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3820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其包括:包括罩体的车体,罩体内部形成安置舱,安置舱的空间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平躺在其内部,安置舱内放置有通用医用担架车;罩体顶部,沿罩体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向罩体外部喷射水进行降温的分流管;连接板,罩体外部一侧与连接板上部一侧活动连接;在连接板上,靠近连接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通气孔,连接板的第二端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排气孔,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水管孔;底盘,设置在连接板的底部,底盘采用凹槽型结构,凹槽内设置有设备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将伤员运输到安全地带使得伤员能够在黄金的救援时间之内得到救助,减少救援人员的搜救时间、降低搜救风险,可以在消防设备技术领域中应用。术领域中应用。术领域中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防设备
,特别是关于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大型火灾事故经常发生在施工工地、工厂和仓库,施工工地中多为易燃气体爆炸或者电气燃烧导致的爆炸;工厂和仓库多为易燃物品的引爆。由于火灾发生速度快,许多人来不及逃生被困火场,只能等待救援,其中因火灾被困而受伤以及未能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的人数不在少数。所以对于火灾伤员的救治要做到尽快地发现,快速地把伤员送到安全的地带,及时的进行救治。而且将伤员运输到安全地带通常需要三人以上,救援人员则会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之下,来回往返于火灾现场和救护场所。这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救援人员也可能因为急于救治伤员而因此受伤,最终使火灾现场损失较大。
[0003]现有专用于消防救援的救援运输机器人,由救援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进入火灾现场进行救援操作,可避免消防救援人员的受伤,且机器人的消防救援效率更高。但是现有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只具备单一的运输功能,没有对火灾伤员实施充足的保护和监护措施,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内部形成安置舱,该安置舱的空间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平躺在其内部,且所述安置舱内放置有通用医用担架车;所述罩体顶部,沿所述罩体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罩体外部喷射水进行降温的分流管;连接板,所述罩体外部一侧与所述连接板上部一侧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靠近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通气孔,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排气孔,所述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水管孔;底盘,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所述底盘采用凹槽型结构,凹槽内设置有设备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医用担架车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将所述医用担架车的双轮间的固定杆推入所述固定装置并锁住;所述连接板的周向设置有一圈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层包括设备板以及安装在所述设备板上的水泵、蓄水箱、压缩空气罐和排风扇;所述压缩空气罐设置在靠近所述底盘第一端的凹槽内,所述压缩空气罐的输出端通过送气管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蓄水箱设置在靠近所述底盘第二端的凹槽内,其输出端通过第一水管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二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水管孔与所述分流管中部连通;位于所述蓄水箱与所述底盘的第二端之间的所述设备板上开设有通风口,该通风口内设置有所述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上部与排气管道末端连接,所述排气管道的进气端沿所述底盘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并在所述延伸部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进气短管,各所述进气短管与各所述排气孔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扇的上部设置有风扇罩,所述风扇罩的顶部与所述排气管道的末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送气管供气流量的电磁阀。6.如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第一端底部固定有前车桥,第二端底部固定有后车桥;所述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龙郭一冉刘相权黄民李一鸣曹彦彦郎需强谢鑫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