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凝装置及自复叠制冷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6608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凝装置及自复叠制冷系统,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所述分凝装置包括分凝器和降温降压装置,分凝器包括第一进口、第一主出口、第一副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其中,第一副出口用于分流部分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第一副出口与降温降压装置连通,降温降压装置用于对部分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进行降温降压处理,降温降压装置与第二进口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分凝装置的第一副出口流出的未换热高温制冷剂经过降温降压装置后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与低温制冷剂一同流入第二进口,进一步与分凝器内的高温制冷剂换热,提高分凝装置的换热效率,进而增升自复叠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自复叠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自复叠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凝装置及自复叠制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系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凝装置及自复叠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制冷
中,为了获得较低温度,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已不能满足要求,复叠式制冷循环已被广泛应用。复叠式制冷循环包括经典复叠制冷循环和自复叠制冷循环,其中,在经典复叠式循环中,复叠级数的增加会使系统结构变复杂、效率变低、成本增大;而自复叠制冷系统由于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使这类制冷方式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自复叠属于传统复叠式制冷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获得

40℃以下的温度,该系统以多元混合工质为制冷剂,用一台压缩机,自然分离、多级复叠的方法,在高低沸点组分之间实现复叠,能在适中的压力与压比条件下获得较低的温度。
[0003]自复叠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混合工质在压缩机内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后,通过排气管道进入冷凝器,经过冷却冷凝,大部分高沸点制冷剂冷却为液体,而大部分低沸点制冷剂和少部分未冷凝的高沸点制冷剂仍是气态物质。然后经过管道进入气液分离器,在特殊设计的结构中通过重力作用将两相工质分离,高沸点制冷剂液体从底部流出,经过节流之后,变成低温低压高沸点制冷剂,进入冷凝蒸发器(分凝器),汽化吸热冷却低沸点制冷剂。低沸点制冷剂冷却为液相工质后通过节流装置,变成低温低压低沸点制冷剂,进入蒸发器吸收被冷却物的热量,实现制冷。最后低温低压的高低沸点制冷剂共同吸入吸气管道,进入压缩机完成一次循环。
[0004]在实际的自复叠制冷过程中,流经冷凝蒸发器(分凝器)的制冷剂通常为气液两态的混合物,高温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含量比低温制冷剂多,相反,低温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含量比高温制冷剂多。高温制冷剂与低温制冷剂在冷凝蒸发器(分凝器)内换热,但现有技术中分凝器内的高低温制冷剂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分凝器中高温制冷剂与低温制冷剂的换热效率,进而增升自复叠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分凝装置,包括分凝器,分凝器包括第一进口、第一主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用于高温制冷剂流入,第一主出口用于换热后的高温制冷剂流出,第二进口用于低温制冷剂流入,第二出口用于换热后的低温制冷剂流出,其中,分凝装置还包括降温降压装置,分凝器还包括第一副出口,第一副出口用于分流部分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第一副出口与降温降压装置连通,降温降压装置用于对部分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进行降温降压处理,降温降压装置与第二进口连通。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分凝装置通过在分凝器上设置第一主出口和第一副出口,使流入分凝器的高温制冷剂分流,第一副出口流出的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经过降
温降压装置后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与低温制冷剂一同流入第二进口,进一步与分凝器内的高温制冷剂换热,提高分凝装置的换热效率,进而增升自复叠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0008]进一步地,分凝器包括:
[0009]外管,外管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主出口;
[0010]第二进口管和第二出口管,第二进口管和第二出口管分别设置于外管的两端,第二进口管设有第二进口,第二出口管设有第二出口;
[0011]分凝管,分凝管位于外管内部,分凝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进口管与第二出口管。
[0012]作为优选,分凝器还包括第一密封管和第二密封管,第一密封管设置于第二进口管与外管之间并密封第二进口管与外管,第二密封管设置于第二出口管与外管之间并密封第二出口管与外管。
[0013]作为优选,第二出口管与外管之间设有通过口,第二密封管上设有第一副出口,第一副出口与通过口连通。
[0014]作为优选,外管上设有第一副出口。
[0015]作为优选,分凝器还包括多个挡板,多个挡板设置于外管内部,且沿分凝管轴向间隔设置,挡板上设有通孔,供高温制冷剂通过,分凝管贯穿挡板。
[0016]作为优选,相邻两个挡板上的通孔交错设置。
[0017]作为优选,分凝器还包括两个限位件,两个限位件分别设置在外管的两端,一个限位件连接分凝管与第二进口管,另一个限位件连接分凝管与第二出口管。
[0018]作为优选,限位件与外管内壁连接,限位件与外管之间设有通过口。
[0019]作为优选,限位件为限位法兰。
[00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复叠制冷系统,包括分凝装置。
[0021]现有技术中,制冷剂经过分油器后,可以分离出大部分压缩机油,但仍无法避免制冷剂中存在残留压缩机油。本技术的分凝装置通过在分凝器上设置第一副出口,包含残留压缩机油的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经过降温降压装置后变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对分凝器内的高温制冷剂进一步换热,提高了分凝装置的换热效率;其次,本技术的自复叠制冷系统中,未换热的高温制冷剂内的残留压缩机油随低温制冷剂流回压缩机,而不会进入分凝装置后续的换热器和蒸发器,避免了残留压缩机油对自复叠制冷系统效率的影响;再者,本技术的自复叠制冷系统中,降温降压装置可直接与换热器的低温制冷剂入口连通,低温低压制冷剂与低温制冷剂混合后对换热器内的高温制冷剂进一步换热,以提高自复叠制冷系统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的自复叠制冷技术原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分凝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分凝装置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分凝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略去分凝管后分凝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外管,100、第一进口,110、第一主出口,120、挡板,121、通孔,130、限位件,2、第
二进口管,200、第二进口,3、第二出口管,300、第二出口,4、分凝管,5、第一密封管,6、第二密封管,600、第一副出口,7、通过口,8、分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壁”、“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凝器(8)和降温降压装置,所述分凝器(8)设有第一进口(100)、第一主出口(110)、第二进口(200)和第二出口(300),所述第一进口(100)用于高温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一主出口(110)用于换热后的高温制冷剂流出,所述第二进口(200)用于低温制冷剂流入,所述第二出口(300)用于换热后的低温制冷剂流出,所述分凝器(8)还设有第一副出口(600),所述第一副出口(600)用于分流部分未换热的所述高温制冷剂,所述第一副出口(600)与所述降温降压装置连通,所述降温降压装置用于对部分未换热的所述高温制冷剂进行降温降压处理,所述降温降压装置与所述第二进口(20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凝器(8)包括:外管(1),所述第一进口(100)和所述第一主出口(110)设置于所述外管(1);第二进口管(2)和第二出口管(3),所述第二进口管(2)和所述第二出口管(3)分别连接于所述外管(1)的两端,所述第二进口(200)设置于所述第二进口管(2),所述第二出口(300)设置于所述第二出口管(3);分凝管(4),所述分凝管(4)位于所述外管(1)内部,所述分凝管(4)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口管(2)与所述第二出口管(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凝器(8)还包括:第一密封管(5)和第二密封管(6),所述第一密封管(5)设置于所述第二进口管(2)与所述外管(1)之间并密封所述第二进口管(2)与所述外管(1),所述第二密封管(6)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昊然杜海萍李峰子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