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798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前副车架,包括:两个间隔开的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副车架,通过在两个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辆的安全性能。辆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副车架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悬架系统
,尤其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前副车架是构成车辆的重要部件,其在起支撑作用的同时还为周边零件(转向器、悬架、悬置等)提供安装点,在车辆行驶中,因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而产生的冲击载荷,都会通过周边零件传递至前副车架上,因此,前副车架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和刚度。现有的前副车架结构一般为元宝梁副车架或框式副车架等,由两根横梁和两根纵梁组成的结构,上述结构的前副车架存在强度和刚度不足导致前副车架变形甚至断裂的风险,从而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整体强度和刚度较强。
[000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包括:两个间隔开的纵梁,两个所述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通过在两个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前侧,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的距离。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设有防护板。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横梁高于所述第二横梁,所述防护板包括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至所述第二横梁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护板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防护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二防护板为水平板。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一横梁
上段、第二横梁上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上段,所述第一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二横梁上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横梁下段、第二横梁下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下段,所述第一横梁下段和所述第二横梁下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下段连接,所述第一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一横梁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二横梁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二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前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段;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位于所述第三板体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四板体包括第三横梁上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上段,所述第三横梁上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上段连接,所述第三板体包括第三横梁下段、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下段,所述第三横梁下段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后下段连接,所述第三横梁上段和所述第三横梁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所述第三横梁,两个所述纵梁后上段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后下段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以构造成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后段,两个所述纵梁前段分别和两个所述纵梁后段连接以构造成两个所述纵梁。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纵梁前段和所述纵梁后段中的至少一个焊接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所述防护板与所述第一板体为一体件。
[00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上设有通风孔。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前副车架,在两个纵梁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以及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从而提升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和刚度,尤其是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上的刚度,进而保证前副车架可以承受住车辆在加速、制动、爬坡、转向和各种复杂路面上产生的冲击载荷,避免出现因前副车架变形或断裂导致车辆不能正常使用。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结构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副车架的俯视图;
[0021]图3是图2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板体的结构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板体的结构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板体的结构图;
[002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板体的结构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100、前副车架;
[0028]1、第一横梁;
[0029]2、第二横梁;
[0030]3、第三横梁;
[0031]4、纵梁;41、安装点;41、纵梁前段;42、纵梁后段;
[0032]5、防护板;51、第一防护板;52、第二防护板;53、通风孔;
[0033]6、第一板体;61、第一横梁下段;62、第二横梁下段;63、纵梁前下段;
[0034]7、第二板体;71、第一横梁上段;72、第二横梁上段;73、纵梁前上段;
[0035]8、第三板体;81、第三横梁下段;82、纵梁后下段;
[0036]9、第四板体;91、第三横梁上段;92、纵梁后上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间隔开的纵梁(4),两个所述纵梁(4)上设有用于安装转向器的安装点(43);第一横梁(1)、第二横梁(2)和第三横梁(3),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2)和所述第三横梁(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4)连接,所述第一横梁(1)、所述第二横梁(2)和所述第三横梁(3)在所述纵梁(4)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横梁(1)和所述第二横梁(2)之间设有防护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位于所述第三横梁(3)的前侧,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一横梁(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转向器与所述第三横梁(3)之间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1)高于所述第二横梁(2),所述防护板(5)包括第一防护板(51)和第二防护板(52),所述第一防护板(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梁(1)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1)至所述第二横梁(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护板(51)向下倾斜,所述第二防护板(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板(51)的远离所述第一横梁(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板(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梁(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板(52)为水平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100)包括:第一板体(6)和第二板体(7),所述第二板体(7)位于所述第一板体(6)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6)连接,所述第二板体(7)包括第一横梁上段(71)、第二横梁上段(72)、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上段(73),所述第一横梁上段(71)和所述第二横梁上段(7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前上段(73)连接,所述第一板体(6)包括第一横梁下段(61)、第二横梁下段(62)、两个间隔开的纵梁前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勇祁小岑孙书林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