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7310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19
本申请涉及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绿道,所述绿道的底部设置有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顶部并水平延伸至临水侧生态护坡和背水侧培厚区,在土工格栅的上层铺设有黏土填筑层,黏土填筑层的上层铺设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所述绿道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临水侧生态护坡、多功能抗滑桩、滨岸带以及消浪固脚平台,所述绿道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背水侧培厚区及压浸平台,在临水侧生态护坡的下方设置有堤身防渗体,本申请在满足防洪保安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亲水、便民交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并节省了工程运行费用。运行费用。运行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生态水利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防洪标准不断提高,对防洪堤在防洪保安、生态亲水、便民交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003]平原河湖区河堤、湖堤、圩垸堤防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开发利用河道、湖泊,不断围湖造田而围起,堤基为厚层(3~10m)冲洪积层淤泥质土,堤身为人工挑土填筑而成,填土质量较差,历年汛期险情频发,堤身散浸现象严重,局部堤段出现迎水面浪坎、滑坡和堤防背水侧滑坡的情况。
[0004]对现状河湖软基透水堤防进行加固改造,首先需要确保在施工期及完建后运行中软土基础不出现深层滑动,其次应保证在河湖高水位时堤身能正常挡水,且不出现渗透变形。建设时堤外需尽量避免对水体容积的侵占,堤内需考虑减少征迁;完建后需满足市民交通出行及亲水需求,实现滨水景观与城市阳台的有机融合,使堤防具备防洪保安、生态亲水、便民交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
[0005]一般的堤防软基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法、排水固结法、碎石粒料桩法或水泥土复合地基等,均需对现状土堤进行挖除,堤身扰动大;或在临水侧填筑大量土石料进行镇脚压重,湖泊容积侵占多;或通过堤防岸线往背水侧后退、修筑子堤等方式加大基础面积,需征用较多土地;以上方法均涉及对现状堤防大规模改造,水土保持效果差,工期长,造价高。同时一般的堤身仅具有挡水单一功能,需进一步探索适合该条件的堤防加固改造型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在满足防洪保安的基础上,实现了生态亲水、便民交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并节省了工程运行费用。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包括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所述绿道的底部设置有土工格栅,所述土工格栅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顶部并水平延伸至临水侧生态护坡和背水侧培厚区,土工格栅两侧分别与临水侧生态护坡和背水侧培厚区的底部交接,在土工格栅的上层铺设有黏土填筑层,黏土填筑层的上层铺设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所述绿道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临水侧生态护坡、多功能抗滑桩、滨岸带以及消浪固脚平台,所述绿道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背水侧培厚区及压浸平台,在临水侧生态护坡的下方设置有堤身防渗体,所述堤身防渗体的顶部与延伸到临水侧生态护坡下方的黏土填筑层连接,消浪固脚平台、滨岸带、多功能抗滑桩、临水侧生态护坡、堤身防渗体、绿道、背水侧培厚区
以及压浸平台构成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
[0009]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旁边还安装有太阳能路灯。
[0010]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上到下铺设有第一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二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三沥青混凝土面层、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共四层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底部铺设水泥稳定层,水泥稳定层的下方铺设碎石垫层,碎石垫层铺设在黏土填筑层上,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两侧还设置有路沿石。
[0011]所述堤身防渗体包括第一单元墙和第二单元墙,所述第一单元墙和第二单元墙依次搭接形成堤身防渗体。
[0012]所述临水侧生态护坡包括底层与软基透水堤坡面接触的亲环境多孔透水砖,所述亲环境多孔透水砖内种植耐水草本植物,临水侧生态护坡与绿道连接处设置有压顶。
[0013]所述多功能抗滑桩采用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钢筋混凝土冠梁上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栈桥式亲水平台,钢筋混凝土栈桥式亲水平台临水侧设置防护栏杆。
[0014]所述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采用两排成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排距2.0m,桩径0.4m,壁厚95mm,桩顶高程为常水位,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上部1.5m范围内设桩填芯混凝土,桩填芯混凝土底部采用钢托板固定,钢托板尺寸小于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内径,
