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7919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10 13:35
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和下封头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上封头为圆筒结构,上封头的顶板中心和下封头的底板中心均连接有通水管,进水管的下端通过法兰与下侧的通水管的下端连接,上侧的通水管的上端通过法兰与出水管的下端连接,上封头和下封头之间连接有翅片换热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PE翅片管替换普通的PE管,有效增大了换热面积,大大提高单位管长换热能力,整体换热功率增大并保持静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可适用于老旧小区供暖改造,大大节省供暖能耗。节省供暖能耗。节省供暖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地热工程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地热能是一种清洁且可再生循环利用的能源,其中,冬季供暖时,为了利用地热能,需要地下打深井,再向井内下入井下换热器,PE管通常作为井下换热系统的换热管使用,然而现有的普通PE管单位管长换热能力较低,导致井下换热器的经济效益差,因此,亟需一种大功率的井下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本技术将PE翅片管替换普通的PE管,有效增大了换热面积,大大提高单位管长换热能力,整体换热功率增大并保持静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可适用于老旧小区供暖改造,大大节省供暖能耗。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和下封头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上封头为圆筒结构,上封头的顶板中心和下封头的底板中心均连接有通水管,进水管的下端通过法兰与下侧的通水管的下端连接,上侧的通水管的上端通过法兰与出水管的下端连接,上封头和下封头之间连接有翅片换热管组进水管、翅片式换热器、循环泵和地上水源热泵构成循环换热系统。
[0006]翅片换热管组包括若干根第一PE换热管、若干根第二PE换热管和若干根第三PE换热管,各根第一PE换热管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底板与下封头的顶板上,各根第二PE换热管圆周阵列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下侧部外圆周和下封头的上侧部外圆周上,各根第三PE换热管圆周阵列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上侧部外圆周和下封头的下侧部外圆周上,第一PE换热管、第二PE换热管和第三PE换热管结构相同且均为PE翅片管,其中一根第一PE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底板中心和下封头的顶板中心,其余各根第一PE换热管围绕位于中心的第一PE换热管圆周阵列设置,第二PE换热管的两端和第三PE换热管的两端均水平朝向位于中心的第一PE换热管的中心线水平弯折成C型管,第二PE换热管和第三PE换热管的数量量相同且在圆周方向交错间隔布置,圆周阵列设置的各根第一PE换热管垂直投影所在圆周直径、各根第二PE换热管垂直投影所在圆周直径和各根第三PE换热管垂直投影所在圆周直径依次增大。
[0007]第一PE换热管包括PE管主体,PE管主体的外圆周侧壁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沿轴向且圆周阵列设置的长翅片,长翅片的横截面为内宽外窄的梯形结构。
[0008]PE管主体的外径为25mm,PE管主体的管壁厚度为1.7mm,长翅片的翅高为7mm,长翅片的最大翅厚与PE管主体的管壁厚度相同,进水管和出水管均为直径为50mm的PE管。
[0009]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地说,本技术使用时,
将整个装置竖向下入空调井内指定位置,使各根第一PE换热管、各根第二PE换热管和各根第三PE换热管均浸入空调井内的地热水中,将进水管的上端进水端与地上水源热泵的出水端连接,出水管的上端出水端与地上相应的循环泵的进水端连接,循环泵的出水端与地上水源热泵的进水端连接,从而构成一个循环换热系统,由于地热水的温度常年温度基本恒定,冬季时地表水的温度往往较低,相对地热水为冷水,冬季供暖时,地上水源热泵内的冷水在循环泵的泵送作用下泵入进水管,冷水通过进水管的下端和下侧的通水管进入下封头中,冷水再向上进入各根第一PE换热管、各根第二PE换热管和各根第三PE换热管并向上流动,在此过程中各根第一PE换热管、各根第二PE换热管和各根第三PE换热管中的冷水与空调井内的地热水进行换热,从而冷水在流动过程中被加热成热水并进入上封头内,再通过上侧的通水管和出水管流出并经循环泵进入地上水源热泵,热水在地上水源热泵中将热量传给采暖用水,采暖用水再通过一套采暖循环输送系统供给各个用户使用,第一PE换热管、第二PE换热管和第三PE换热管的结构相同且均为PE翅片管,第一PE换热管包括PE管主体,PE管主体外圆周侧壁上一体成型有若干个沿轴向且圆周阵列设置的长翅片,如此,可有效增大PE管主体的换热面积,与同直径的普通PE管相比换热面积提高1.5倍,大大提高单位管长换热能力,整体换热功率增大并保持静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可适用于老旧小区供暖改造,大大节省供暖能耗。
