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8187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2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功能性面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单向导湿针织面料采用常规的吸湿性好的纤维材料和吸湿性差的纤维材料,通过特殊的织法得到双层结构,利用双层材料本身的吸湿性能差异,得到了具有单向导湿功能的针织面料。所述面料正面组织点全部为吸湿性好的材料,而织物反面组织点为吸湿性好的材料和吸湿性差的材料按一定比例排列,因此面料正面吸水效果好于反面,当面料反面吸收水分时,能快速将水分传导至正面,反面保持干爽,提高了衣物的穿着舒适度。采用本方法生产的单向导湿面料,具有生产流程简单、无需特殊的设备、生产成本低、手感柔软、色彩丰富、单向导湿性能耐水洗性好的特点。单向导湿性能耐水洗性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性面料
,特别是指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今时代,人们对服装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休闲、运动、健身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面料功能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的吸湿快干功能已成为运动场景下的基本功能。但是当人体在大量出汗时,普通的吸湿快干面料正反面亲水性无明显差异,面料吸收的水分来不及蒸发,会黏贴在皮肤表面,极大降低穿着舒适性。因此,织物正面亲水性好于反面亲水性的单向导湿面料,利用正反面的差动毛细效应,使面料在吸水后能快速传递至织物正面,而贴肤面仍能保持透气、干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0003]目前已公开的单向导湿面料生产工艺大多需要使用防水剂,采用印花或涂层技术将防水剂局部施加到面料上(CN200610035051);或先对纱线进行防水处理,然后进行交织或亲水拒水纱并线加捻后再进行交织(CN201010225250、CN201210111482、CN201910255832)。印花或涂层技术需要专门的设备,且对面料厚薄也有要求,生产流程也比较复杂,对织物手感也有影响;对纱线进行拒水处理,生产流程复杂,且纱线的防水性能稳定性较差,若为筒纱处理还存在内外差的问题,在后续的染整加工过程中纱线的防水性能也容易被破坏,耐洗性差,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材料本身吸湿性能的差异来产生单向导湿的针织面料,其生产流程简单、无需特殊的设备、生产成本低、手感柔软、色彩丰富、单向导湿性能耐水洗性好。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包括第一面料层(布料正面)和第二面料层(布料反面);
[0007]所述第一面料层为亲水性纤维材料编织而成;
[0008]所述第二面料层为亲水性纤维材料和疏水性纤维材料混和编织而成。
[0009]作为优选地,所述单向导湿针织面料采用底面双层结构织法编织而成,保证面料的第一面料层全部为亲水性纤维材料,而第二面料层是亲水性纤维材料和疏水性纤维材料。具体地,底面双层结构织法可以为双层结构的编织工艺或单面卫衣结构的编织工艺等。
[0010]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二面料层中亲水性纤维材料和疏水性纤维材料按一定比例排列,使疏水性纤维材料的面积占比与亲水性纤维材料的面积占比的比例范围为3:1~15:1。若上述比例小于3:1,第二面料层的吸湿点太多,第二面料层吸湿后也会有一定的润湿,不能保持干爽。若上述比例大于15:1,第二面料层的吸湿点太少而吸水性差,水分传导至第一面料层需要很长时间,穿着舒适性也变差。本专利技术中,面积占比是指第二面料层中各纤维材料在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各材料的组织点个数和纱线的线密度有关。
[0011]作为优选地,所述亲水性纤维材料为人棉或者棉。
[0012]作为优选地,所述疏水性纤维材料为非差异化的涤纶。
[0013]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工艺步骤:织胚

胚布检验

染色(缸内不过软)

脱水

成品定型。对含有氨纶的面料在胚布检验之后还需要进行胚布定型操作。
[0014]在成品定型过程中需使用特殊的柔软剂,该特殊的柔软剂是指加入的柔软剂既不影响亲水性纤维材料的吸湿性,又不影响疏水性纤维材料的拒水性,同时也能赋予面料柔软的手感。符合条件的柔软剂可以是聚醚改性的硅乳液(如Huntsman的ULTRATEX STS

