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工艺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48204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所述中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药分组成:黄芪15~30g、金银花30~60g、黄柏12~24g、苍术12~20g、薏苡仁15~45g、玄参15~45g、当归12~24g、白芍12~24g、甘草6~12g、水蛭6~12g、蜈蚣1~5条、全蝎3~9g、川芎10~15g及西洋参6~12g。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补气生血,气旺血生,则淤血自去;四妙勇安汤活血止痛之功力专;止痉散药物组成均为虫类药品,长于通络止痉,不仅对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对中风之口眼歪斜也疗效显著。三方合用,对中风患者的诸多症状皆有改善。对中风患者的诸多症状皆有改善。对中风患者的诸多症状皆有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0002]中风病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依据症状表现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如《灵枢
·
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同
·
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素问
·
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
·
通评实论》曾经明确指出:
“…““
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这些论述验之于临床,基本是正确的。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
·
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医学专利技术
·
中风有三》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多有此疾。”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丹溪心法
·
论中风》指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医经溯集
·
中风辦》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其后,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同代医家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
·
中风)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
……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总结前人经验,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识渐趋深化。综上所述加上现代研究,中风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失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因肝肾之阴下
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再加上脏腑功能失调,易产生风、火、痰、气、瘀、虚等病理因素,故发病多属本虚标实。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中药配方解决中风病患者的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肢体痿软,身热夜甚,心烦口渴,头部刺痛,眩晕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制备方便的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及其制备工艺。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所述中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药分组成:黄芪15~30g、金银花30~60g、黄柏12~24g、苍术12~20g、薏苡仁15~45g、玄参15~45g、当归12~24g、白芍12~24g、甘草6~12g、水蛭6~12g、蜈蚣1~5条、全蝎3~9g、川芎10~15g及西洋参6~12g;
[0005]其中,黄芪包含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0006]其中,金银花包含挥发油、木犀草素、环已六醇、黄酮类、肌醇、皂苷及鞣质;
[0007]其中,黄柏包含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黄柏内酯、黄柏酮、黄柏酮酸、7

脱氢豆甾醇、B

谷醇及菜油醇;
[0008]其中,苍术包含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苍术醇、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
[0009]其中,薏苡仁包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内酯,薏苡多糖A、薏苡多糖B、薏苡多糖C、氨基酸及维生素B1;
[0010]其中,玄参包含哈巴苷、哈巴苷元、桃叶珊瑚苷、6

对甲基梓醇、浙玄参背甲、浙玄参背甲、生物碱、植物醇、油酸、硬脂酸、葡萄糖、天冬酰胺及微量挥发油;
[0011]其中,当归包含β

蒎烯、α

蒎烯中性油成分,对

甲基苯甲醇、5

甲氧基

2、3

二甲苯酚酸性油成分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氨基酸;
[0012]其中,白芍包含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苯甲酸、挥发油、脂防油、树脂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
[0013]其中,甘草包含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及多糖;
[0014]其中,水蛭包含蛋白质、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及组织酸样物质;
[0015]其中,蜈蚣包含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脂肪油、胆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糖类、蛋白质、铁、锌、锰、钙及镁;
[0016]其中,全蝎包含蝎毒、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棕榈酸、软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铵盐、钠、钾、钙、镁、铁及锰;
[0017]其中,川芎含生物碱、挥发油、酚类物质、内脂素、维生素A、叶酸、糖、甾醇及脂肪油;
[0018]其中,西洋参含多种人参皂苷、多种挥发性成分、树脂、淀粉、糖类、氨基酸及无机盐。
[0019]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的制备工艺,所述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0]S1:分别称取各原料,并取金银花、苍术、玄参、当归及白芍加水浸泡;
[0021]S2:对S1得到的浸泡液进行蒸馏,提取初馏液后重蒸馏提取挥发油,并将挥发油灵器密闭保存;
[0022]S3:对S2中蒸馏后的水溶液及药渣与黄芪、黄柏、薏苡仁、甘草及川芎合并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水5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配方包括以下重量药分组成:黄芪15~30g、金银花30~60g、黄柏12~24g、苍术12~20g、薏苡仁15~45g、玄参15~45g、当归12~24g、白芍12~24g、甘草6~12g、水蛭6~12g、蜈蚣1~5条、全蝎3~9g、川芎10~15g及西洋参6~12g;其中,黄芪包含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其中,金银花包含挥发油、木犀草素、环已六醇、黄酮类、肌醇、皂苷及鞣质;其中,黄柏包含小檗碱、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黄柏内酯、黄柏酮、黄柏酮酸、7

脱氢豆甾醇、B

谷醇及菜油醇;其中,苍术包含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苍术醇、苍术酮、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及菊糖;其中,薏苡仁包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仁内酯,薏苡多糖A、薏苡多糖B、薏苡多糖C、氨基酸及维生素B1;其中,玄参包含哈巴苷、哈巴苷元、桃叶珊瑚苷、6

对甲基梓醇、浙玄参背甲、浙玄参背甲、生物碱、植物醇、油酸、硬脂酸、葡萄糖、天冬酰胺及微量挥发油;其中,当归包含β

蒎烯、α

蒎烯中性油成分,对

甲基苯甲醇、5

甲氧基

2、3

二甲苯酚酸性油成分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氨基酸;其中,白芍包含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芍药内酯、苯甲酸、挥发油、脂防油、树脂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和三萜类成分;其中,甘草包含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及多糖;其中,水蛭包含蛋白质、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及组织酸样物质;其中,蜈蚣包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祖宣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唐国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