对多个所述第十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四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四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十一等式;对多个所述第十一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五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五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分别将位于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及分别将位于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的每个实验样品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和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多个第十二等式;对多个所述第十二等式进行多项式拟合回归处理,以计算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六参数值;将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参数对应的第六参数值代入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以获得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检测点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及每个所述目标水淹级别储层在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
方程和第二关系表征方程,确定每个所述预设含水控制点对应的水驱油效率控制点,包括:分别将所述目标检测点对应的地质微观参数组代入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及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关系表征方程中,以计算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面通量值和第二面通量值、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三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将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面通量值代入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中,以计算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水驱油效率值;将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水驱油效率值确定为所述第一预设含水控制点对应的水驱油效率控制点;将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面通量值代入所述未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弱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中,以计算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水驱油效率值;将所述目标检测点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二面通量值代入所述中水淹级别储层和所述强水淹级别储层在所述第二预设含水控制点下的第一关系表征方程中,以计算所述目标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宜罗宪波马奎前刘英宪刘东徐锦绣郑炀张静郑彬陈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