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8658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10
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包括:细变用设置台、传递设备、锁紧操作设备、锁紧设备;细变用设置台,包含细变用圈件轨条;传递设备,包含变动用过渡条;锁紧操作设备,包含操作用过渡条;锁紧设备,包含倾板过渡条一、倾板过渡条二。结合其它结构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接用手把内窥镜镜体探进体内的方式常常会不利于掌握运作幅度而对人体形成刮破的问题、对内窥镜运作灵活度不足与运作期间内窥镜稳定性不足的缺陷。活度不足与运作期间内窥镜稳定性不足的缺陷。活度不足与运作期间内窥镜稳定性不足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窥镜传递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内窥镜
,具体涉及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内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检测仪器。一个具有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光源照明、机械装置等,它可以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利用内窥镜可以看到X射线不能显现的病变,因此它对医生非常有用。例如,借助内窥镜医生可以观察胃内的溃疡或肿瘤,据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0003]现在把内窥镜传递经口腔进入胃内或经其他天然孔道进入体内的方法还是只能直接用手把内窥镜镜体探进体内,这样的方式常常会不利于掌握运作幅度而对人体形成刮破的问题,对内窥镜运作灵活度不足与运作期间内窥镜稳定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接用手把内窥镜镜体探进体内的方式常常会不利于掌握运作幅度而对人体形成刮破的问题、对内窥镜运作灵活度不足与运作期间内窥镜稳定性不足的缺陷。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0006]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包括:
[0007]细变用设置台2、传递设备3、锁紧操作设备4、锁紧设备5;
[0008]细变用设置台2,包含细变用圈件轨条217;传递设备3,包含变动用过渡条314;锁紧操作设备4,包含操作用过渡条414;锁紧设备5,包含倾板过渡条一514、倾板过渡条二518。<br/>[0009]进一步的,所述细变用圈件轨条217和承载壳212固连,变动用过渡条314的一头和空心条313固连,变动用过渡条314的另一头和弧度变动圈315固连,操作用过渡条414的一头和操作连接环301固连,操作用过渡条414的另一头和圈状体一413固连,倾板过渡条一514的一头和贴合用倾板一512固连,倾板过渡条一514的另一头和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一515固连,倾板过渡条二518的一头和贴合用倾板二516固连,倾板过渡条二518的另一头和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二519固连。
[0010]进一步的,所述细变用设置台2,还包含承载壳212、细变用螺栓213、细变用旋把214、细变用圈件215、液晶屏216;细变用螺栓213旋接于承载壳212上,细变用旋把214和细变用螺栓213的一头固连,细变用圈件215游置箍接于细变用圈件轨条217上,细变用圈件215和细变用螺栓213螺接,细变用圈件215上设置着液晶屏216。
[0011]进一步的,所述传递设备3,还包含珠状件312、空心条313、弧度变动圈315、首部传递件316、发光二极管317、摄像头318、止位圈一319、止位圈二310;空心条313上固连着珠状
件312,空心条313和细变用圈件215间经由珠状件312相连,空心条313的首部固连着首部传递件316,首部传递件316内表面分别设置着发光二极管317、摄像头318,止位圈一319和空心条313内表面固连,止位圈二310和空心条313内表面固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锁紧操作设备4,还包含操作用过渡圈412、圈状体一413、止位盘415、止位用箍圈416、止位用操作条417、贴合用操作盘一418、操作用过渡台一419、过渡台用圈状体一420、贴合用操作盘二421、操作用过渡台二422、过渡台用圈状体二423;操作用过渡圈412和空心条313的一头旋接,止位用箍圈416上设置着止位盘415,止位用操作条417和止位用箍圈416固连,止位用操作条417的一头和圈状体一413固连。
[0013]进一步的,所述操作用过渡台二422和过渡台用圈状体二423固连,操作用过渡台二422和止位用操作条417固连,操作用过渡台二422的一头设置着贴合用操作盘二421,贴合用操作盘二421和贴合用倾板二516相贴,过渡台用圈状体一420和操作用过渡台一419固连,操作用过渡台一419和止位用操作条417固连,操作用过渡台一419的一头设置着贴合用操作盘一418,贴合用操作盘一418和贴合用倾板一512相贴。
