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8515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9-03 19: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属于面料领域,包括基层,所述基层通过弹力纱、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编织而成,所述弹力纱通过横列极圈绕线方式形成若干个高线圈与低线圈,所述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采用罗纹线圈分别缠绕于低线圈与高线圈上,所述低线圈以及高线圈与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缠绕处缠绕有两个纱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线圈处双层复合,而通过纱线缠绕后在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与弹力纱线圈连接处,通过纱线缠绕后起到加固,且束缚限制其延展性,拉动织物使得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与弹力纱线圈连接处向相反方向拉动,且之间产生缝隙增大,而通过双层复合拉动相互错位后,则也可使得增加织物透气效果。物透气效果。物透气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


[0001]本技术公开一种面料,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

技术介绍

[0002]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不同之处在于纱线在织物中的形态不同。针织分为纬编和经编,针织面料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及里料,家纺等产品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
[0003]因针织面料大多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且在运用于服装上也较为透气,但在穿着或者清洗时常的拉伸下,则容易导致衣体拉长松垮的情况尺寸极为的不稳定,但现有的针织布为了使其尺寸稳定性好通常会将线圈处缠绕束缚,限制线圈处的拉伸,由此在线圈处无法拉伸则导致无法扩大,且依靠编织时形成线圈大小达到透气,由此则导致针织布的透气效果减小,因此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包括基层,所述基层通过弹力纱、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编织而成,所述弹力纱通过横列极圈绕线方式形成若干个高线圈与低线圈,所述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采用罗纹线圈分别缠绕于低线圈与高线圈上,所述低线圈以及高线圈与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缠绕处缠绕有两个纱线,两个所述纱线的绕线方向相反。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弹力纱采用横列极圈绕线形成高低线圈后,且在通过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通过罗纹线圈横列分别缠绕于高线圈与低线圈,且在通过两个纱线缠绕于低线圈以及高线圈与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连接处,由此使得织物横向延伸性较小,尺寸稳定性较好,且以及高线圈与第二连接纱连接处向相反的方向伸展,且使得低线圈与高线圈之间形成缝隙增大,由此则使得透气效果增大,由此在延伸性较小且尺寸稳定好的同时具有较好的透气效果。
[0007]作为优选,两个所述纱线均绕同一线圈处形成一根连续的编链束。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纱线缠绕后形成编链束,使得低线圈以及高线圈与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连接处更加紧密。
[0009]作为优选,所述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与低线圈以及高线圈缠绕处衬入有吸湿纤维束线,且吸湿纤维束按一定规律上下沉浮穿设。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吸湿纤维束按一定规律上下沉浮衬入,形成浮线且不会影响织物的外观,并且不易拉出,且织物使用于服装上后则可使得吸湿纤维束直接与皮肤接触贴合,将汗液吸附且传导至未与皮肤接触一侧的吸湿纤维束上,且与空气接触加快蒸发。
[0011]作为优选,所述高线圈与低线圈采用相邻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
通过正反缠绕于高线圈与低线圈,且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之间形成空气层结构。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高线圈与低线圈相邻间隔设置,则在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通过正反缠绕后,形成空腔层结构后则使得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之间产生缝隙,且在通过拉扯织物或者撑开织物时,且低线圈与第一连接纱连接处,以及高线圈与第二连接纱连接处向相反的方向伸展,且产生较大缝隙时,此时则使得双层之间错位且气体则更容易由缝隙进入,达到透气效果使得透气效果增大。
[0013]作为优选,所述吸湿纤维束通过吸湿纱以及清凉纱加捻而成。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吸湿纱与清凉纱加捻而成,同时在具有吸湿效果时也会使得吸湿纤维束强度增加。
[0015]作为优选,所述吸湿纱采用莫代尔纤维且清凉纱采用冷感纤维。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莫代尔纤维的优异吸湿性使吸湿纤维束能够在与皮肤接触使汗液更容易疏导,而冷感纤维的吸热慢和散热快的特点使皮肤得到接触凉爽的体感。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通过连接纱一与连接纱二线圈处双层复合,而通过纱线缠绕后在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与弹力纱线圈连接处,通过纱线缠绕后起到加固,且束缚限制其延展性,而在拉动织物时则,使得连接纱一以及连接纱二与弹力纱线圈连接处向相反方向拉动,且之间产生缝隙增大,而通过双层复合拉动相互错位后,则也可使得增加织物透气效果,由此则达到使得织物尺寸稳定的效果同时还具有透气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吸湿纤维束加捻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弹力纱;2、连接纱一;3、连接纱二;4、高线圈;5、低线圈;6、纱线;7、编链束;8、吸湿纤维束;9、吸湿纱;10、清凉纱。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如图1

图2所示,包括基层,基层通过弹力纱1、连接纱一2以及连接纱二3编织而成,弹力纱1通过横列极圈绕线方式形成若干个高线圈4与低线圈5,连接纱一2与连接纱二3采用罗纹线圈分别缠绕于低线圈5与高线圈4上,低线圈5以及高线圈4与连接纱一2以及连接纱二3缠绕处缠绕有两个纱线6,两个纱线6的绕线方向相反,
通过将弹力纱1采用横列极圈绕线,后将连接纱一2与连接纱二3通过罗纹线圈横列缠绕于,相邻弹力纱1形成的高线圈4以及低线圈5的上下两端,由此则使得织物横向延伸性较小,尺寸稳定性较好,并且织物两面外观完全相同,通过将两条纱线6分别缠绕于低线圈5以及高线圈4与连接纱一2以及连接纱二3缠绕处,因两个纱线6绕线方向相反,由此在织物撑开或者向两侧拉动时,则会使得低线圈5与第一连接纱连接处,以及高线圈4与第二连接纱连接处向相反的方向伸展,且使得低线圈5与高线圈4之间形成缝隙增大,由此在通过纱线6缠绕下缩小弹力纱1延伸性时,由此在拉伸撑开时气体则可以由缝隙处进入,达到透气效果,且在拉伸时则使得透气效果增大的情况,由此则避免了通过纱线6加固后,且导致缩小织物延展性后导致线圈无法伸展,使得只能依靠原有编织上线圈大小以及缝隙,避免透气效果减小的情况。
[0024]两个纱线6均绕同一线圈处形成一根连续的编链束7,通过纱线6的缠绕下形成编链束7,且编链束7绕线方向相反后,且通过一根连续编链束7,使得低线圈5以及高线圈4与连接纱一2以及连接纱二3连接处更加紧密,且使得延伸性较小,限制弹力纱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包括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通过弹力纱(1)、连接纱一(2)以及连接纱二(3)编织而成,所述弹力纱(1)通过横列极圈绕线方式形成若干个高线圈(4)与低线圈(5),所述连接纱一(2)与连接纱二(3)采用罗纹线圈分别缠绕于低线圈(5)与高线圈(4)上,所述低线圈(5)以及高线圈(4)与连接纱一(2)以及连接纱二(3)缠绕处缠绕有两个纱线(6),两个所述纱线(6)的绕线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纱线(6)均绕同一线圈处形成一根连续的编链束(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稳定性好的吸湿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纱一(2)以及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辉荣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德恒科兴织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