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9687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56
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包括木柱、木穿枋、童柱和桁;木穿枋设在相邻木柱的上部之间,木柱上开有穿过木穿枋的孔道;孔道的侧壁上贴有第一钢板层;木穿枋端部穿设在孔道中;木穿枋、第一钢板层与木柱之间通过对拉螺栓连接;对拉螺栓的端部外侧封堵有木块;童柱设在木穿枋的顶部,在童柱的底部开有插槽;插槽侧壁上贴有第二钢板层;木穿枋顶部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中安装有型钢杆;型钢杆顶部设有顶部连接件,型钢杆底部设有底部连接件;顶部连接件穿过第二钢板层、伸入童柱中;底部连接件的下端伸入木穿枋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的修缮方法无法做到既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风貌,又能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的技术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木建筑结构
,特别是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南方老城区多为木结构房屋,但南方空气较潮湿,木结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易于变形,导致木柱与木穿枋、童柱连接受力发生改变,房屋整体出现变形现象。为了可以很好的保留既有建筑遗存,给世人展现出它应有的年代感及风貌,多采用对建筑遗存实施复建或原址保护的方式。传统的修缮方法无法做到既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风貌,又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要解决传统的修缮方法无法做到既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风貌,又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包括有木柱、木穿枋、童柱和桁;所述木穿枋设置在相邻木柱的上部之间,且在木柱上、对应木穿枋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穿过木穿枋的孔道;所述孔道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一钢板层;所述木穿枋的端部穿设在孔道中,且支撑在第一钢板层上;所述孔道前后两侧的侧壁上对应开设有螺栓孔;所述木柱的外壁上、对应螺栓孔的端部处开设有凹槽;所述木穿枋、第一钢板层与木柱之间通过穿设在螺栓孔中的对拉螺栓连接;所述对拉螺栓的端部嵌在凹槽中,且在对拉螺栓的端部外侧封堵有木块;所述童柱设置在木穿枋的顶部,在童柱的底部、对应木穿枋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二钢板层;所述木穿枋的顶部、沿横向通长设置有安装槽;在安装槽中安装有型钢杆;所述型钢杆的顶部、对应童柱的位置处设置有顶部连接件,型钢杆的底部、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底部连接件;所述顶部连接件穿过第二钢板层、伸入童柱中;所述底部连接件的下端伸入木穿枋中;所述桁对应布置在童柱和木柱的顶部,且沿纵向通长设置。
[0006]优选的,所述孔道的纵向切面呈矩形;所述第一钢板层的纵向切面成U形,且安装在孔道中。
[0007]优选的,所述对拉螺栓的螺母与凹槽的内侧面之间垫设有垫片。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钢板层的纵向切面成倒置的U形,且安装在插槽中。
[0009]优选的,所述木穿枋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木穿枋主体和插接端;所述木穿枋主体的高度大于孔道的高度;所述插接端设置在木穿枋主体的两端,且插接端的高度小于木穿枋主体的高度,插接端的顶面与木穿枋主体的顶面平齐;所述插接端插设在孔道中。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的屋面支撑系统在木柱上、对应木穿枋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穿过木
穿枋的孔道,在孔道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一钢板层;同时,本技术在童柱的底部设置插槽,在插槽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二钢板层;这种结构设计不仅提高了节点位置处的受力性能,而且将钢构件隐于木构件内,解决了传统的修缮方法无法做到既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风貌,又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0012]2、在传统的木穿枋与木柱连接处,仅木穿枋的接触面受力,受力面较小,压强较大,容易使木柱的连接部位被压坏;而本申请中,在木穿枋的端部与木柱的连接部位设置第一钢板层;同时将木穿枋的端部与木柱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木穿枋受的力一部分通过对拉螺栓传递给木柱,另一部分通过第一钢板层传递给木柱,使集中传递的力能够得以分散,提高了连接部位的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屋面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中木柱与木穿枋连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中A

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中木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中童柱与木穿枋连接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19]图6是图5中B

