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2882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包括超薄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组件、第二封装层、光伏背板、铝边框,所述超薄钢化玻璃包括全钢化玻璃、防尘膜和减反射膜。该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通过在光伏组件表层封装全钢化玻璃并在其上下表面分别设置防尘膜和减反射膜,提高光伏组件的防尘抗侵蚀能力和透光率;通过在交叠的两个电池片交接处固定装配垫块,在垫块的支撑作用下相邻两个电池片与导电胶之间应力减小,使得电池片的重叠面积即导电胶涂覆面积可以尽可能小,在增加电池片的受光面积、减少导电胶用量以节省成本的同时能够避免电池片隐裂或移位。能够避免电池片隐裂或移位。能够避免电池片隐裂或移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
,具体为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叠瓦光伏组件是行业中较流行的一种高效组件,有别于传统的封装工艺,叠瓦光伏组件是将电池片进行切片,通过专用的导电胶将电池片连成电池串,然后在太阳能电池串两端边缘处主栅线或背电极采用少量焊带进行焊接,再由汇流条与引出的焊带焊接而成,此种组件将太阳能电池片以串并联结构紧密排布,做到了前后电池片之间无间隙,减小了互联条连接电池片引起的内部损耗;而且同样的组件面积内可以放置多于常规组件13%以上的电池片,大大增加组件的光电转换功率。现有的叠瓦光伏组件存在一些不足:
[0003]1、现有的一些光伏组件会使用透明柔性薄膜作为前板,随着光伏组件使用年限的增加,透明柔性薄膜表面容易堆积灰尘,造成光伏组件受光效果不佳,或者因受到风雨、杂尘等外界因素侵蚀,造成柔性薄膜破损,使得内侧的电池板得不到有效保护,进而致使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不佳甚至无法正常发电,光电转换效率低。
[0004]2、现有的叠瓦光伏组件的电池片之间通过导电胶将第一个电池片正面电极与另一片电池片的背面电极以叠瓦结构粘接在一起,以实现电池片间电流传导,但是两个相邻的电池片交汇处具有一定面积的重叠,若电池片之间的重叠区域宽度较小,相邻两个电池片之间接触面积过小,会造成电池片局部位置产生较大应力,进而容易造成电池片隐裂,且电池片之间交接区域过小容易使电池串在封装或运输过程中因磕碰造成电池片移位,进而导致电池片分离开路;若电池片之间的重叠区域宽度较大,则会占用电池片过大的受光面积,降低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果。
[0005]申请号为CN201911046679.7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半片叠瓦光伏组件的电池片及该组件的制作方法,通过将半片叠瓦组件中电池片分片间的交叠区域改变为波浪形交叠,以减小电池片分片的重叠区域、实现更高的组件功率和更好的组件可靠性。但是该方案的电池片在波浪形的波峰位置仍然会对相邻电池片造成较大遮挡,没有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池片重叠面积。
[0006]申请号为CN202020021194.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叠瓦光伏组件的电性连接片,通过设计相互嵌合的导片和绝缘片,导片用于电性连接相邻的电池片,将电性连接片应用在叠瓦光伏组件中,能够使重叠部分的电池片受力均匀、降低相邻电池片之间的高度差,避免后期对电池片进行层压时电池片出现隐裂的问题,良品率高。但是该方案只能提高相邻两个电池片之间的受力均匀性以防止隐裂,但是电性连接片会对下层的电池片造成较大遮挡。
[0007]申请号为CN202010699950.3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封装胶膜及光伏组件,通过在平面基底层设置多个间隔排布的长条状凸起,长条状凸起设置在电池片容易发生隐裂、破片、断栅等处进行加厚缓冲。但是该方案设置的多个长条状凸起会对电池片的受光面造
成较大遮挡,影响电池片的正常受光。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具备叠瓦光伏组件表层防尘抗侵蚀能力良好、相邻电池片的重叠面积小且不会造成电池片隐裂或移位等优点,解决了现有叠瓦光伏组件表层抗侵蚀效果不佳、相邻电池片的重叠面积过小容易造成电池片隐裂或移位、相邻电池片的重叠面积过大会占用电池片受光面积的问题。
[0010](二)技术方案
[0011]为解决上述现有叠瓦光伏组件表层抗侵蚀效果不佳、相邻电池片的重叠面积过小容易造成电池片隐裂或移位、相邻电池片的重叠面积过大会占用电池片受光面积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2]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包括超薄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组件、第二封装层、光伏背板、铝边框,所述超薄钢化玻璃、第一封装层、电池组件、第二封装层、光伏背板从上而下依次层压设置并封装在所述铝边框内侧;
[0013]所述超薄钢化玻璃包括全钢化玻璃、防尘膜和减反射膜,所述全钢化玻璃上表面通过涂覆防尘镀膜液形成所述防尘膜以减少所述全钢化玻璃表面堆积的灰尘,所述全钢化玻璃下表面通过涂覆减反射镀膜液形成所述减反射膜以增加所述全钢化玻璃的透光率。