[0010]其中,空调井内地热水与翅片式换热器中的水换热原理为:当空调井内地热水水温降低后水的密度就会加大,密度加大后高密度的水就会下沉,沉入井底后就会通过透水层向四周扩散,温度高密度小的水就会上升,这样空调井内就形成了一个与翅片式换热器进行水水换热系统。本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空调用井改造,也可用于新建空调系统,本系统效率高成本低,可真正做到不抽取地下水,并且维修保养方便。
[0011]本技术将PE翅片管替换普通的PE管,有效增大了换热面积,大大提高单位管长换热能力,整体换热功率增大并保持静态,经济效益得到大大提高,可适用于老旧小区供暖改造,大大节省供暖能耗。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图。
[0013]图2是图1中A

A向剖视图。
[0014]图3是第一PE换热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
[0016]如图1

3所示,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2、上封头3和下封头4,上封头3和下封头4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上封头3为圆筒结构,上封头3的顶板中心和下封头4的底板中心均连接有通水管5,进水管1的下端通过法兰6与下侧的通水管5的下端连接,上侧的通水管5的上端通过法兰6与出水管2的下端连接,上封头3和下封头4之间连接有翅片换热管组。
[0017]翅片换热管组包括九根第一PE换热管7、十二根第二PE换热管8和十二根第三PE换热管9,,各根第一PE换热管7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3的底板与下封头4的
顶板上,各根第二PE换热管8圆周阵列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3的下侧部外圆周和下封头4的上侧部外圆周上,各根第三PE换热管9圆周阵列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3的上侧部外圆周和下封头4的下侧部外圆周上,第一PE换热管7、第二PE换热管8和第三PE换热管9结构相同且均为PE翅片管,其中一根第一PE换热管7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3的底板中心和下封头4的顶板中心,其余八根第一PE换热管7围绕位于中心的第一PE换热管7圆周阵列设置,第二PE换热管8的两端和第三PE换热管9的两端均水平朝向位于中心的第一PE换热管7的中心线水平弯折成C型管,第二PE换热管8和第三PE换热管9在圆周方向交错间隔布置,圆周阵列设置的八根第一PE换热管7垂直投影所在圆周直径、十二根第二PE换热管8垂直投影所在圆周直径和十二根第三PE换热管9垂直投影所在圆周直径依次增大。
[0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上封头和下封头,上封头和下封头结构相同且上下对称设置,上封头为圆筒结构,上封头的顶板中心和下封头的底板中心均连接有通水管,进水管的下端通过法兰与下侧的通水管的下端连接,上侧的通水管的上端通过法兰与出水管的下端连接,上封头和下封头之间连接有翅片换热管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静态大功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翅片换热管组包括若干根第一PE换热管、若干根第二PE换热管和若干根第三PE换热管,各根第一PE换热管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底板与下封头的顶板上,各根第二PE换热管圆周阵列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下侧部外圆周和下封头的上侧部外圆周上,各根第三PE换热管圆周阵列设置且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接在上封头的上侧部外圆周和下封头的下侧部外圆周上,第一PE换热管、第二PE换热管和第三PE换热管结构相同且均为PE翅片管,其中一根第一PE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对应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金国户和国仵钢张改平袁群智
申请(专利权)人:安阳源赢暖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