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和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架空支撑装置和施工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和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了解决道路拥堵的现象,使用快速路是有效方式,现有快速路为主路高架和辅路地面形式,高架最常用支撑形式为承台、墩柱立于道路中间,上部做大悬臂盖梁作为高架道路的支撑结构,因此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建筑部件,在现有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中,作为现浇大悬臂结构,使用钢管扣件脚手架或盘扣式脚手架作为架空支撑,由于脚手架施工工艺均存在投入大,工序周期长,安全隐患大的技术缺陷,从而影响了大悬臂盖梁的施工效率,基于申请人于2022年4月15日提供的具有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技术交底书、通过检索得到相近的专利文献和
技术介绍
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专利技术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客体是一种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施工方法。r/>[0004]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在大悬臂盖梁的地基上的立柱组装置、设置在立柱组装置上的托架装置、设置在托架装置上的底板(9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按照架空梁架作为支撑体的方式把立柱组装置、托架装置和底板(91)相互联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按照使用排列梁支撑实现架空梁架作为支撑体的方式把托架装置与立柱组装置和底板(91)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立柱组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和右外立柱组(4),或,托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纵梁(7)和支撑梁轨(9),或,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立柱组装置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连接架(5),或,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第二附件装置设置在立柱组装置和托架装置之间,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桁架(6),或,还包含有第三附件装置并且第三附件装置设置在托架装置上,第三附件装置设置为腹板(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在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和右外立柱组(4)上分别设置有纵梁(7),在左内立柱组(2)和右内立柱组(3)之间设置有连接架(5)并且在纵梁(7)与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和右外立柱组(4)之间分别设置有桁架(6),在纵梁(7)之间设置有腹板(8)并且在底板(91)与纵梁(7)之间设置有支撑梁轨(9)。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底板(91)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底板(9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梁轨(9)联接,在底板(9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有浇筑混凝土路面,或,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和右外立柱组(4)分别设置为包含有第一柱部(10)、第二柱部(11)、第一横梁部(12)、第二横梁部(13)和第三横梁部(14)并且第一柱部(10)的内侧面下部和第二柱部(11)的内侧面下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横梁部(12)的端头联接,第一柱部(10)的内侧面中间部和第二柱部(11)的内侧面中间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二横梁部(13)的端头联接并且第一柱部(10)的内侧面上部和第二柱部(11)的内侧面上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三横梁部(14)的端头联接,第一柱部(10)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柱部(1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桁架(6)和纵梁(7)联接并且在位于左内立柱组(2)上的第一柱部(10)和位于右内立柱组(3)上的第一柱部(10)之间、在位于左内立柱组(2)上的第二柱部(11)和位于右内立柱组(3)上的第二柱部(11)之间分别设置有连接架(5),第一柱部(10)、第二柱部(11)、第一横梁部(12)、第二横梁部(13)和第三横梁部(14)分别设置为圆形棒状体并且第一柱部(10)和第二柱部(11)与第一横梁部(12)、第二横梁部(13)和第三横梁部(14)设置为呈梯子形分布,或,纵梁(7)设置为矩形柱状体并且纵梁(7)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右外立柱组(4)和桁架(6)联接,纵梁(7)的端头设置为与腹板(8)联接并且纵梁(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支撑梁轨(9)联接,或,支撑梁轨(9)设置为包含有包含有轨部(99)、左座部(98)和右座部(97)并且在轨部
(99)的端头分别设置有左座部(98)和右座部(97),在左座部(98)的内侧面部和右座部(97)的内侧面部分别设置有容纳槽体并且左座部(98)的容纳槽体和右座部(97)的容纳槽体分别设置为与轨部(99)的下端边缘体联接,轨部(99)的上端边缘体设置为与底板(91)联接并且左座部(98)的下端端面部和右座部(97)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纵梁(7)联接,轨部(99)设置为工字梁并且左座部(98)和右座部(97)分别设置为矩形块状体,或,连接架(5)设置为X字形架状体并且连接架(5)的其中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左内立柱组(2)联接,连接架(5)的其中另一个端头设置为与右内立柱组(3)联接,或,桁架(6)设置为包含有托梁部(61)和内置梁部(62)并且内置梁部(62)的下端拐角部设置为与托梁部(61)的上端端面部联接,托梁部(61)的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和右外立柱组(4)联接并且内置梁部(62)的上端拐角部设置为与纵梁(7)的下端端面部联接,托梁部(61)设置为[字形杆状体并且内置梁部(62)设置为W字形杆状体,或,腹板(8)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腹板(8)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纵梁(7)联接。7.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9 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右外立柱组(4)和纵梁(7)与支撑梁轨(9)和底板(91)设置为按照设置骨架板的方式分布并且左外立柱组(1)、左内立柱组(2)、右内立柱组(3)、右外立柱组(4)和纵梁(7)与连接架(5)、桁架(6)和腹板(8)设置为按照外置加固的方式分布,一个左外立柱组(1)、一个左内立柱组(2)、一个右内立柱组(3)、一个右外立柱组(4)、一个连接架(5)、三个桁架(6)、五个纵梁(7)和四个腹板(8)设置为组成一组柱梁部件,多个支撑梁轨(9)设置为沿纵梁(7)的横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并且 多个组柱梁部件设置为沿底板(91)的纵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托梁部(61)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柱部(10)和第二柱部(11)联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大悬臂盖梁的架空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第一盘座部(15)、立板部(16)、柱脚锚栓部(17)、第一螺母组(18)和吊环部(19)并且柱脚锚栓部(17)的下端头和吊环部(19)的下端口部设置在地基中,第一盘座部(15)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地基接触式联接并且柱脚锚栓部(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俞凛,窦松涛,陈吉光,付少帅,裴磊,韩法强,王冰,张誉镪,王相伟,王允帅,韩玉林,宋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