U),用量8

40g/L。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专利技术采用底层双层结构织法,例如:双层结构或单面卫衣结构,贴近皮肤的内层(第二面料层)采用吸湿性好的亲水性纤维材料

棉或人棉与吸湿性差的疏水性纤维材料

涤纶交替排列,且涤纶材料的面积占比远多于人棉或棉,外层(第一面料层)全部为吸湿性好的棉或人棉。在染整加工过程中无需增加额外的工序,与普通面料染整流程相同,只需要在定型中采用特定的聚醚改性的硅乳液柔软剂(如Huntsman的ULTRATEX STS

U),其不影响人棉/棉的亲水性也不影响涤纶的疏水性,同时能赋予面料柔软的手感,若采用其他亲水性或普通柔软剂,均会降低棉或人棉与涤纶的亲水性差异。由此得到的面料的成品极大地保持了纤维材料本身的吸湿性能差异,得到了正面亲水性明显好于反面亲水性的单向导湿面料。当人体出汗后,由于面料正面的亲水性明显好于反面,产生差动毛细效应,水分被面料反面的人棉/棉吸收后能迅速传递至面料正面,由于反面大部分为吸湿性差的涤纶,因此能保持干爽,极大地提高了面料的穿着舒适性。由于棉、人棉、涤纶均为非常常规的纤维材料,价格不高,且容易染色,因此面料成本低、颜色丰富且牢度优良。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0018]实施例1(双层布+不加柔软剂)
[001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编织工艺如表1所示,反底做面,面料服用正面全部为吸湿性好的人棉,服用反面为吸湿性好的人棉和吸湿性差的涤纶混合编织,且涤纶与人棉的占比比例为11:1。
[0020]生产工艺流程如下:织胚—胚布检验—染色(缸内不过软)—脱水—成品定型(不加柔软剂,160℃*1min)—成品检验。
[0021]成品面料规格:克重150g/m2,幅宽160cm,成分39%涤纶+61%人棉。
[0022]表1
[0023][0024][0025]实施例2(小卫衣+不加柔软剂)
[002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编织工艺如表2所示,面料正面全部为吸湿性好的人棉,反面为吸湿性好的人棉和吸湿性差的涤纶混合编织而成,涤纶与人棉在面料反面的分布比例为3:1。
[0027]生产工艺流程如下:织胚—胚布检验—胚布定型—染色(缸内不过软)—脱水—成品定型(不加柔软剂,150℃*1min)—成品检验。
[0028]面料成品规格参数为:克重170g/m2,幅宽160cm,成分16%涤纶+6%氨纶+78%人棉。其中,氨纶最主要的作用是赋予织物优良的弹性,与单导功能关联不大。
[0029]表2
[0030][0031]实施例3
[003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编织工艺如表3所示,反底做面,面料服用正面全部为吸湿性好的人棉,服用反面为吸湿性好的人棉和吸湿性差的涤纶混合编织,且涤纶与人棉的面积占比比例为15:1。
[0033]生产工艺流程如下:织胚—胚布检验—染色(缸内不过软)—脱水—成品定型(ULTRATEX STS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所述第一面料层为亲水性纤维材料编织而成;所述第二面料层为亲水性纤维材料和疏水性纤维材料混和编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湿针织面料采用底面双层结构织法编织而成,保证面料的第一面料层全部为亲水性纤维材料,而第二面料层是亲水性纤维材料和疏水性纤维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底面双层结构织法为双层结构的编织工艺或单面卫衣结构的编织工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导湿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料层中亲水性纤维材料和疏水性纤维材料按比例排列,疏水性纤维材料的面积占比与亲水性纤维材料的面积占比的比例范围为3:1~15: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向导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亚茹瞿新楼李萍戴进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