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循环扇及其风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848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循环扇及其风道结构,能够提高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风量以及风距。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包括前网、外罩以及后网,前网设置于后网的前方,外罩连接在前网与后网之间;后网的后侧设有后进风口,后网的周侧设有侧进风口;外罩的内部形成的加压区,后进风口以及侧进风口均与加压区的进风端连通;前网设有与加压区的出风端连通的多条弧形出风口,多条弧形出风口沿前网的周向间隔排布。布。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气循环扇及其风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循环扇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循环扇及其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空气循环扇是一种能够促进室内空气循环的装置,其能够给用户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0003]传统的空气循环扇大多是后侧进风,然后在扇叶机构的带动下从前侧出风,这种空气循环扇普遍存在出风风量较低,风距较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空气循环扇及其风道结构,能够提高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风量以及风距。
[000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包括前网、外罩以及后网,所述前网设置于所述后网的前方,所述外罩连接在所述前网与所述后网之间;所述后网的后侧设有后进风口,所述后网的周侧设有侧进风口;所述外罩的内部形成的加压区,所述后进风口以及所述侧进风口均与所述加压区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前网设有与所述加压区的出风端连通的多条弧形出风口,多条所述弧形出风口沿所述前网的周向间隔排布。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07]上述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中,扇叶机构用于设置在前网、外罩以及后网配合形成的空间内,扇叶机构能够转动,从而带动空气进入风道内。当扇叶机构启动时,外界的空气会通过后网的后进风口以及侧进风口进入至风道内,然后在外罩形成的加压区实现加压后再从前网的弧形出风口吹出,实现空气循环。其中,由于后网不仅设有后进风口,还设有侧进风口,相较于传统的空气循环扇只具备后进风口的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加进风量,另一方面,从侧进风口进入至风道内的空气还能够快速聚拢,增加出风强度以及风距;另外,由于外罩形成了加压区,当风进入加压区后能够实现加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出风强度以及风距。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压区的横截面积从所述加压区的进风端至所述加压区的出风端的方向逐渐递减。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罩的周缘部分形成有环形夹层,所述环形夹层的内部设置有沿所述环形夹层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后网的周缘部分设有沿所述后网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装配孔,多个所述第二装配孔与多个所述第一装配孔一一对应地相对设置;
[0010]每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和与之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均穿设有紧固件。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网包括沿所述前网的周向均匀且间隔设置
的多个弧形条,每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条之间形成有所述弧形出风口。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弧形条包括靠近所述前网的中间部分的第一端、以及靠近所述前网的周缘部分的第二端,所述弧形条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向前方外凸。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网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外罩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前网可被操作地旋转而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于所述前网上的装配槽,所述装配槽包括第一槽位以及与所述第一槽位连通的第二槽位,所述第一槽位具有插入口;
[0015]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通过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第一槽位内,且所述前网可被操作地旋转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扣入所述第二槽位内。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卡凸,所述第二槽位的槽壁上设有卡槽,所述卡凸穿设于所述卡槽内,以限制所述前网相对于所述外罩旋转。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前网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外罩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0018]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循环扇,包括如上所述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
[00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循环扇,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0]上述的空气循环扇中,扇叶机构用于设置在前网、外罩以及后网配合形成的空间内,扇叶机构能够转动,从而带动空气进入风道内。当扇叶机构启动时,外界的空气会通过后网的后进风口以及侧进风口进入至风道内,然后在外罩形成的加压区实现加压后再从前网的弧形出风口吹出,实现空气循环。其中,由于后网不仅设有后进风口,还设有侧进风口,相较于传统的空气循环扇只具备后进风口的结构,一方面,能够增加进风量,另一方面,从侧进风口进入至风道内的空气还能够快速聚拢,增加出风强度以及风距;另外,由于外罩形成了加压区,当风进入加压区后能够实现加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出风强度以及风距。
附图说明
[0021]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空气循环扇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空气循环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前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前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空气循环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6是图3所示图形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图5所示图形的B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00、前网;101、弧形出风口;102、装配槽;1021、第一槽位;1022、第二槽位;1023、卡槽;110、弧形条;111、第一端;112、第二端;
[0031]200、外罩;201、加压区;202、夹层;210、环形外板;220、环形内板;230、固定柱;240、第二连接部;241、卡凸;
[0032]300、后网;301、后进风口;302、侧进风口;
[0033]400、扇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网、外罩以及后网,所述前网设置于所述后网的前方,所述外罩连接在所述前网与所述后网之间;所述后网的后侧设有后进风口,所述后网的周侧设有侧进风口;所述外罩的内部形成的加压区,所述后进风口以及所述侧进风口均与所述加压区的进风端连通;所述前网设有与所述加压区的出风端连通的多条弧形出风口,多条所述弧形出风口沿所述前网的周向间隔排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区的横截面积从所述加压区的进风端至所述加压区的出风端的方向逐渐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周缘部分形成有环形夹层,所述环形夹层的内部设置有沿所述环形夹层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后网的周缘部分设有沿所述后网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装配孔,多个所述第二装配孔与多个所述第一装配孔一一对应地相对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和与之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均穿设有紧固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网包括沿所述前网的周向均匀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弧形条,每相邻两个所述弧形条之间形成有所述弧形出风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循环扇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振李昌林蔡先浩姜宇超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斗禾智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