[0014]进一步的,所述锁紧设备5,还包含贴合用倾板一512、倾板用螺旋丝一513、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一515、贴合用倾板二516、倾板用螺旋丝二517、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二519;倾板过渡条二518可移动设于空心条313里面,倾板用螺旋丝一513缠绕于倾板过渡条一514上,倾板过渡条一514可移动设于空心条313里面,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一515和内窥镜末部相贴,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二519与内窥镜首部相贴。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专利技术执行细小变动,防止刮破病人里面的组织;经由珠状件相连,能随意灵活的变动弧度;对内窥镜执行首部和末部相贴稳定起来执行送进人体。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直接用手把内窥镜镜体探进体内的方式常常会不利于掌握运作幅度而对人体形成刮破的问题、对内窥镜运作灵活度不足与运作期间内窥镜稳定性不足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侧面的内窥镜传递装置的结构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侧面的内窥镜传递装置的结构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侧面的内窥镜传递装置的结构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传递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传递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传递装置的部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地说明。
[0024]如图1

图6所示,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其包括:
[0025]细变用设置台2、传递设备3、锁紧操作设备4、锁紧设备5;
[0026]细变用设置台2,包含细变用圈件轨条217;传递设备3,包含变动用过渡条314;锁紧操作设备4,包含操作用过渡条414;锁紧设备5,包含倾板过渡条一514、倾板过渡条二518。
[0027]所述细变用圈件轨条217和承载壳212固连,变动用过渡条314的一头和空心条313固连,变动用过渡条314的另一头和弧度变动圈315固连,操作用过渡条414的一头和操作连接环301固连,操作用过渡条414的另一头和圈状体一413固连,倾板过渡条一514的一头和贴合用倾板一512固连,倾板过渡条一514的另一头和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一515固连,倾板过渡条二518的一头和贴合用倾板二516固连,倾板过渡条二518的另一头和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二519固连。
[0028]所述细变用设置台2,还包含承载壳212、细变用螺栓213、细变用旋把214、细变用圈件215、液晶屏216;细变用螺栓213旋接于承载壳212上,细变用旋把214和细变用螺栓213的一头固连,细变用圈件215游置箍接于细变用圈件轨条217上,细变用圈件215和细变用螺栓213螺接,细变用圈件215上设置着液晶屏2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细变用设置台、传递设备、锁紧操作设备、锁紧设备;细变用设置台,包含细变用圈件轨条;传递设备,包含变动用过渡条;锁紧操作设备,包含操作用过渡条;锁紧设备,包含倾板过渡条一、倾板过渡条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变用圈件轨条和承载壳固连,变动用过渡条的一头和空心条固连,变动用过渡条的另一头和弧度变动圈固连,操作用过渡条的一头和操作连接环固连,操作用过渡条的另一头和圈状体一固连,倾板过渡条一的一头和贴合用倾板一固连,倾板过渡条一的另一头和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一固连,倾板过渡条二的一头和贴合用倾板二固连,倾板过渡条二的另一头和用于止位的珠状体二固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变用设置台,还包含承载壳、细变用螺栓、细变用旋把、细变用圈件、液晶屏;细变用螺栓旋接于承载壳上,细变用旋把和细变用螺栓的一头固连,细变用圈件游置箍接于细变用圈件轨条上,细变用圈件和细变用螺栓螺接,细变用圈件上设置着液晶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设备,还包含珠状件、空心条、弧度变动圈、首部传递件、发光二极管、摄像头、止位圈一、止位圈二;空心条上固连着珠状件,空心条和细变用圈件间经由珠状件相连,空心条的首部固连着首部传递件,首部传递件内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海龙杨祥睿蒋长江王财伍永东谢川东方梅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