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5192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绝缘支座上设置支撑板,利用支撑板和动触架分别对动触片的前部和后部进行整个宽度范围的支撑,同时利用拉簧对动触片的中部施加与支撑力相反的拉力,使动触片紧抵在支撑板和动触架上,有效地避免了动触片受力不均而倾覆的风险,消除了动触组模块在装配过程中出现散架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动触组模块的结构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化生产工艺的普及,开关的生产装配也开始实施自动化,为了提高开关自动化装配的效率,往往会根据功能将开关内部的结构分割成多个块,每个块进行模块化设计。动触组模块也属于开关中常用的一个功能模块,动触组模块被装配到开关中的时候,需要其自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能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结构散落的问题,专利号为2019221299454、专利名称为“应用于电动工具开关的动触组模块”就公开了一种动触组模块的具体结构,该结构利用拉簧对动触片前部施加向下的压力,利用限位片抵压动触片后部,利用动触架支撑动触片中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限位片的设置位置限制了其无法完整地抵压动触片的整个宽度范围,而只能抵压在动触片的一侧,因此动触片具有倾覆的可能,在装配过程中存在散架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解决目前动触组模块在装配过程中可能散架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金属动触架、两个与动触架连接的金属动触片、两个与金属动触片一一对应且预拉伸的拉簧以及一个用于支撑动触架的绝缘支座,所述动触架成片状结构,其顶端开设有与两动触片一一对应的卡槽,底端用作连接端子,任一动触片的前端设置有动触点、中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第一腰形槽、后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第二腰形槽、后端向上弯曲成“S”形压接部,任一动触片的后部卡接在对应卡槽内,且动触片两侧的第二腰形槽分别与卡槽两侧的动触架卡接。
[0005]动触架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孔,所述绝缘支座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伸出且与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凸块,定位凸块插接在定位孔内且绝缘支座的后端与动触架抵接,使动触架与绝缘支座相互连接,绝缘支座位于动触片下方,任一动触片上的两个第一腰形槽均与绝缘支座上下相对,任一拉簧的一端与对应动触片连接且拉簧端部的钩体卡接在两第一腰形槽内、另一端与动触片下方的绝缘支座固定连接。
[0006]所述绝缘支座上一体成形有向两动触片延伸的支撑板,该支撑板位于拉簧的前方,支撑板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动触片的宽度方向,两动触片的前部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抵接在支撑板的顶端,支撑板抵接在任一动触片的动触点和第一腰形槽之间,任一动触片的整个宽度均在支撑板的支撑范围内。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绝缘支座上还一体成形有向两动触片延伸的定位板,定位板位于绝缘支座的后端和支撑板之间,定位板与绝缘支座后部形成一个直角限位槽,定位板后侧面底部一体成型有一个向后方延伸的卡块,卡块下沿与绝缘支座一体成型,所述
动触架的上部成与直角限位槽配合的“L”形,动触架上部开设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接孔,动触架的上部嵌接在直角限位槽内,卡块插接在卡接孔内,所述定位板的上端低于动触架的上端和支撑板的上端。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绝缘支座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条竖向延伸的通槽,两通槽均位于支撑板和定位板之间,两通槽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动触片的正下方且通槽与对应动触片上的第一腰形槽上下正对,两拉簧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通槽内,任一通槽的下部底面上垂直连接有一根定位柱,拉簧远离动触片的一端与对应通槽内的定位柱连接。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任一通槽的两侧壁分别由支撑板和定位板形成,绝缘支座位于两通槽之间的部分向上延伸至与定位板顶端齐平。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槽内设置有多个连接定位柱和通槽内壁的连接筋。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凸块穿过定位孔并伸出定位孔外,所述绝缘支座前端设置有向前延伸的装配板,装配板位于支撑板的前方。