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8328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8 07: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沿海洋到陆地的方向依次分布的入水净化区、海水淡化区、生态湿地区以及水体暂存区,入水净化区与海水淡化区之间设有第一过渡坝,海水淡化区与生态湿地区之间设有第二过渡坝;本发明专利技术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设立于海洋与内陆之间的关键地带,通过入水净化区、第一过渡坝、海水淡化区、第二过渡坝以及生态湿地区对海洋水体进行多级防护,能够有效净化海水,为动植物提供理想的生长、栖息环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修复海岸线的生态环境。修复海岸线的生态环境。修复海岸线的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是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陆海陆交汇关键带的水体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湾),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其他各种合法的海洋活动、损坏海水使用质量和减损环境优美等的有害影响,海洋污染的来源不仅限于海洋本身,陆源污染物,甚至大气降水也对陆海陆交汇关键带的水体环境污染有所贡献。
[0003]近些年,随着陆海交汇地带的高速发展,导致该地区环境的改变,例如,海岸生境由于大规模开垦而发生变化,海岸发展对海洋的生态影响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是深刻的。此外,陆海交汇地带的缓冲区域如湿地和潮间带的减少导致自我净化功能的退化,因此,亟需一种设立在陆海交汇地带,并对海洋环境进行净化处理的生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沿海洋到陆地的方向依次分布的入水净化区、海水淡化区、生态湿地区以及水体暂存区,所述入水净化区与海水淡化区之间设有第一过渡坝,所述海水淡化区与生态湿地区之间设有第二过渡坝;所述入水净化区内设有初滤组件,海水淡化区的出水侧设有散流台,所述散流台上均匀设有多个散流孔,海水淡化区内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多个种植沟槽,且每个所述种植沟槽内均匀种植有灌木,在种植沟槽以外的网格状区域内均匀种植有红树植物;所述生态湿地区内由上至下依次为植物浮床层、内部养殖有多种海洋生物的浮游中层以及内部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底层;所述第一过渡坝包括截面为梯形且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坝体,且所述坝体上靠近入水净化区侧的腰部位置处设有抗冲击组件,坝体上与所述抗冲击组件相对侧的腰部位置处设有散流组件,坝体上端堆叠放置有多个第一滤料净化袋,所述抗冲击组件包括铺设于所述坝体上靠近入水净化区侧的腰部位置处的防滑加固网、通过所述防滑加固网与坝体连接且呈网格状拼接的多个扰流加固块,每个所述扰流加固块上均设有冲击凹口,且所述冲击凹口内设有扰流孔,所述散流组件包括设于坝体上且沿水流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散流冲击板、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散流冲击板之间的波浪形的散流阻隔侧板,散流台设于散流冲击板底端位置处且与各个散流冲击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过渡坝与第一过渡坝结构相同。
[0006]进一步地,所述初滤组件包括设于入水净化区内且内部设有滤网的初滤槽、设于
入水净化区入水侧且与所述初滤槽连通的倾斜入水通道、设于初滤槽内远离所述倾斜入水通道一侧的防冲刷板、与初滤槽连通的暂存槽,倾斜入水通道内壁上下两端均匀设有多个阻隔分散架,所述防冲刷板上设有多个水流转换口,当水流进入倾斜入水通道后,通过阻隔分散架对水流进行分散,初步降低水流冲击力,然后,水流进入初滤槽内时,会冲击防冲刷板,此时,水流会沿水流转换口内壁的弧度方向流出,改变了水流方向,再次降低了水流冲击力,避免对滤网造成损坏,最后,水流流过滤网进行过滤,去除固体杂质,并流入海水淡化区进行后续处理。
[0007]进一步地,所述海水淡化区内设有捞叶组件,所述捞叶组件包括套接于灌木和红树植物外侧的空心存储筒、设于所述空心存储筒上端且位于灌木和红树植物树枝底端的导叶网,所述空心存储筒侧壁设有清理口,所述清理口处铰接有清理门,通过导叶网将灌木和红树植物的落叶收集,并在空心存储筒内暂存,然后,通过清理门定期进行清理,避免因落叶对净化的水体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污水处理效果。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叶网底端与空心存储筒上端可拆卸连接,当导叶网损坏时,方便更换,所述空心存储筒内壁设有与灌木和红树植物树干连接的系绳,通过系绳对空心存储筒进行固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满足使用要求。
