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6136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包括浅层灌水装置、中层灌水装置、深层灌水装置,浅层灌水装置包括高压转换器,高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有喷水件;中层灌水装置设置在浅层灌水装置的下方,中层灌水装置包括中压转换器,中压转换器的进水口与供水管连通,中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有滴水件;深层灌水装置设置在中层灌水装置的下方,深层灌水装置包括低压转换器,低压转换器的进水口与供水管连通,低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有渗水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立体复合种植灌水件,将渗灌、滴灌以及喷灌集成于一体,能够同时兼顾果树深根和套种作物浅根的灌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不仅节省了管道铺设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灌水效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灌水效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灌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灌溉
,特别涉及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复合种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进行套在一起种植,复合种植模式中,果



蔬复合种植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果



蔬种植模式中果树、农作物和蔬菜有机结合,可减少地表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率。相比于单一种植,果



蔬复合在获得更大产出和效益的同时,也能蓄水保墒,防治土壤侵蚀。
[0003]果



蔬复合种植模式中果树、农作物以及蔬菜根系位于不同深度的土层,不同层次根系在吸收水分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此外,农作物和果树的根系在灌水量和灌水时间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灌水件的灌溉对象始终局限于单一的深根或浅根,对于果



蔬复合种植模式,滴灌、微喷灌等单一的灌溉方式易导致深根或浅根缺水,造成水分胁迫。
[0004]现有灌水件的灌溉对象始终局限于单一的深根或浅根,针对复合种植模式,果树、农作物以及蔬菜灌溉过程中存在灌水空间层次性、灌水时间差异性,采用传统单一灌溉方式难以同时兼顾果树深根和套种作物浅根的灌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传统单一灌溉方式难以同时兼顾果树深根和套种作物浅根的灌溉的问题,提供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包括供水管,还包括:
[0007]高压转换器,其进水口与供水管连通;
[0008]喷水件,其进水口与高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高压转换器用于将供水管内的高压水供给至喷水件;
[0009]低压转换器,其进水口与供水管连通;
[0010]渗水件,设置在喷水件的下方,其进水口与低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低压转换器用于将供水管内的低压水供给至渗水件。
[0011]优选的,还包括中压转换器,其进水口与供水管连通;滴水件,设置在喷水件和渗水件之间,其进水口与中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中压转换器用于将供水管内的中压水供给至滴水件。
[0012]优选的,高压转换器包括:
[0013]第一壳体,其包括:柱体,柱体内部开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腔体,且第二腔体的直径小于第一腔体的直径,所述柱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二腔体内部相通的进水口,柱体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腔体内部相通的出水口;第一磁铁,固定设置在第一腔体的内顶壁;
[0014]高压堵头,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内部,其包括:
[0015]第一挡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其直径小于第一腔体的直径且大于第二腔体的直径;
[0016]第一管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其下端与第一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上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磁铁相斥的第二磁铁,第一管体的周面开设有透水孔,第一管体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出水口和第一管体的透水孔;
[0017]第二管体,滑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且其外径与第二腔体的内径匹配,其上端与第一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周面开设有透水孔。
[0018]优选的,中压转换器包括:
[0019]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的结构相同;
[0020]中压堵头,设置在第二壳体的内部,其包括:
[0021]第二挡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第二挡板的直径小于第一腔体的直径且大于第二腔体的直径;
[0022]第三管体,滑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且其外径与第二腔体的内径匹配,其上端与第二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外周面开设有透水孔;
[0023]第三磁铁,固定设置在第二挡板的顶部,且其与第一磁铁相斥;
[0024]第一弹性块,固定设置在第三磁铁的顶部,用于封堵出水口。
[0025]优选的,低压转换器包括:
[0026]第三壳体,与第一壳体的结构相同;
[0027]低压堵头,设置在第三壳体的内部,其包括:
[0028]第三挡板,设置在第一腔体内,第三挡板的直径小于第一腔体的直径且大于第二腔体的直径;