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绝缘支座上设置支撑板,利用支撑板和动触架分别对动触片的前部和后部进行整个宽度范围的支撑,同时利用拉簧对动触片的中部施加与支撑力相反的拉力,使动触片紧抵在支撑板和动触架上,有效地避免了动触片受力不均而倾覆的风险,消除了动触组模块在装配过程中出现散架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动触组模块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动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动触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绝缘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图4中:1、动触架,101、卡接段,102、延伸段,2、动触片,3、拉簧,301、钩体,4、绝缘支座,5、卡槽,6、动触点,7、第一腰形槽,8、第二腰形槽,9、压接部,10、定位孔,11、定位凸块,12、通槽,13、定位柱,14、支撑板,15、定位板,16、直角限位槽,17、卡块,18、卡接孔,19、连接筋,20、装配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0015]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中对方位进行如下定义:“前”指向图1左侧,“后”指向图1右侧,“上”、“顶”指向图1上方,“下”、“底”指向图1下方。
[0016]如图1~图4所示,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金属动触架1、两个与动触架1连接的金属动触片2、两个与金属动触片2一一对应且预拉伸的拉簧3以及一个用于支撑动触架1的绝缘支座4,动触架1成片状结构,其顶端开设有与两动触片2一一对应的卡槽5,底端用作连接端子,任一动触片2的前端设置有动触点6、中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第一腰形槽7、后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第二腰形槽8、后端向上弯曲成“S”形压接部9,任一动触片2的后部卡接在对应卡槽5内,且动触片2两侧的第二腰形槽8分别与卡槽5两侧的动触架1卡
接。
[0017]动触架1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孔10,绝缘支座4的后端一体成型有向后方伸出且与定位孔10配合的定位凸块11,定位凸块11的宽度小于绝缘支座4的宽度,定位凸块11插接在定位孔10内且绝缘支座4的后端与动触架1的前侧面抵接,使动触架1与绝缘支座4相互连接,绝缘支座4位于动触片2的正下方,任一动触片2上的两个第一腰形槽7均与绝缘支座4上下相对,任一拉簧3的一端与对应动触片2连接且拉簧3端部的钩体301卡接在两第一腰形槽7内、另一端与动触片2下方的绝缘支座4固定连接。
[0018]绝缘支座4上一体成形有向两动触片2延伸的支撑板14,该支撑板14位于拉簧3的前方,支撑板14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动触片2的宽度方向,两动触片2的前部在拉簧3的拉力作用下抵接在支撑板14的顶端,支撑板14抵接在任一动触片2的动触点6和第一腰形槽7之间,任一动触片2的整个宽度均在支撑板14的支撑范围内。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优选地在绝缘支座4上一体成形有向两动触片2延伸的定位板15,定位板15位于绝缘支座4的后端和支撑板14之间,定位板15与绝缘支座4后部形成一个直角限位槽16,定位板15后侧面底部一体成型有一个向后方延伸的卡块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包括一个竖向设置的金属动触架(1)、两个与动触架(1)连接的金属动触片(2)、两个与金属动触片(2)一一对应且预拉伸的拉簧(3)以及一个用于支撑动触架(1)的绝缘支座(4),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架(1)成片状结构,其顶端开设有与两动触片(2)一一对应的卡槽(5),底端用作连接端子,任一动触片(2)的前端设置有动触点(6)、中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第一腰形槽(7)、后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第二腰形槽(8)、后端向上弯曲成“S”形压接部(9),任一动触片(2)的后部卡接在对应卡槽(5)内,且动触片(2)两侧的第二腰形槽(8)分别与卡槽(5)两侧的动触架(1)卡接;动触架(1)的中部开设有一个定位孔(10),所述绝缘支座(4)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伸出且与定位孔(10)配合的定位凸块(11),定位凸块(11)插接在定位孔(10)内且绝缘支座(4)的后端与动触架(1)抵接,使动触架(1)与绝缘支座(4)相互连接,绝缘支座(4)位于动触片(2)下方,任一动触片(2)上的两个第一腰形槽(7)均与绝缘支座(4)上下相对,任一拉簧(3)的一端与对应动触片(2)连接且拉簧(3)端部的钩体卡接在两第一腰形槽(7)内、另一端与动触片(2)下方的绝缘支座(4)固定连接;所述绝缘支座(4)上一体成形有向两动触片(2)延伸的支撑板(14),该支撑板(14)位于拉簧(3)的前方,支撑板(14)的宽度方向平行于动触片(2)的宽度方向,两动触片(2)的前部在拉簧(3)的拉力作用下抵接在支撑板(14)的顶端,支撑板(14)抵接在任一动触片(2)的动触点(6)和第一腰形槽(7)之间,任一动触片(2)的整个宽度均在支撑板(14)的支撑范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动触组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支座(4)上还一体成形有向两动触片(2)延伸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世明钱宇仁陈加麒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