[0009]进一步地,所述植物浮床层内的植物包括海水蔬菜、海篷子和碱篷,所述浮游中层内养殖有植食性海水鱼和肉食性鱼类。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孔包括扰流主孔、沿周向设于所述扰流主孔侧壁且与扰流主孔连通的多个扰流副孔,当水流冲击扰流加固块上的冲击凹口时,大部分会冲入扰流主孔内,由于扰流副孔与扰流主孔连通,进入扰流主孔内的水流会呈发散状流入各个扰流副孔,对水流进行分散,减小水流对坝体的冲击力,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加固块扰流加固块和散流冲击板均与坝体之间通过加固连接柱连接,所述加固连接柱包括贯穿扰流加固块和防滑加固网延伸至坝体内部的连接竖杆、设于所述连接竖杆上且位于坝体内部的插接稳固板,所述插接稳固板侧壁均匀设有多个插接杆,通过加固连接柱使扰流加固块与坝体之间紧密贴合,避免因水流长期冲击,使扰流加固块与坝体发生脱离,通过插接杆插入坝体内部的连接方式,增加了扰流加固块的连接牢靠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料净化袋和第二滤料净化袋外部均设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包括设于坝体上端的固定主架、相互交叉绕设于所述固定主架外部的多个勒紧框,相邻两个所述勒紧框之间的空隙小于第一滤料净化袋和第二滤料净化袋的尺寸,将第一滤料净化袋和第二滤料净化袋放置于固定主架内,并通过勒紧框交叉绕设对第一滤料净化袋和第二滤料净化袋进行固定,避免水流冲击,造成第一滤料净化袋和第二滤料净化袋掉落,通过限定相邻两个所述勒紧框之间的空隙小于第一滤料净化袋和第二滤料净化袋的尺寸,避免因相邻两个所述勒紧框之间的空隙过大,起不到固定作用。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料净化袋内的滤料为沸石,所述第二滤料净化袋内的滤料为生物陶粒滤料。
[0014]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智能型生态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海水进入倾斜入水通道,通过阻隔分散架对水流进行分散,然后,进入初
滤槽内,并冲击防冲刷板,此时,水流会沿水流转换口内壁的弧度方向流出,改变流动方向后落至滤网上进行过滤,去除固体杂质,随后经第一过渡坝流入海水淡化区,工作人员定期对滤网进行清理;S2、水流经第一过渡坝时,会冲击呈网格状拼接的多个扰流加固块,并进入对应的冲击凹口内,此时,大部分水流会冲入扰流主孔内,由于扰流副孔与扰流主孔连通,进入扰流主孔内的水流会呈发散状流入各个扰流副孔,对水流进行分散,然后,水流经第一滤料净化袋过滤后,并经散流阻隔侧板分散成多股流下,当达到散流台时,经散流孔分散至海水淡化区内,减少对灌木和红树植物的冲击力;S3、水流进入海水淡化区后,通过种植的灌木的发达的根系,增加固土能力,通过具有耐盐抗寒特性的红树植物对水流中的营养物质N和P及某些有毒害的元素进行吸附,然后,水流经第二过渡坝进入生态湿地区内,水流经第二过渡坝的过程与经第一过渡坝的过程相同;S4、水流进入生态湿地区后,通过植物浮床层吸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提供暗沉淀环境,抑制藻类爆发,通过浮游中层中养殖的海洋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通过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海洋到陆地的方向依次分布的入水净化区(1)、海水淡化区(2)、生态湿地区(3)以及水体暂存区(4),所述入水净化区(1)与海水淡化区(2)之间设有第一过渡坝(5),所述海水淡化区(2)与生态湿地区(3)之间设有第二过渡坝(6);所述入水净化区(1)内设有初滤组件(10),海水淡化区(2)的出水侧设有散流台(20),所述散流台(20)上均匀设有多个散流孔(200),海水淡化区(2)内设有呈网格状分布的多个种植沟槽(21),且每个所述种植沟槽(21)内均匀种植有灌木,在种植沟槽(21)以外的网格状区域内均匀种植有红树植物;所述生态湿地区(3)内由上至下依次为植物浮床层(30)、浮游中层(31)以及内部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底层(32);所述第一过渡坝(5)包括截面为梯形且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坝体(50),且所述坝体(50)上靠近入水净化区(1)侧的腰部位置处设有抗冲击组件(51),坝体(50)上与所述抗冲击组件(51)相对侧的腰部位置处设有散流组件(52),坝体(50)上端堆叠放置有多个第一滤料净化袋(53),所述抗冲击组件(51)包括铺设于所述坝体(50)上靠近入水净化区(1)侧的腰部位置处的防滑加固网(510)、通过所述防滑加固网(510)与坝体(50)连接且呈网格状拼接的多个扰流加固块(511),每个所述扰流加固块(511)上均设有冲击凹口(512),且所述冲击凹口(512)内设有扰流孔(513),所述散流组件(52)包括设于坝体(50)上且沿水流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散流冲击板(520)、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散流冲击板(520)之间的波浪形的散流阻隔侧板(521),散流台(20)设于散流冲击板(520)底端位置处且与各个散流冲击板(520)相互垂直;所述第二过渡坝(6)与第一过渡坝(5)结构相同,第二过渡坝(6)上堆叠放置有多个第二滤料净化袋(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陆海陆交汇关键带污水处理用的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滤组件(10)包括设于入水净化区(1)内且内部设有滤网(1000)的初滤槽(100)、设于入水净化区(1)入水侧且与所述初滤槽(100)连通的倾斜入水通道(101)、设于初滤槽(100)内远离所述倾斜入水通道(101)一侧的防冲刷板(102)、与初滤槽(100)连通的暂存槽(103),倾斜入水通道(101)内壁上下两端均匀设有多个阻隔分散架(10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丽欣万晓明韦成龙宋艳伟汪斯毓黄赞慧王照翻陈靓符钉辉贺会策崔振昂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