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83325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涉及电缆或电线的安装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箱体、散热机构、防尘机构和维散机构。箱体具有进气口和散热口,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管、支板和排气管,散热管的侧面开设有通风口,支板固定于散热管的底部,支板上开设有排气口和维散口,排气管的一端与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口连接,防尘机构包括转轴和第一滤网,维散机构包括第一遮挡板、第二遮挡板、维散管、连接管和阀门组件,当阀门组件开启时,排气管、连接管和维散管连通,通风口与维散口连通而不与排气口连通。配电箱能够在通过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阻挡沙尘从排气管进入箱体内的同时,使排气管依然能够发挥排气散热的作用。排气散热的作用。排气散热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缆或电线的安装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配电箱。

技术介绍

[0002]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的设备,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故障或不正常运行时借助保护电器切断电路或报警,测量仪表可显示运行中的各种参数,还可对某些电气参数进行调整。
[0003]考虑到配电箱内各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配电箱通常都设置有散热窗口,再在散热窗口处设置防尘网防尘。在风沙常年较大的地区,配电箱的防尘网上的沙尘,容易在风压的作用下,被压入配电箱中,而若配电箱内的沙尘积聚过大,则会严重影响配电箱内电子元件的寿命。
[0004]为了应对上述情况,公告号为CN113690747B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具有防风沙功能的配电箱,其通过第一伸缩件的伸缩可以驱动防尘清理机构完成对箱体上通风口和防尘网的遮挡,并通过防尘清理机构完成对通风口的自动清理,从而保证了配电箱在无风沙时散热的稳定性。
[0005]上述具有防风沙功能的配电箱在风沙较大时,通过移动防尘清理机构,以遮挡箱体上的通风口和防尘网,这虽然能够很好地解决沙尘被风压入箱体中的问题,但是,由于此时的通风口被完全遮挡,通风口就不能再发挥其散热作用,而配电箱不可能因风沙较大便暂停使用,配电箱仍然有散热的需要,这就导致若风沙持续的时间较长,通风口一直被遮挡,配电箱就不能及时散热,仍然会影响到配电箱内电子元件的寿命的问题。
[0006]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一种配电箱。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配电箱,解决了目前的具有防风沙功能的配电箱在风沙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时,通风口一直被遮挡,配电箱不能及时散热,仍然会影响到配电箱内电子元件的寿命的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电箱,其主要可以包括:箱体、散热机构、防尘机构和维散机构;箱体具有进气口和散热口;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管、支板和排气管;散热管的顶部封闭、底部敞口、侧面开设有通风口;支板固定于散热管的底部,支板上具有相互靠近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各占支板的上侧面积的1/4;第一区域上开设有排气口,第二区域上开设有维散口;排气管的一端与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散热口连接;
防尘机构包括转轴和第一滤网;转轴的一端连接于散热管的顶部、另一端连接于支板;第一滤网沿转轴的径向设置;维散机构包括第一遮挡板、第二遮挡板、维散管、连接管和能够启闭的阀门组件;维散管的一端与维散口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散热管外;连接管的一端与排气管连接、另一端与维散管连接;当阀门组件开启时,排气管、连接管和维散管连通;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相互垂直且均沿转轴的径向设置,第一滤网与第一遮挡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与第二遮挡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排气口位于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之间时,维散口位于第一滤网与第二遮挡板之间,通风口与维散口连通而不与排气口连通。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活动塞和导通管;活动塞滑动配合在连接管内,连接管的侧面开设有出风口,导通管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与维散管连接;当活动塞移动至出风口的一侧时,排气管、连接管、导通管和维散管依次连通。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阀门组件还包括导向块、导杆和拉簧;导向块固定在连接管内;导杆与导向块相插接,活动塞安装在导杆的一端;拉簧的一端与活动塞连接,另一端与导向块连接。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通管上安装有单向阀。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转轴的上端安装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啮合有齿板,散热管设有与齿板匹配的滑槽;齿板的一端通过复位弹簧与滑槽的内壁连接。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尘机构还包括沿转轴径向设置的第二滤网;第二滤网与第二遮挡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之间连接有弧形遮挡板;弧形遮挡板的一侧能够与散热管的内壁相贴合,弧形遮挡板的高度大于通风口的高度。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维散管的出口朝上;维散管的出口处设置有防雨棚。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板具有不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重合的第三区域,第三区域占支板的上侧面积的1/2;第三区域上分布有若干漏孔。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网上通过支架安装有转动杆,转动杆上安装有驱动叶和敲击棒;多个敲击棒沿转动杆的周向设置;敲击棒采用橡胶材质。
[001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在无风时,可使排气口保持在第一滤网和第二遮挡板之间,维散口保持在第一滤网和第一遮挡板之间,箱体内的热气可通过排气管进入散热管中,再从散热口和/或维散管排出,第一滤网能够有效防止沙尘从排气口进入箱体内。
[0019]2.在风沙较大时,可转动转轴,使排气口位于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之间,维散口位于第一滤网与第二遮挡板之间,此时,排气口能够被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遮挡,从通风口进入散热管内的风沙,就只能在经过第一滤网的过滤后,再进入维散管中,此时,再开启阀门组件,以连通排气管、连接管和维散管,排气管内的热气便能够通过连接管进入维散管中,并最终通过维散管排放,从而在通过第一遮挡板和第二遮挡板阻挡沙尘从排气管进入箱体内的同时,使排气管依然能够发挥排气散热的作用,这样,即使风沙持续的时间较长,箱体也能够及时地散热,以免影响到配电箱内电子元件的寿命。
[0020]3.在风沙较大时,从通风口进入散热管内的风沙,只能在经过第一滤网的过滤后再进入维散管中,这能够避免出现维散管内积聚过多的沙尘,而造成维散管堵塞的情况,从而保证在开启阀门组件时,排气管和维散管能够有效发挥排气散热的作用。
[0021]4.在开启阀门组件后,排气管、连接管和维散管连通,排气管内的热气能够通过连接管进入维散管中,而维散管内气体的流速较快(风沙较大),能够促使排气管内的热气更快地进入维散管中,以加快排气管内热气的流速,从而提高箱体的散热效率。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散热管外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散热管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沿A

A向的剖视图;图5为无风时第一遮挡板、第二遮挡板和第一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3中C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散热机构、防尘机构和维散机构;所述箱体具有进气口和散热口;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管、支板和排气管;所述散热管的顶部封闭、底部敞口、侧面开设有通风口;所述支板固定于所述散热管的底部,所述支板上具有相互靠近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各占所述支板的上侧面积的1/4;所述第一区域上开设有排气口,所述第二区域上开设有维散口;所述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口连接;所述防尘机构包括转轴和第一滤网;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散热管的顶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板;所述第一滤网沿所述转轴的径向设置;所述维散机构包括第一遮挡板、第二遮挡板、维散管、连接管和能够启闭的阀门组件;所述维散管的一端与所述维散口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散热管外;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维散管连接;当所述阀门组件开启时,所述排气管、所述连接管和所述维散管连通;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相互垂直且均沿所述转轴的径向设置,所述第一滤网与所述第一遮挡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与所述第二遮挡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当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遮挡板和所述第二遮挡板之间时,所述维散口位于第一滤网与所述第二遮挡板之间,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维散口连通而不与所述排气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组件包括活动塞和导通管;所述活动塞滑动配合在所述连接管内,所述连接管的侧面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导通管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维散管连接;当所述活动塞移动至所述出风口的一侧时,所述排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明王应龙张松清张珊何华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秦巴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