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1522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包括电极置入部分和电极非置入部分。电极置入部分包括远端管、加固管,安全线、主体管、主体保护管;电极非置入部分包括加固管、安全线、主体管、主体保护管、过渡管、插头、帽子、密封套管、保护管,插头内部插针与信号线联接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电极外径小,电极触点数量、宽度、排列间距选择多,定位精度高,可作为具有癫痫抗药性等难治性癫痫外科诊治有价值的辅助手段。通过外科手术将电极置入人脑,配合记录、监护和刺激系统使用,进行立体定向脑电图记录(SEEG)、监护及短时刺激,用于有癫痫人群的术前诊断。人群的术前诊断。人群的术前诊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

技术介绍

[0002]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由于大脑神经元超同步化异常放电导致的大脑功能障碍慢性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发作性和反复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临床特点。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0003]目前对具有癫痫抗药性病症的难治性癫痫诊治方法,一般通过一次性脑皮层电极或一次性脑深部电极进行术前诊断,再通过传统癫痫手术进行病灶切除。脑皮层电极由于头皮及颅骨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其脑电信号采集精度较差,尤其不能记录诸如海马等深部皮质的少量神经元的电活动,影响病灶精确定位;现有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可以解决脑皮层电极的上述问题,但由于工艺结构等问题,一般电极外径大于1mm,电极触点数不大于16个,宽度、排列间距选择少,使得整体信号采集区域不足、信号分辨率低,进而一定程度上对病灶定位精度有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电极外径仅为0.8mm,电极触点数1~18个,宽度0.5mm~5mm,排列间距可个性化选择,高精度定位,并且工艺结构合理、选材合适,效果好且使用安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包括电极置入部分和电极非置入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置入部分包括远端大头钉、固定通管丝、接触环、信号线及远端管,所述电极非置入部分包括加固管、安全线、主体管、主体保护管、过渡管、插头、帽子、密封套管及保护管,所述远端大头钉宽度2mm,外径0.8mm,内孔与固定通管丝压接,所述固定通管丝外露部分做绝缘处理,所述远端大头钉端面与对应的信号线焊接导通,所述接触环宽度0.5mm~5mm,外径0.8mm,与对应的信号线焊接导通,所述远端大头钉、接触环设有0~17个,且按照一定间隔排列在远端管上,所述信号线的另一端与插头中对应的插针联接导通;所述远端管通过加固管、安全线、主体管、主体保护管、过渡管最终与插头部分保持整体联接,其中远端大头钉、接触环之间彼此绝缘,信号线之间彼此绝缘,所述帽子、密封套管最后置于远端管前端,保证电极的置入部分深度,所述保护管与帽子螺纹连接,用于保护电极置入部分。
[0007]进一步的:所述远端大头钉、接触环、信号线采用铂铱合金材料;
[000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通管丝采用钨丝;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远端管、主体管采用医用级聚氨酯材料;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管采用医用级聚酰亚胺材料;
[0011]进一步的:所述安全线采用聚酯材料;
[0012]优先的:所述主体保护管与密封套管、过渡管分别采用透明和白色医用级硅管材料;
[0013]优先的:所述插头外壳采用聚酰胺绝缘材料,插针采用黄铜合金镀金材料;
[0014]优先的:所述帽子采用聚甲醛材料;
[0015]优先的:所述保护管采用医用级PP材料。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很好的解决的现有一次性脑深部电极的工艺结构问题,电极外径仅为0.8mm,电极触点数1~18个,宽度0.5mm~5mm,排列间距可个性化选择,使得整体信号采集区域扩大、信号分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病灶定位精度;同时,方便医生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及降低成本。
[0018]通过外科手术将电极置入人脑,配合记录、监护和刺激系统使用,进行立体定向脑电图记录(SEEG)、监护及短时刺激,用于癫痫人群的术前诊断。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图1的A部放大图;
[0022]图中:1

远端大头钉,2

固定通管丝,3

接触环,4

信号线,5

远端管,6

加固管,7

安全线,8

主体管,9

主体保护管,10

过渡管,11

插头,12

帽子,13

密封套管,14

保护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只作为对本技术的说明,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4]如图1~2所示的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包括电极置入部分和电极非置入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置入部分包括远端大头钉1、固定通管丝2、接触环3、信号线4及远端管5,所述电极非置入部分包括加固管6,安全线7、主体管8、主体保护管9、过渡管10,插头11,帽子12、密封套管13、保护管14。
[0025]所述远端大头钉1宽度2mm,外径0.8mm,内孔与固定通管丝2压接,固定通管丝外露部分绝缘处理,远端大头钉1端面与对应的信号线4焊接导通,所述接触环3宽度0.5mm~5mm,外径0.8mm,与对应的信号线4焊接导通;所述远端大头钉1、接触环3以0~17个数量按照一定间隔排列固定在远端管5上,所有信号线4的另一端与插头11中对应的插针联接导通;所述远端管5通过加固管6、安全线7、主体管8、主体保护管9、过渡管10最终与插头部分保持整体联接,所述远端大头钉1、接触环3之间彼此绝缘,信号线之间彼此绝缘,所述帽子12、密封套管13最后置于远端管5前端,保证电极的置入部分深度,所述保护管14与帽子12螺纹连接,用于保护电极置入部分。
[0026]所述远端大头钉1、接触环3、信号线4采用铂铱合金材料;所述固定通管丝2采用钨丝;所述远端管5、主体管8采用医用级聚氨酯材料;所述加固管6采用医用级聚酰亚胺材料;所述安全线7采用聚酯材料;所述主体保护管9与密封套管13、过渡管10分别采用透明和白色医用级硅管材料;所述插头11外壳采用聚酰胺绝缘材料,插针采用黄铜合金镀金材料;所述帽子12采用聚甲醛材料;所述保护管14采用医用级PP材料。
[0027]优先的:所述接触环3,在实际中可根据使用需要在0~17中选择数量,在0.5mm~5mm中选择宽度,根据目标信号采集位置选定间距,方便医生根据病人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及降低成本,产品整体结构简单、效果良好且使用安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一次性脑深部电极,包括电极置入部分和电极非置入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置入部分包括远端大头钉(1)、固定通管丝(2)、接触环(3)、信号线(4)及远端管(5),所述电极非置入部分包括加固管(6)、安全线(7)、主体管(8)、主体保护管(9)、过渡管(10)、插头(11)、帽子(12)、密封套管(13)及保护管(14),所述远端大头钉(1)宽度2mm,外径0.8mm,内孔与固定通管丝(2)压接,所述固定通管丝(2)外露部分做绝缘处理,所述远端大头钉(1)端面与对应的信号线(4)焊接导通,所述接触环(3)宽度0.5mm~5mm,外径0.8mm,与对应的信号线(4)焊接导通,所述远端大头钉(1)、接触环(3)设有0~17个,且按照一定间隔排列固定在远端管(5)上,所述信号线(4)的另一端与插头(11)中对应的插针联接导通;所述远端管(5)通过加固管(6)、安全线(7)、主体管(8)、主体保护管(9)、过渡管(10)与插头(11)整体联接,其中远端大头钉(1)、接触环(3)之间彼此绝缘,信号线之间彼此绝缘,所述帽子(12)、密封套管(13)置于远端管(5)前端,保证电极的置入部分深度,所述保护管(14)与帽子(12)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映川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富德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