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及耳机盒保护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854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及耳机盒保护套,其中错位内壳结构包括: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所述第一下壳在面向第二下壳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置槽,第二下壳在面向第一下壳一侧设置有压合凸起,所述压合凸起与第一容置槽的位置相适配,且压合凸起与第一容置槽之间预留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用于容置保护套的外柔性层。在进行外柔性层帖敷时,首先可以分别将外柔性层帖敷在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的外壁,而后将多余的外柔性层的一端端头或一部分利用压合凸起及第一容置槽的壁部压合在第一间隙内,以进行外柔性层的固定;无需通过天地模热压的方式进行面料定型,亦无需使用金属条遮挡拼接处,降低了外柔性层的加工难度及耳机盒保护套的生产成本。工难度及耳机盒保护套的生产成本。工难度及耳机盒保护套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及耳机盒保护套


[0001]本技术涉及耳机盒保护套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及耳机盒保护套。

技术介绍

[0002]耳机盒是指用于盛放蓝牙耳机并给蓝牙耳机充电的配套装置,保护套的作用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保护耳机盒,在耳机盒受到碰撞、跌落等可能损伤耳机盒的状况时,提供保护,降低耳机盒的受损概率及受损程度;其二是提高耳机盒的美观性,耳机盒出厂基本不会印制过于复杂的图案或纹理,以纯色为主,以保证耳机盒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提高耳机销量,但过于单调的耳机盒外形及图案虽然不会引起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厌烦,往往也无法深度契合多数消费者的喜好,此时,各种各样的保护套就起到了调和众“口”的作用;而且,保护套可随时更换,随着喜好的改变,消费者可通过更换保护套保持对于耳机盒的新鲜感。
[0003]皮料和面料是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材料,也是一种常见的耳机盒保护套的外包材料,但由于软性材料第一间隙不容易控制、褶皱多,所以生产成本较高且不良率较高。
[0004]授权公告号为CN210609601U的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改良充电耳机套,如图1所示,其包括:机壳1、可移胶2、面料3、塑胶圈4及防滑条5;所述机壳1通过注塑制作,且机壳1内侧顶部通过粘接固定设置有可移胶2;所述机壳1的两侧均开设有圆形凹槽,且凹槽内均粘接并镶嵌固定设置有防滑条5;所述机壳1外侧通过热压接固定设置有面料3;所述机壳1底部内侧固定设置有塑胶圈4。
[0005]该技术专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第一间隙不易控制及褶皱多的问题,但该技术上下两个半壳分别注塑成型如图1所示结构,因此其帖敷面料/皮料的难度较大(柔性材料需要固定边缘,该技术在不进行面料重叠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帖敷),故其采用天地模热压的方式对面料进行定型,而后粘接在机壳外侧,并用金属条遮挡拼接处(以降低对于面料加工精度的要求),不仅操作较为复杂,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0006]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及耳机盒保护套,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耳机盒保护套采用天地模热压的方式对面料进行定型,而后粘接在机壳外侧,并用金属条遮挡拼接处,不仅操作较为复杂,而且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8]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其包括: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所述第一下壳在面向第二下壳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下壳在面向第一下壳一侧设置有压合凸起,所述压合凸起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位置相适配,且压合凸起与第一容置槽之间预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容置保护套的外柔性层。
[0010]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在进行外柔性层帖敷时,首先可以分别将外柔性层帖敷在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的外壁,而后将多余的外柔性层的一端端头或一部分利用压合凸起及第一容置槽的壁部压合在第一间隙内,以进行外柔性层的固定;无需通过天地模热压的方式进行面料定型,亦无需使用金属条遮挡拼接处,降低了外柔性层的加工难度及耳机盒保护套的生产成本;改善了现有技术中耳机盒保护套采用天地模热压的方式对面料进行定型,而后粘接在机壳外侧,并用金属条遮挡拼接处,不仅操作较为复杂,而且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而且,原有的外柔性层帖敷方法仅利用胶体进行简单的粘接,外柔性层的固定可靠性较差,本技术采用压合凸起及第一容置槽的壁部将外柔性层的一部分压合在第一间隙内,增加了外柔性层的固定可靠性。
[0011]在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下壳在面向第二下壳一侧设置有贴合槽,所述第二下壳在面向第一下壳一侧设置有贴合凸起,所述贴合槽与所述贴合凸起的位置相适配。
[0012]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利用贴合槽及贴合凸起进行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一方面增加了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范围,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稳定性,三则降低了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操作难度(在不设置贴合凸起及贴合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帖敷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的外柔性层之间的粘接进行二者的连接,但一则连接范围较窄,二则外柔性层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小,三则操作较为复杂),故通过贴合槽及贴合凸起的设置,本技术提高了下壳体的强度,降低了下壳体的装配难度,进而降低了耳机盒保护套的生产成本及生产良率。