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技术中童柱底部开设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本技术中木穿枋的顶部设置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是本技术中木穿枋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木柱、2-木穿枋、2.1-木穿枋主体、2.2-插接端、3-童柱、4-桁、5-孔道、6-第一钢板层、7-螺栓孔、8-凹槽、9-对拉螺栓、10-木块、11-插槽、12-型钢杆、13-顶部连接件、14-底部连接件、15-第二钢板层、16-安装槽、17-垫片、18-屋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

9所示,这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包括有木柱1、木穿枋2、童柱3和桁4;所述木穿枋2设置在相邻木柱1的上部之间,且在木柱1上、对应木穿枋2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穿过木穿枋2的孔道5;所述孔道5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一钢板层6;所述木穿枋2的端部穿设在孔道5中,且支撑在第一钢板层6上;所述孔道5前后两侧的侧壁上对应开设有螺栓孔7;所述木柱1的外壁上、对应螺栓孔7的端部处开设有凹槽8;所述木穿枋2、第一钢板层6与木柱1之间通过穿设在螺栓孔7中的对拉螺栓9连接;所述对拉螺栓9的端部嵌在凹槽8中,且在对拉螺栓9的端部外侧封堵有木块10;所述童柱3设置在木穿枋2的顶部,在童柱3的底部、对应木穿枋2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插槽11;所述插槽11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二钢板层15;所述木穿枋2的顶部、沿横向通长设置有安装槽16;在安装槽16中安装有型钢杆12;所述型钢杆12的顶部、对应童柱3的位置处设置有顶部连接件13,型钢杆12的底部、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底部连接件14;所述顶部连接件13穿过第二钢板层15、伸入童柱3中;所述底部连接件14的下端伸入木穿枋2中;所述桁4对应布置在童柱3和木柱1的顶部,且沿纵向通长设置。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孔道5的纵向切面呈矩形;所述第一钢板层6的纵向切面成U形,且安装在孔道5中。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拉螺栓9的螺母与凹槽8的内侧面之间垫设有垫片17。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钢板层15的纵向切面成倒置的U形,且安装在插槽11中。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木穿枋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木穿枋主体2.1和插接端2.2;所述木穿枋主体2.1的高度大于孔道5的高度;所述插接端2.2设置在木穿枋主体2.1的两端,且插接端2.2的高度小于木穿枋主体2.1的高度,插接端2.2的顶面与木穿枋主体2.1的顶面平齐;所述插接端2.2插设在孔道5中。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型钢杆12为方钢,型钢杆12的顶面与木穿枋2的顶面平齐。
[0030]本实施例中,在桁4的顶部设置有屋面结构18。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顶部连接件13和底部连接件14均为钢钉,并且顶部连接件13和底部连接件14分别与型钢杆12焊接连接。...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民居大木结构的屋面支撑系统,包括有木柱(1)、木穿枋(2)、童柱(3)和桁(4);其特征在于:所述木穿枋(2)设置在相邻木柱(1)的上部之间,且在木柱(1)上、对应木穿枋(2)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穿过木穿枋(2)的孔道(5);所述孔道(5)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一钢板层(6);所述木穿枋(2)的端部穿设在孔道(5)中,且支撑在第一钢板层(6)上;所述孔道(5)前后两侧的侧壁上对应开设有螺栓孔(7);所述木柱(1)的外壁上、对应螺栓孔(7)的端部处开设有凹槽(8);所述木穿枋(2)、第一钢板层(6)与木柱(1)之间通过穿设在螺栓孔(7)中的对拉螺栓(9)连接;所述对拉螺栓(9)的端部嵌在凹槽(8)中,且在对拉螺栓(9)的端部外侧封堵有木块(10);所述童柱(3)设置在木穿枋(2)的顶部,在童柱(3)的底部、对应木穿枋(2)的连接位置处开设有插槽(11);所述插槽(11)的侧壁上贴设有第二钢板层(15);所述木穿枋(2)的顶部、沿横向通长设置有安装槽(16);在安装槽(16)中安装有型钢杆(12);所述型钢杆(12)的顶部、对应童柱(3)的位置处设置有顶部连接件(13),型钢杆(12)的底部、沿横向间隔设置有底部连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徐凯凯曹光万仁威彭礼君朱琪吕小龙陈林璞张永好王舰航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华江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