[0015]所述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还包括第一链接钢筋、第二链接钢筋以及第三链接钢筋,所述第一链接钢筋沿着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的圆周等间距的竖向设置,第一链接钢筋的底部固定安装在钢托板上,所述第二链接钢筋等间距的焊接在第一链接钢筋的外侧,从而将第一链接钢筋箍住,所述第三链接钢筋径向设置在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的端部并与第一链接钢筋的上端焊接。
[0016]所述背水侧培厚区包括培厚区风化料层,在培厚区风化料层的上方铺设培厚区耕植土层,培厚区耕植土层上种植绿化植物;所述压浸平台包括压浸风化料层,压浸风化料层的上方铺设压浸耕植土层,压浸耕植土层上种植防护林,在压浸平台的上方和背水侧培厚区连接处设置有巡检道路,在压浸平台的下方设置有排水沟。
[0017]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施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0018]在软基透水堤的堤身上进行堤身防渗体施工,桩机就位、调平;钻进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边喷浆、边搅拌,提升直至预定停浆面;重复搅拌至设计加固深度;边喷浆、边搅拌至预定停浆面,即完成一道第一单元墙施工;纵向移动机械,按照设计要求尺寸搭接、就位及调平进行第二单元墙墙体施工;采用二次成墙方法,先完成第一单元墙,然后完成第二单元墙,依次搭接,完成堤身防渗体施工;
[0019]完成堤身防渗体施工后,在堤身防渗体的上方铺设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上铺设黏土填筑层,黏土填筑层上方铺设碎石垫层,碎石垫层上铺设水泥稳定层、水泥稳定层上依次铺设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三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二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一沥青混凝土面层,安装路沿石以及太阳能路灯,完成绿道施工;
[0020]在绿道的临水侧和背水侧分别施工临水侧生态护坡和背水侧培厚区;
[0021]在分别进行消浪固脚平台、滨岸带、多功能抗滑桩以及压浸平台的施工;
[0022]施工完成后在滨岸带种植挺水植物,在临水侧生态护坡种植耐水草本植物,在背
水侧培厚区种植绿化植物,在压浸平台种植防护林,构建形成完整的绿道系统。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0024]1、堤基抗滑加固采用多功能抗滑桩结合消浪固脚平台、滨岸带及压浸平台,稳定性强,结构紧凑,减少水体侵占,节约用地,尤其适用座落于河湖混合相的淤泥质土层上的堤防加固。
[0025]2、堤身防渗加固采用现状堤身防渗墙拦截渗水,结合背水侧培厚区降低水位线及压浸快速导出渗水,确保了防洪安全,减少汛期安全巡查工作量。
[0026]3、本专利技术可利用消浪固脚平台营造低水位时的浪花击水景观,利用滨岸带净化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利用多功能抗滑桩形成亲水观景平台,利用堤顶加高区作为市民通行道路及景观绿道,利用背水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6),所述绿道(6)的底部设置有土工格栅(61),所述土工格栅(61)铺设在软基透水堤梗顶部并水平延伸至临水侧生态护坡(4)和背水侧培厚区(7),土工格栅(61)两侧分别与临水侧生态护坡(4)和背水侧培厚区(7)的底部交接,在土工格栅(61)的上层铺设有黏土填筑层(62),黏土填筑层(62)的上层铺设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所述绿道(6)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临水侧生态护坡(4)、多功能抗滑桩(3)、滨岸带(2)以及消浪固脚平台(1),所述绿道(6)的临水侧从软基透水堤梗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有背水侧培厚区(7)及压浸平台(8),在临水侧生态护坡(4)的下方设置有堤身防渗体(5),所述堤身防渗体(5)的顶部与延伸到临水侧生态护坡(4)下方的黏土填筑层(62)连接,消浪固脚平台(1)、滨岸带(2)、多功能抗滑桩(3)、临水侧生态护坡(4)、堤身防渗体(5)、绿道(6)、背水侧培厚区(7)以及压浸平台(8)构成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的旁边还安装有太阳能路灯(6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由上到下铺设有第一沥青混凝土面层(631)、第二沥青混凝土面层(632)、第三沥青混凝土面层(633)、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634)共四层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第四沥青混凝土面层(634)的底部铺设水泥稳定层(635),水泥稳定层(635)的下方铺设碎石垫层(636),碎石垫层(636)铺设在黏土填筑层(62)上,所述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63)的两侧还设置有路沿石(63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堤身防渗体(5)包括第一单元墙(51)和第二单元墙(52),所述第一单元墙(51)和第二单元墙(52)依次搭接形成堤身防渗体(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水侧生态护坡(4)包括底层与软基透水堤坡面接触的亲环境多孔透水砖(41),所述亲环境多孔透水砖(41)内种植耐水草本植物(42),临水侧生态护坡(4)与绿道(6)连接处设置有压顶(4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抗滑桩(3)采用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顶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32),钢筋混凝土冠梁(32)上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栈桥式亲水平台(33),钢筋混凝土栈桥式亲水平台(33)临水侧设置防护栏杆(34)。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构建在软基透水堤梗上的绿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空心钢筋混凝土管桩(31)采用两排成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排距2.0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书龙徐成剑张仲伟黄晓敏李钢蔡玉鹏张芝玲胡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