[0013]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贴合凸起由所述压合凸起向外延伸而成,且所述贴合凸起的厚度大于压合凸起的厚度;所述贴合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背离第二下壳一侧。
[0014]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贴合凸起的厚度大于压合凸起的厚度可以提高第二下壳边缘的强度,进而提高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连接处的强度;而贴合凸起及贴合槽位置的设置,则将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处设置在了远离帖敷在二者外侧外柔性层接缝处的位置,进一步提高了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可靠性。
[0015]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用于固定内柔性层的上端,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内侧。
[0016]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现有技术无法进行内柔性层的帖敷,本技术通过第一固定圈固定内柔性层的上端,改变了柔性材料形状不固定,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不易帖敷的情况,提高了保护套对于耳机盒的保护性能及保护套内外材质的一致性,进而提高了保护套的实用性及美观性。
[0017]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下壳的内壁还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下壳的内壁还设置有第三容置槽,在所述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对接后,所述第二容置槽与第三容置槽连通形成圈体容置槽,所述第一固定圈收容在所述圈体容置槽内。
[0018]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圈体容置槽的设置可以在第一固定圈安装时,对第一固定圈的位置进行快速定位,提高耳机盒保护套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圈的固定,提高内柔性层的固定可靠性,防止在耳机盒拔出时,内柔性层被耳机盒带出。
[0019]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下壳在背离第二下壳一侧上端开设有避位槽,所述第一固定圈设置有避位部,所述避位部的上下端面形状皆与避位槽的底壁形状相同,且
避位部的上端端面与所述避位槽的底壁相平齐。
[0020]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避位槽的设置是为了给盖体的打开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而避位部的形状设置则是为了保证第一固定圈的高度,进而保证第一固定圈具有足够的强度,不同的是,避位部位置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内柔性层与外柔性层的高度一致性,进而提高耳机盒保护套的美观性。
[0021]在进一步优选方案中,所述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的下壳体由所述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组成。
[0022]上述方案的效果在于:本技术并不需要完整的下壳体,只需要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即可,一方面可以进行外柔性层端头的固定,另一方面无需使用额外的结构件,节省了成本的同时,尽可能简化了操作难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下壳及第二下壳,所述第一下壳在面向第二下壳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下壳在面向第一下壳一侧设置有压合凸起,所述压合凸起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位置相适配,且压合凸起与第一容置槽之间预留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容置保护套的外柔性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壳在面向第二下壳一侧设置有贴合槽,所述第二下壳在面向第一下壳一侧设置有贴合凸起,所述贴合槽与所述贴合凸起的位置相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凸起由所述压合凸起向外延伸而成,且所述贴合凸起的厚度大于压合凸起的厚度;所述贴合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槽背离第二下壳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用于固定内柔性层的上端,且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内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耳机盒保护套的错位内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壳的内壁还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下壳的内壁还设置有第三容置槽,在所述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对接后,所述第二容置槽与第三容置槽连通形成圈体容置槽,所述第一固定圈收容在所述圈体容置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耳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群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鑫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