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及植入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738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9: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人造耳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及植入体,它包括耳挂体、插座机构、传输器、插头机构、数据线、电源机构,其中耳挂体上具有与其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座机构及对其上耳麦孔进行清理且与插座机构传动连接的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植入皮下的植入体上的电极阵列为与弹性杆配合的中空硅胶材质,电极阵列在与弹性杆配合下可以实现向耳蜗内的无损伤插入,避免电极阵列在插入耳蜗过程中对耳蜗内壁造成永久性损伤。造成永久性损伤。造成永久性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及植入体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人造耳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造耳蜗植入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的电子装置,可以替代受损的内耳毛细胞将外界的声音转化为神经电脉冲信号,直接刺激螺旋神经节细胞,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外界声信号经麦克风接收后,言语处理器将声信号进行数字编码等处理,通过发射线圈经皮肤传送到植入体内的接收线圈,接受刺激器对传进来的无线电波进行解码并转化为电脉冲信号和相应的电刺送罐子耳航的电极,电极产生电流作用于螺旋神经节细胞,经听神经中枢端传入脑干的耳蜗核,并经中枢所觉通路传入听觉层,产生听觉。
[0003]现有人工耳蜗存在下列问题:1、人工耳蜗耳挂机的电池插头会因为长期使用出现电腐蚀或因进入灰尘影响电池供电稳定性,电池供电的不稳定会引起电流脉冲损坏芯片。
[0004]2、耳挂机与发射器之间由一条传输线电连接,传输线与耳挂机及传输器之间通过插接方式连接,在插头处也存在电腐蚀或进入灰尘影响插头导电性能。
[0005]3、耳挂机上的耳麦孔内具有接收振动的薄膜,耳麦孔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发生堵塞,从而影响声音接收效果。
[0006]4、目前,耳蜗植入中的电极阵列在插入耳蜗过程中会损伤耳蜗内壁,引起听力永久损伤。现有很多技术可以解决在电极阵列插入耳蜗过程中损伤耳蜗内壁的问题,但都会造成电极阵列结构的复杂,增加电极阵列的成本,且实际效果并不突出。
[0007]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人造耳蜗植入组件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人造耳蜗植入组件,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0]一种人造耳蜗的耳挂机,它包括耳挂体、插座机构、传输器、插头机构、数据线、电源机构,其中耳挂体上具有与其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座机构及对其上耳麦孔进行清理且与插座机构传动连接的结构;传输器上具有与其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座机构;每个插座机构上均插接配合有插头机构;两个插头机构之间通过数据线电连接;插头机构与相应插座机构上均具有在插接过程中对附着于两者电接触处的灰尘或锈蚀进行清理的结构;耳挂体侧壁的插槽A内插装有为其供电的电源机构,电源机构上具有在其插入插槽A内过程中对附着
于其与耳挂体电接触处的灰尘或锈蚀进行清理的结构。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植入体包括接收器、电极阵列、弹性杆,其中与耳挂机中传输器配合的接收器上具有与其电连接且用来植入耳蜗的中空涡旋状硅胶电极阵列,电极阵列中配合有使其沿耳蜗蜗道无损伤插入耳蜗的弹性杆。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机构包括座体、插针、清理板、导杆、滑套、弹簧A,其中固定于耳挂体或传输器外侧的柱状座体的端面具有插槽B,插槽B底部具有环槽和若干导孔并安装有五个与耳挂体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针;插槽B内具有清理板,清理板上具有五个与插针一一对应滑动配合的刮孔;环槽内具有对清理板复位的弹簧A;座体上嵌套有滑套,安装于滑套的若干导杆分别滑动于五个导孔中并与清理板固连。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机构包括柱块、铜套A、盖帽,其中与插槽B配合的柱块上具有五个与插针一一对应的插孔,每个插孔内均具有与相应插针配合且与数据线电连接的铜套A;柱块一端螺纹配合有盖帽。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源机构包括电源座、电池、铜套B、铜触头A、弹簧C,其中内部安装有电池的绝缘电源座上安装有两个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池正负极电连接的铜套B,每个铜套B内均滑动配合有铜触头A;铜套B内具有对相应铜触头A复位的弹簧C;安装于铜触头A上的两个导向块分别滑动于相应铜套B内壁的两个导向槽内。