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废气治理RCO催化燃烧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624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废气治理RCO催化燃烧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底部通过隔板分割成第一催化室和第二催化室,所述壳体内腔顶端设置为燃烧室,所述第一催化室所对的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二催化室所对的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催化室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有第一催化层和第一蓄热体,所述第一蓄热体一侧设置有第一排气室,所述第二催化室由上而下分别设置有第二催化层和第二蓄热体,所述第二蓄热体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气室,所述第一蓄热体与第二蓄热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损失小、热利用效率高的催化燃烧处理设备。热利用效率高的催化燃烧处理设备。热利用效率高的催化燃烧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废气治理RCO催化燃烧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设备
,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废气治理 RCO催化燃烧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化工、冶金、机械等工业企业中,会产生比较多的有机废气,一般含有苯类、烃类等有机化合物,如果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就会对环境造成比较大的污染。
[0003]这类废气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催化燃烧设备处理,进行催化燃烧处理,通过废气中有机物的催化分解进行净化处理,如申请号为201621184395.6的一种RCO催化燃烧装置,该装置,包括燃烧装置本体,所述燃烧装置本体包括蓄热区、加热区和预热区,所述预热区底部与导风管连接,所述预热区顶部设有加热区,所述加热区底部设有蓄热区,所述蓄热区底部与出气管连接,且在所述导风管和出气管上均设有旋转阀,所述导风管一端与引风机连接,所述预热区内部设有第一催化层和放热层,且所述放热层设置在第一催化层的底部,所述蓄热区由蓄热层和第二催化层构成,且所述蓄热层设置在第二催化层的底部。本技术能够将废气净化,操作方便,易于实现,同时通过设置用于冷却气体的水塔,可以提高冷却效率,但该装置使用过程中,无法准确获得蓄热层的蓄热是否达到阈值,蓄热层达到阈值后,大量热量会随处理废气排出,从而热利用率较低,增加了废气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损失小、热利用效率高的催化燃烧处理设备。
[0005]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废气治理RCO 催化燃烧处理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腔底部通过隔板分割成第一催化室和第二催化室,所述壳体内腔顶端设置为燃烧室,所述第一催化室与第二催化室上端均与所述燃烧室相连通,所述第一催化室所对的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二催化室所对的壳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且废气输入管分别与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催化室底部的壳体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室,所述第一排气室所对的第一催化室内固定连接有第一蓄热体,所述第一蓄热体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另一端穿透所述隔板后与所述第二催化室相连通,所述第一催化室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催化层,所述第二催化室底部的壳体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室,所述第二排气室所在的第二催化室内固定连接有第二蓄热体,所述第二蓄热体内设置有若干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另一端穿透所述隔板后与所述第一催化室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在隔板上的布置为依次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催化室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催化层,所述第一排气室所对的壳体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室所对的壳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管。
[0006]其中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进气管与第二进气管一端均固定连接在废气输入管上,所述废气输入管上固定连接有风机。
[0007]其中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上均固定安装有控制阀。
[0008]其中一些实施中,所述燃烧室上端两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排气室与第二排气室的相对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0009]其中一些实施中,所述燃烧室顶端固定连接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上端固定连接有燃料输送管,所述燃料输送管上端穿出壳体顶端后分别与空气输入管、辅助燃料输入管相连接。
[0010]其中一些实施中,所述第一蓄热体与第一催化层之间的第一催化室内侧壁上、所述第二蓄热体与第二催化层之间的第二催化室内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电加热器。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装置通过蓄热体内的换热管可以有效利用废气处理后的热量,减少能源损耗,降低废气处理成本,通过控制阀对管路的控制,可以进行出气和进气线路的切换,提高对蓄热体热量的利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A1部位细节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第一蓄热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第二蓄热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壳体、2第一催化室、3第二催化室、4燃烧室、5第一进气管、 6第二进气管、7废气输入管、8第一排气室、9第一蓄热体、10第一换热管、 11第一催化层、12第二排气室、13第二蓄热体、14第二换热管、15第一排气管、16第二排气管、17控制阀、18第一温度传感器、19第二温度传感器、 20燃烧器、21输送管、22空气输入管、23辅助燃料输入管、24电加热器、25 第二催化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

4,一种新型废气治理RCO催化燃烧处理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内腔底部通过隔板分割成第一催化室2和第二催化室3,壳体1内腔顶端设置为燃烧室4,第一催化室2与第二催化室3上端均与燃烧室4相连通,第一催化室2所对的壳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管5,第二催化室3所对的壳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6,且废气输入管7分别与第一进气管 5、第二进气管6相连通,第一催化室2底部的壳体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室8,第一排气室8所对的第一催化室2内固定连接有第一蓄热体9,第一蓄热体9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换热管10,第一换热管10一端与第一排气室 8相连通,第一换热管10另一端穿透隔板后与第二催化室3相连通,第一催化室2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催化层11,第二催化室3底
部的壳体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室12,第二排气室12所在的第二催化室3内固定连接有第二蓄热体13,第二蓄热体13内设置有若干第二换热管14,第二换热管14 一端与第二排气室12相连通,第二换热管14另一端穿透隔板后与第一催化室2相连通,第一换热管10与第二换热管14在隔板上的布置为依次交错设置,第二催化室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催化层25,第一排气室8所对的壳体1 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管15,第二排气室12所对的壳体1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管16。
[0019]其中一些实施中,第一进气管5与第二进气管6一端均固定连接在废气输入管7上,废气输入管7上固定连接有风机,使用时,废气经由废气输入管7输入壳体1内进行催化燃烧,风机用于提高废气输送效率。
[0020]其中一些实施中,第一进气管5、第二进气管6、第一排气管15、第二排气管16上均固定安装有控制阀17,分别用于控制第一进气管5、第二进气管 6、第一排气管15、第二排气管16的通闭状态。
[0021]其中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废气治理RCO催化燃烧处理设备,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腔底部通过隔板分割成第一催化室(2)和第二催化室(3),所述壳体(1)内腔顶端设置为燃烧室(4),所述第一催化室(2)与第二催化室(3)上端均与所述燃烧室(4)相连通,所述第一催化室(2)所对的壳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管(5),所述第二催化室(3)所对的壳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6),且废气输入管(7)分别与第一进气管(5)、第二进气管(6)相连通,所述第一催化室(2)底部的壳体(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排气室(8),所述第一排气室(8)所对的第一催化室(2)内固定连接有第一蓄热体(9),所述第一蓄热体(9)内设置有若干第一换热管(10),所述第一换热管(10)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室(8)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10)另一端穿透所述隔板后与所述第二催化室(3)相连通,所述第一催化室(2)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催化层(11),所述第二催化室(3)底部的壳体(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排气室(12),所述第二排气室(12)所在的第二催化室(3)内固定连接有第二蓄热体(13),所述第二蓄热体(13)内设置有若干第二换热管(14),所述第二换热管(14)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室(12)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管(14)另一端穿透所述隔板后与所述第一催化室(2)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10)与第二换热管(14)在隔板上的布置为依次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催化室(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催化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贻强张亚洲李小民张长森刘涛庆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天慧彩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