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光电探测器和探测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486220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5
公开一种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光电探测器和探测设备,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用于改善光电二极管的感光性能。该光电二极管包括半导体衬底、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半导体衬底包括:主体部,和间隔设置、且导电类型不同的第一掺杂部和第二掺杂部,第一掺杂部与主体部形成PN结;第一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掺杂部;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掺杂部,且至少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本公开提供的光电二极管,至少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无需在光敏区上方进行接触区开孔,改善了因刻蚀工艺而造成光电二极管的电阻大、暗电流大、膜层搭接不良等问题。良等问题。良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光电探测器和探测设备


[0001]本公开涉及半导体
,尤其涉及一种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光电探测器和探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光电二极管是响应高能粒子和光子的半导体器件,其吸收光子或高能粒子,并在外部电路中产生与入射功率成比例的电流。光电二极管应用广泛,涉及安检、工业探测、光谱学、摄影、分析仪器、光学位置传感器、光束对准、表面表征、激光测距仪、光学通信和医学成像仪器等众多应用和研究领域。
[0003]现有技术中,光电二极管的阳极、阴极一般在晶圆的同一侧,为了实现阳极、阴极与N+区域/P+区域的连接,需要在中间介质层上进行开孔,以实现二者的连接。但是,采用这种接触方式,接触区域刻蚀面貌(例如表面粗糙度)对产品的特性一定影响,同时会使得被金属覆盖的P+区域无法感光,导致光敏区的有效面积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光电探测器和探测设备,用于改善因刻蚀工艺而造成光电二极管的电阻大、暗电流大、膜层搭接不良等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二极管,包括:半导体衬底、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同一侧的第一掺杂部和第二掺杂部;所述第一掺杂部与所述第二掺杂部间隔设置、且导电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PN结;第一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掺杂部,以与所述第一掺杂部接触;以及,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掺杂部,以与所述第二掺杂部接触;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覆盖全部所述第一掺杂部。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覆盖全部所述第二掺杂部。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电极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和/或氧化铟锌。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电二极管还包括:抗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掺杂部、所述第二掺杂部四者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抗反射层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半导体衬底。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反射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或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者。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电二极管还包括:第一引出结构,与第一电极同层设置且电连接;第二引出结构,与第二电极同层设置且电连接;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出结构、所述第二引出结构、所述第一掺杂部、所述第二掺杂部四者错开
设置;所述抗反射层上设置有:暴露出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第一开口,以及暴露出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第二开口。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相对两侧;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结构分布于所述第二电极的相对两侧。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掺杂部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掺杂部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其中,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半导体衬底;所述第二掺杂部沿所述第一掺杂部的至少部分边缘延伸,以围绕所述第一掺杂部。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掺杂部包括第一掺杂层和第二掺杂层;其中,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掺杂浓度小于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掺杂浓度。
[0016]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电二极管阵列,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多个所述光电二极管的主体部为一体结构。
[0017]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电探测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光电二极管阵列。
[0018]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探测设备,包括:发射机构,用于向待测物体发射检测放射线;以及,如上述所述的光电探测器,所述光电探测器用于接收所述检测放射线经过所述待测物体透射后的检测放射线。
[0019]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光电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对初始衬底的不同区域分别进行离子掺杂,以形成第一掺杂部和第二掺杂部;所述第一掺杂部与所述第二掺杂部间隔设置、且导电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PN结;形成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掺杂部,以与所述第一掺杂部接触;以及,形成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掺杂部,以与所述第二掺杂部接触;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形成抗反射层,所述抗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掺杂部、所述第二掺杂部四者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抗反射层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半导体衬底。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电极的同时,还形成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引出结构;在形成所述第二电极的同时,还形成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引出结构;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出结构、所述第二引出结构、所述第一掺杂部、所述第二掺杂部四者错开设置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减反射膜上形成:暴露出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第一开口,以及暴露出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第二开口。
[0022]本公开提供的光电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光电二极管阵列和光电探测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公开提供的光电二极管,包括半导体衬底、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半导体衬底包括主体部和间隔设置且导电类型不同的第一掺杂部和第二掺杂部,第一掺杂部与主体部形成PN结;第一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掺杂部;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掺杂部,且至少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这样设计,无需在光敏区(即PN结)上方进行接触区开孔,改善了因刻蚀工艺而造成光电二极管的电阻大、暗电流大、膜层搭接不良等问题。
[0024]本公开提供的光电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光电二极管阵列和、光电探测器和探测设
备,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光电二极管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二极管的结构图;
[0026]图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二极管的结构图;
[0027]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二极管阵列的结构图;
[0028]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图;
[0029]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探测设备的结构图;
[0030]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二极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0031]图7A~图7E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二极管的制备方法中各步骤对应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同一侧的第一掺杂部和第二掺杂部;所述第一掺杂部与所述第二掺杂部间隔设置、且导电类型不同;所述第一掺杂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PN结;第一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掺杂部,以与所述第一掺杂部接触;第二电极,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掺杂部,以与所述第二掺杂部接触;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所述第一电极为透明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覆盖全部所述第一掺杂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为透明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覆盖全部所述第二掺杂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电极的材料包括氧化铟锡和/或氧化铟锌。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抗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远离所述半导体衬底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掺杂部、所述第二掺杂部四者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抗反射层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之内;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半导体衬底。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或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者。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且电连接;第二引出结构,与所述第二电极同层设置且电连接;其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引出结构、所述第二引出结构、所述第一掺杂部、所述第二掺杂部四者错开设置;所述抗反射层上设置有:暴露出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第一开口,以及暴露出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第二开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引出结构分布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相对两侧;和/或,所述第二引出结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引出结构分布于所述第二电极的相对两侧。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电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部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掺杂部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其中,所述参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东樊堃赵佳斌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