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1457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7:56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与电子设备的中框配合连接,音频单元与电子设备的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振动传播路径,减振装置被构造为,改变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至少一种振动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本公开通过减振装置改变振动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以避免激发振动体的振动,降低电子设备的振动效果,提升用户手持电子设备时的使用体验。提升用户手持电子设备时的使用体验。提升用户手持电子设备时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1]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子设备的主流音频单元设计为上声源是听筒单元,下声源是扬声器单元。其中,听筒单元比如是08mmx09mm的音频单元(简称0809),0809只能提供听筒功能,用于将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电讯号转化成用户可以听到的声波,以便于用户可以等。因此,电子设备的音频外放效果只能依靠于扬声器单元,扬声器单元比如可以是12mmx16mm的音频单元(简称1216),1216具有内核和箱体,以做外放喇叭。
[0003]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许多厂商越来越注重电子设备的音频播放效果。为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通过增设扬声器单元,使电子设备在扬声器模式下播放出的音频声音更具立体感,满足用户对音质的需求。
[0004]电子设备的上声源比如采用10mmx12mm的音频单元(简称1012),1012具有内核,使得上声源既可以为电子设备提供听筒功能,接听电子设备的语音通话,又可以为电子设备提供外放喇叭功能,播放电子设备的音频声音。电子设备的上声源和下声源,共同形成电子设备的上下立体声,提升了音频播放的立体声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0005]电子设备的上声源和下声源均具有前音腔和后音腔,电子设备的下声源的后音腔通常采用箱体进行密封,以实现重低音的效果。
[0006]而箱体占据较大的空间,使得留给其他元器件的空间较少,影响电子设备的内部元器件的布局。因此,电子设备的上声源通常会利用电池壳体与电子设备的壳体之间的空间作为后音腔,形成上声源的开放后腔,以避免箱体占用过多的空间。但是,电子设备的上声源发声时,会造成振动体振动的现象,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8]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与电子设备的中框配合连接,
[0009]所述音频单元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振动传播路径,所述减振装置被构造为,改变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所述至少一种振动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
[0010]可选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第一减振部和/或第二减振部,所述振动传播路径包括空气传播路径和/或实体传播路径;
[0011]其中,所述第一减振部被构造为改变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所述空气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
[0012]所述第二减振部被构造为改变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所述实体传播路径
中的传播频率。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部与所述音频单元的出声部对应设置,沿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的传播方向,所述第一减振部设置于所述音频单元的出声部的下游,所述第一减振部用于遮挡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
[0014]可选地,所述音频单元与所述第二减振部装配连接,所述第二减振部与电子设备的中框连接,以形成所述实体传播路径;
[0015]其中,所述第二减振部具有预设重量。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部与所述第二减振部通过注塑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振部通过所述第二减振部安装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框。
[0017]可选地,所述第二减振部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音频单元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
[0018]可选地,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周侧壁形成有凸缘部,安装状态下,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音频单元抵接连接,以限制所述音频单元相对所述容置空间的运动。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减振部的外周侧壁形成有多个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出声通道。
[0020]可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减振部和/或所述第二减振部通过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中框可拆卸连接。
[0021]可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中框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0022]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减振部和/或所述第二减振部。
[0023]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本体以及形成于所述连接本体的多个连接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凸起,多个所述连接通孔与多个所述连接凸起一一对应且插接连接。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减振部形成有嵌合槽,所述连接本体的部分结构嵌入至所述嵌合槽内。
[0025]可选地,所述连接结构通过注塑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部和/或所述第二减振部。
[0026]可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多个支撑部,多个支撑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部,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音频单元,使所述音频单元和所述第一减振部之间形成预定距离。
[0027]可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部的粘结部,所述音频单元通过所述粘结部与所述第一减振部粘接。
[0028]可选地,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减振部的泡棉部,安装状态下,所述音频单元与所述泡棉部连接。
[0029]可选地,所述第二减振部的外周侧壁设置有卡接部,所述第二减振部通过所述卡接部与所述中框卡接连接。
[0030]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中框和音频单元,电子设备还包括如上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所述音频单元通过所述减振装置安装于所述中框。
[003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通过减振装置改
变振动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以避免激发振动体的振动,降低电子设备的振动效果,提升用户手持电子设备时的使用体验。
[003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0033]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0034]图1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示意图。
[0035]图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的示意图。
[0036]图3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示意图。
[0037]图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和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38]图5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和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39]图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示意图。
[0040]图7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41]图8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0042]图9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减振部和第二减振部的示意图。
[0043]图10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减振部和第二减振部的示意图。
[0044]图11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连接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与电子设备的中框配合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单元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壳体之间具有至少一种振动传播路径,所述减振装置被构造为,改变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所述至少一种振动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第一减振部和/或第二减振部,所述振动传播路径包括空气传播路径和/或实体传播路径;其中,所述第一减振部被构造为改变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所述空气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所述第二减振部被构造为改变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在所述实体传播路径中的传播频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部与所述音频单元的出声部对应设置,沿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的传播方向,所述第一减振部设置于所述音频单元的出声部的下游,所述第一减振部用于遮挡所述音频单元发出的振动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单元与所述第二减振部装配连接,所述第二减振部与电子设备的中框连接,以形成所述实体传播路径;其中,所述第二减振部具有预设重量。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部与所述第二减振部通过注塑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振部通过所述第二减振部安装于所述电子设备的中框。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部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音频单元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周侧壁形成有凸缘部,安装状态下,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音频单元抵接连接,以限制所述音频单元相对所述容置空间的运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部的外周侧壁形成有多个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出声通道。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音频单元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