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用敷料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为:可替换型水凝胶敷料,包括固定组件和活动连接在固定组件上的替换组件,固定组件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防水隔离层、固定支撑层和固定粘贴层组成,固定组件的中部开有缓释通孔,替换组件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背衬层、替换粘贴层、壳聚糖吸液层、竹炭纤维缓释网、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替换型水凝胶敷料
[0001]本技术属于医用敷料
,具体涉及一种可替换的水凝胶敷料。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量运用于临床的传统敷料主要是纱布和棉垫。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以往敷料更换频繁,还需要全部揭除,至少每日需两次,并且换药过程步骤繁杂,辅助物品繁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者,反复揭除敷料,对皮肤会造成一定的机械伤害,特别是皮肤脆弱者,如:老人,儿童等。再者传统敷料只是简单的覆盖创口,不能隔绝外界病菌且没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往往出现创口二次感染、创口愈合缓慢等问题。
[0003]将敷料改为一种组合式敷料,分为固定黏连装置和可替换装置两部分,固定黏连装置的中心是用来嵌入可替换装置的伤口,在使用过程中,该组合型敷料的固定黏连装置无需替换,仅更换可替换装置,这样便不会对皮肤造成二次损伤。且敷料采用水凝胶,是一种具有强吸水性能的三维网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可调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可功能化、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水凝胶敷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用敷料,可抵抗外界病菌入侵,减少二次感染;可覆盖创口,有利于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创口愈合;可减缓换药时对皮肤的刺激和不会与原有伤口粘连等优点。虽然水凝胶敷料在医疗领域应用逐渐广泛,但是其依然具有一定缺点限制了它的使用,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水凝胶吸收创口渗出物的能力差,它在吸收伤口分泌的体液溶胀后,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易破裂剥离,从而导致创面浸渍而无法愈合。
[0004]针对上述传统敷料/新型水凝胶敷料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何能在敷料使用的过程中起到减少频繁换药时对皮肤的刺激、达到药物缓释效作用、抵御内外界感染,有效促进创口愈合并寻找一种新型固定方式取代传统胶带适应性差、易损伤表皮等问题,是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频繁换药所造成的的皮肤刺激、药物缓释放效果难保证、无法抵御内外界感染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水凝胶敷料固定方式,适应性能好,不会损伤表皮,延长了敷料的使用时长。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可替换型水凝胶敷料,包括固定组件和活动连接在固定组件上的替换组件。
[0007]固定组件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防水隔离层、固定支撑层和固定粘贴层组成,固定组件的中部开有缓释通孔。
[0008]固定组件形似正方形边框,采用双面涂胶的聚氨酯薄膜制成,粘肤面涂有极低致敏性医用胶或固化硅凝胶,对皮肤亲和力高,不致敏,环保且易去除。粘可替换敷料的一面涂有固定效果好的胶水。
[0009]本技术在接触层与皮肤的接触面设有防水保护层,可替换芯层、固定组件的
粘贴部分设有离型纸,防止敷料在使用前被污染和保持胶水粘性,使用时将防水保护层与离型纸揭下即可使用。
[0010]替换组件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背衬层、替换粘贴层、壳聚糖吸液层、竹炭纤维缓释网、β
‑
环糊精交联水凝胶层和接触层组成,替换粘贴层粘结在防水隔离层的外侧面上。背衬层略大于核心层和接触层,超出部分与周缘分布有医用胶的固定组件相粘贴。替换粘贴层由多根替换粘结条收尾相连组成环形结构,替换粘贴层围绕壳聚糖吸液层的外侧布置,壳聚糖吸液层、竹炭纤维缓释网、β