[0029]第四管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部,其下端与第三挡板的顶部固定连接,上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磁铁相斥的第四磁铁,第四管体的周面开设有透水孔;
[0030]第五管体,滑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且其外径与第二腔体的内径匹配,其上端与第二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31]第二弹性块,固定设置在第四磁铁的顶部,用于封堵出水口;
[0032]所述第三挡板上开设有连通第四管体和第五管体的透水孔。
[0033]优选的,所述喷水件包括喷头,喷头的进水口与高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
[0034]优选的,所述滴水件包括滴水管,所述滴水管的进水口与中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
[0035]优选的,所述渗水件包括渗水管,所述渗水管的进水口与低压转换器的出水口连通。
[0036]优选的,所述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为环形磁铁。
[0037]优选的,所述第二磁铁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弹性块,第三弹性块的下端与第二磁铁固定连接,第三弹性块的外周面直径与出水口的内径匹配。
[00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其有益效果是:
[0039]1、本专利技术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将喷灌、渗灌等集成于一体,能够同时兼顾果树深根和套种作物浅根的灌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不仅节省了管道铺设成本,而且极大
地提高了灌水效率。
[0040]2、本专利技术采用磁铁代替金属弹簧作为压力传导构件,将管道压力通过非接触方式传递给弹性块,进而实现对转换器出水口的开启/关闭调节,铁氧体磁或钕铁硼磁铁具有耐压耐酸碱的作用,且不易生锈,相比于金属弹簧方式调节出水口弹性块开启/关闭,该方式提高了转换器使用寿命,且调压范围广。
[0041]3、本专利技术中水流主要从堵头中间空隙流过,堵头直径略小于转换器第二腔体直径,堵头可以在转换器第二腔体中光滑移动,此种设计避免了堵头在转换器第二腔体内壁之间的空隙过大、堵头受压不均匀,导致堵头在转换器壳体中左右晃动带来的水流不稳定等危害。
附图说明
[0042]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示意图;
[0043]图2(a)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喷水件示意图;
[0044]图2(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滴水件示意图;
[0045]图2(c)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渗水件示意图;
[0046]图3(a)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低压堵头示意图;
[0047]图3(b)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中压堵头示意图;
[0048]图3(c)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高压堵头示意图;
[0049]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壳体的示意图;
[0050]图5(a)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低压转换器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0051]图5(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包括供水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转换器(2),其进水口与供水管(1)连通;喷水件(201),其进水口与高压转换器(2)的出水口连通,所述高压转换器(2)用于将供水管(1)内的高压水供给至喷水件(201);低压转换器(4),其进水口与供水管(1)连通;渗水件(401),设置在喷水件(201)的下方,其进水口与低压转换器(4)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低压转换器(4)用于将供水管(1)内的低压水供给至渗水件(4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压转换器(3),其进水口与供水管(1)连通;滴水件(301),设置在喷水件(201)和渗水件(401)之间,其进水口与中压转换器(3)的出水口连通,所述中压转换器(3)用于将供水管(1)内的中压水供给至滴水件(30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高压转换器(2)包括:第一壳体(210),其包括:柱体,柱体内部开设有第一腔体(207),第一腔体(207)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腔体(208),且第二腔体(208)的直径小于第一腔体(207)的直径,所述柱体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二腔体(208)内部相通的进水口,柱体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腔体(207)内部相通的出水口;第一磁铁(209),固定设置在第一腔体(207)的内顶壁;高压堵头,设置在第一壳体(210)的内部,其包括:第一挡板(202),设置在第一腔体(207)内部,其直径小于第一腔体(207)的直径且大于第二腔体(208)的直径;第一管体(205),设置在第一腔体(207)内,其下端与第一挡板(202)的顶部固定连接,上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磁铁(209)相斥的第二磁铁(204),第一管体(205)的周面开设有透水孔,第一管体(205)的上端设置有连通出水口和第一管体(205)的透水孔;第二管体(203),滑动设置在第二腔体(208)内,且其外径与第二腔体(208)的内径匹配,其上端与第一挡板(202)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周面开设有透水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体复合种植灌水系统,其特征在于,中压转换器(3)包括:第二壳体(310),与第一壳体(210)的结构相同;中压堵头,设置在第二壳体(310)的内部,其包括:第二挡板(302),设置在第一腔体(207)内部,第二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长江张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