[0014]优选地,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多个叠瓦电池串、焊带、汇流条,所述叠瓦电池串由多个电池片电池片以叠瓦结构串联组成,各个所述叠瓦电池串的第一个所述电池片和最后一个所述电池片上分别焊接有所述焊带,所述汇流条与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焊带电性连接,所述光伏背板背部设置有接线盒,各个所述叠瓦电池串之间通过所述汇流条串联或并联形成回路并接入所述接线盒内。
[0015]优选地,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导电胶和垫块,所述叠瓦电池串内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倾斜交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之间通过导电胶粘连形成电性连接关系,所述垫块固定装配在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的交接处以对两个相邻的电池片进行支撑。
[0016]优选地,所述垫块上设置有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分别与所述叠瓦电池串内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中的前一个所述电池片背面、后一个所述电池片端部和后一个所述电池片背面通过绝缘胶固定装配。
[0017]优选地,所述电池片其中一端的正面和另外一端的背面处分别设置有正电极和背电极,所述叠瓦电池串内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中的前一个所述电池片的背电极表面和后一个所述电池片的正电极表面之间通过所述导电胶进行全覆盖粘连;
[0018]所述焊带分别焊接在所述叠瓦电池串的其中一个端部电池片的正电极和另外一个端部电池片的背电极上。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封装层包括第一玻纤预浸料和高透EVA胶膜,所述高透EVA胶膜分别封装在所述超薄钢化玻璃下表面和所述第一玻纤预浸料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玻纤预浸料下表面和所述电池组件之间;
[0020]所述第二封装层包括第二玻纤预浸料和高截止EVA胶膜,所述高截止EVA胶膜分别
封装在所述电池组件和所述第二玻纤预浸料上表面之间、所述第二玻纤预浸料下表面和所述光伏背板上表面之间。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玻纤预浸料和所述第二玻纤预浸料均由玻纤布基材表面涂覆树脂后热压形成。
[0022]优选地,所述全钢化玻璃厚度在1.0mm以下。
[0023]优选地,所述光伏背板为PET复合背板或PO共聚背板。
[0024](三)有益效果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1、该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通过在光伏组件表层封装超薄钢化玻璃来提高光伏组件的抗侵蚀能力和强度,通过在全钢化玻璃上表面涂覆防尘镀膜液形成防尘膜,提高全钢化玻璃的耐化学性,去除全钢化玻璃表面静电,减少灰尘附着,通过在全钢化玻璃下表面涂覆减反射镀膜液形成减反射膜,使其前后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互相干扰来抵消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包括超薄钢化玻璃(1)、第一封装层(2)、电池组件(3)、第二封装层(4)、光伏背板(5)、铝边框(6),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钢化玻璃(1)、第一封装层(2)、电池组件(3)、第二封装层(4)、光伏背板(5)从上而下依次层压设置并封装在所述铝边框(6)内侧;所述超薄钢化玻璃(1)包括全钢化玻璃(11)、防尘膜(12)和减反射膜(13),所述全钢化玻璃(11)上表面通过涂覆防尘镀膜液形成所述防尘膜(12)以减少所述全钢化玻璃(11)表面堆积的灰尘,所述全钢化玻璃(11)下表面通过涂覆减反射镀膜液形成所述减反射膜(13)以增加所述全钢化玻璃(11)的透光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3)包括多个叠瓦电池串、焊带(32)、汇流条(33),所述叠瓦电池串由多个电池片电池片(31)以叠瓦结构串联组成,各个所述叠瓦电池串的第一个所述电池片(31)和最后一个所述电池片(31)上分别焊接有所述焊带(32),所述汇流条(33)与位于同一端的所述焊带(32)电性连接,所述光伏背板(5)背部设置有接线盒(7),各个所述叠瓦电池串之间通过所述汇流条(33)串联或并联形成回路并接入所述接线盒(7)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3)还包括导电胶(34)和垫块(35),所述叠瓦电池串内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31)倾斜交叠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31)之间通过导电胶(34)粘连形成电性连接关系,所述垫块(35)固定装配在相邻两个所述电池片(31)的交接处以对两个相邻的电池片(31)进行支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超薄钢化玻璃的轻质叠瓦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35)上设置有第一平面(351)、第二平面(352)和第三平面(353),所述第一平面(351)、所述第二平面(3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启战钱红江周佩玺邢杰刘东华张炜炜
申请(专利权)人:骥志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