‑
环糊精交联水凝胶层和接触层均置于缓释通孔内。
[0011]接触层采用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在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抗菌性能的同时对其上方β
‑
环糊精交联水凝胶层起支撑作用,防止其因吸收渗出物而断裂。
[0012]在替换组件的核心层中,新型β
‑
环糊精交联水凝胶层可有效抵御细菌侵袭,在防止创口粘连的同时提供湿性环境促进创口愈合,其特殊的结构还可包裹药物,并且在使用时有药物控释的特性,可实现自主缓释给药,使创面药物处于最佳作用浓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竹炭纤维缓释网有非常好的吸附性能,可以起到缓冲其下方水凝胶层的过量液体,并传递至上方的壳聚糖吸液层,其自身还可隔断细菌的传播;壳聚糖吸液层吸收来自下方的过量液体,保证水凝胶层与伤口的湿度不至于过高而发生水凝胶溶胀变形破裂的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保护下层免受外来环境的污染。
[0013]背衬层位于可替换组件最外层,起到整合固定和保护的作用。
[0014]固定粘贴层由多根固定粘结条组成,多根固定粘结条等距间隔布置。
[0015]固定组件上设有四个粘贴叶片,四个粘贴叶片围绕固定组件的中心等角度间隔布置,粘贴叶片的外角经过圆角处理。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一、本技术减少频繁更换敷料所引起的伤口牵拉,减少对皮肤的二次损伤。
[0018]二、本技术增强了水凝胶敷料湿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面。
[0019]三、本技术通过增设可拆卸的替换组件,延长了敷料的使用时长。
[0020]四、本技术能够极大程度地吸收渗出液,维持创口微环境稳定,促进愈合。
[0021]五、本技术的凝胶层空腔可搭载多重药物,可根据不同的创口灵活运用。
[0022]六、本技术能够实现药物缓释和施药均匀。
[0023]七、在不搭载药物的前提下,本技术所产生的瘢痕增生显著减少。
[0024]八、本技术能够增强细菌屏障作用。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图2中替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为固定组件,11为防水隔离层,12为固定支撑层,13为固定粘贴层,14为固定粘结条,15为粘贴叶片,2为替换组件,21为背衬层,22为替换粘贴层,23为壳聚糖吸液层,24为竹炭纤维缓释网,25为β
‑
环糊精交联水凝胶层,26为接触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如图1
‑
3所示,可替换型水凝胶敷料,包括固定组件1和活动连接在固定组件1上的替换组件2;
[0031]固定组件1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防水隔离层11、固定支撑层12和固定粘贴层13组成,固定组件1的中部开有缓释通孔;
[0032]固定组件1形似正方形边框,采用双面涂胶的聚氨酯薄膜制成,粘肤面涂有极低致敏性医用胶或固化硅凝胶,对皮肤亲和力高,不致敏,环保且易去除。粘可替换敷料的一面涂有固定效果好的胶水。
[0033]本技术在接触层26与皮肤的接触面设有防水保护层,可替换芯层、固定组件1的粘贴部分设有离型纸,防止敷料在使用前被污染和保持胶水粘性,使用时将防水保护层与离型纸揭下即可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替换型水凝胶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1)和活动连接在固定组件(1)上的替换组件(2);所述固定组件(1)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防水隔离层(11)、固定支撑层(12)和固定粘贴层(13)组成,所述固定组件(1)的中部开有缓释通孔;所述替换组件(2)由从上至下依次布置的背衬层(21)、替换粘贴层(22)、壳聚糖吸液层(23)、竹炭纤维缓释网(24)、β
‑
环糊精交联水凝胶层(25)和接触层(26)组成,所述替换粘贴层(22)粘结在防水隔离层(11)的外侧面上,所述替换粘贴层(22)由多根替换粘结条收尾相连组成环形结构,所述替换粘贴层(22)围绕壳聚糖吸液层(23)的外侧布置,所述壳聚糖吸液层(23)、竹炭纤维缓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雪怡,白荣,郑薇,张婷,成凯丽,马宇楚,乔睿达,廖晴雪,王艺璁,陈婧,王欣玥,问宇琪,郭敏馨,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