导向槽与导向块的配合避免铜触头A在电源机构脱离插槽A后脱离铜套B。两个铜触头A与插槽A内同耳挂体内部结构电连接的两个铜触头B一一对应配合;铜触头A末端的斜面A与相应铜触头B末端的斜面B配合。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耳挂体中振动膜和振动转化模块所在的腔体内固定有导套,导套内滑动有与耳麦孔配合的清理杆;清理杆上嵌套有对其复位的弹簧B;弹簧B位于导套内壁的环槽内;弹簧B一端与环槽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安装于清理杆的压簧环连接;与清理杆固连的同步杆滑动于耳挂体上的滑槽内,同步杆上安装有对滑槽进行密封的挡板A;耳挂体上插座机构的座体上安装有拨杆,拨杆与安装于同步杆的驱动块上的斜面C配合。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耳挂体的插槽A槽口处通过摆销铰接有防止灰尘进入的挡板B;插槽A槽口处安装有阻止对插槽A处于关闭状态的挡板B绕摆销下摆的卡块。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阵列的极坐标半径为r,电极阵列的有效长度L等于耳蜗深度;r=L/6-L*3π/40。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阵列的弹性系数由末端至植入体方向逐渐增大,保证电极阵列在插入耳蜗过程中随着弹性杆的抽离而随耳蜗蜗道深入耳蜗并对耳蜗不形成伤害。插入电极阵列的弹性杆的弹性系数由电极阵列末端至植入体方向逐渐增大且弹性杆的弹性系数平均值大于电极阵列的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保证电极阵列在其插入耳蜗过程中随着弹性杆的抽离而保持与耳蜗蜗道一致的弯曲状态,避免电极阵列在弹性杆作用下对耳蜗内壁形成伤害。
[0019]相对于传统的人造耳蜗,本专利技术中植入皮下的植入体上的电极阵列为与弹性杆配合的中空硅胶材质,电极阵列在与弹性杆配合下可以实现向耳蜗内的无损伤插入,避免电极阵列在插入耳蜗过程中对耳蜗内壁造成永久性损伤。
[0020]本专利技术中电源机构中的铜触头A在其安装时可以对耳挂机上相应铜触头B上因电
腐蚀产生的锈蚀或灰尘进行刮除清理,保证铜触头A与相应铜触头B之间的有效电连接,进而保证耳挂机中的芯片不会因铜触头A与铜触头B之间的电连接不稳定所造成的电流脉冲而发生损害。
[0021]本专利技术中耳挂机上和发射器上的插座机构在其与数据线两端的插头机构插接配合前可以对其上插针的表面因电腐蚀形成的锈蚀或附着的灰尘进行刮除清理,保证插座机构与插头机构的良好配合,保证两者在插接后的导电性能。
[0022]本专利技术中耳挂机的耳麦孔中积存的灰尘会在耳挂机上插座机构中插针清理时同步被清理,从而保证耳麦孔的畅通,保证内部振动膜对声音的有效接收。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示意图。
[0024]图2是电极阵列与弹性杆配合及其剖面示意图。
[0025]图3是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耳挂体、插座机构、传输器、插头机构、数据线、电源机构,其中耳挂体上具有与其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座机构及对其上耳麦孔进行清理且与插座机构传动连接的结构;传输器上具有与其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座机构;每个插座机构上均插接配合有插头机构;两个插头机构之间通过数据线电连接;插头机构与相应插座机构上均具有在插接过程中对附着于两者电接触处的灰尘或锈蚀进行清理的结构;耳挂体侧壁的插槽A内插装有为其供电的电源机构,电源机构上具有在其插入插槽A内过程中对附着于其与耳挂体电接触处的灰尘或锈蚀进行清理的结构。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配套的植入体,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接收器、电极阵列、弹性杆,其中与耳挂机中传输器配合的接收器上具有与其电连接且用来植入耳蜗的中空涡旋状硅胶电极阵列,电极阵列中配合有使其沿耳蜗蜗道无损伤插入耳蜗的弹性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机构包括座体、插针、清理板、导杆、滑套、弹簧A,其中固定于耳挂体或传输器外侧的柱状座体的端面具有插槽B,插槽B底部具有环槽和若干导孔并安装有五个与耳挂体内部结构电连接的插针;插槽B内具有清理板,清理板上具有五个与插针一一对应滑动配合的刮孔;环槽内具有对清理板复位的弹簧A;座体上嵌套有滑套,安装于滑套的若干导杆分别滑动于五个导孔中并与清理板固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造耳蜗耳挂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机构包括柱块、铜套A、盖帽,其中与插槽B配合的柱块上具有五个与插针一一对应的插孔,每个插孔内均具有与相应插针配合且与数据线电连接的铜套A;柱块一端螺纹配合有盖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景霞迟奇峰周道福王锋熊小川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美好创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