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0256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髋关节用外展枕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包括支具前端和支具前端一端的支具后端,两个所述支具前端中间安装有三角枕,所述支具前端的上端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支具前端的上端还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支具后端的上端设有小腿接触面,所述支具前端的上端还安装有大腿固定带,所述支具后端的上端还安装有小腿固定带,所述支具后端上端的外侧安装有两个脚面固定带,两个所述脚面固定带呈交叉连接,所述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通过两个延伸横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加装有缓冲带与柔性胶条,用以扩散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产生的作用力,预防局部受压,导致内部结构挤压。挤压。挤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


[0001]本技术涉及髋关节用外展枕
,具体为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

技术介绍

[0002]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一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而此装置就是用于髋关节手术后的限位结构。
[0003]现有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单采用外展枕难以实现对患者的支撑效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患肢固定不牢固,踝关节和膝关节不能有效的保持中立位和功能位,影响患者的舒适感,易造成损伤,而同一个装置难以适应多个患者的身高尺寸,所以需要一种特殊结构,来应对多种环境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具备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有益效果,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单采用外展枕难以实现对患者的支撑效果,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患肢固定不牢固;踝关节和膝关节不能有效的保持中立位和功能位,影响患者的舒适感,易造成损伤,而同一个装置难以适应多个患者的身高尺寸,所以需要一种特殊结构,来应对多种环境的使用需求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包括支具前端和支具前端一端的支具后端,两个所述支具前端中间安装有三角枕,所述支具前端的上端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支具前端的上端还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支具后端的上端设有小腿接触面,所述支具前端的上端还安装有大腿固定带,所述支具后端的上端还安装有小腿固定带,所述支具后端上端的外侧安装有两个脚面固定带,两个所述脚面固定带呈交叉连接,所述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通过两个延伸横杆连接。
[0006]改变合适的角度,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度,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支具前端的底面夹角为三十度,所述三角枕与支具前端和支具后端均为可拆卸连接,左、右患肢均适用。
[0007]提高膝关节的夹角,并提高装置的支撑效果,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的夹角为一百六十五度,以维持患肢膝关节屈曲15
°
的功能位。
[0008]提高患者舒适性,以及避免压迫软组织,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支具后端的内部设有杯状内槽结构,所述杯状内槽结构的内部设有支撑弧面。
[0009]便于两个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之间的连接固定,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
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三角枕的结构为倒三角形,所述三角枕的角度为三十度,所述三角枕的高度为三十厘米,所述三角枕的边长为五十厘米。
[0010]使两个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之间,稳定性更高,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为对称摆放状态,所述三角枕的两侧与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通过魔术贴连接。
[0011]实现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的长度调节功能,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三角枕的两侧设有第二直角卡边所述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的两侧均设有第一直角卡边,所述第二直角卡边用于卡入第一直角卡边的内部。
[0012]分散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的作用力,提高舒适度,作为本技术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的一种可选方案,其中:所述支具后端的内部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内部安装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安装有摩擦块,所述固定套的内部与摩擦块的一侧通过弹簧连接,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设有按压端,所述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的上端均安装有缓冲带,所述缓冲带下端安装有柔性胶条。
[0013]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当患者足跟部贴合放置在杯状内槽结构内部后,其足根部与脚踝之间与杯状内槽结构一侧的支撑弧面贴合,可有效的提高患者脚部摆放时的舒适性,并始终保证脚尖朝上,维持患肢的中立位。支具前端与支具后端之间具备了伸缩结构,可以根据个体差异调节长短,适应多种不同的使用情况;
[0015]2、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三角枕的倒三角三十度设计,可预防患者肢体过度内收和外展,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和小腿接触面还有杯状内槽结构的上表面均为凹面向上的弧形,增加接触面、减少局部软组织受压,能有效的预防压力性损伤,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0016]3、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加装有缓冲带与柔性胶条,用以扩散大腿固定带与小腿固定带产生的作用力,预防局部受压,导致内部结构挤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侧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缓冲带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支具后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固定套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支具前端;2、支具后端;3、三角枕;4、大腿固定带;5、魔术贴;6、延伸横杆;7、小腿固定带;8、脚面固定带;9、第一接触面;10、第二接触面;11、小腿接触面;12、杯状内槽结构;13、固定套;14、按压端;15、支撑框架;16、弹簧;17、缓冲带;18、摩擦块;19、柔性胶条;20、第一直角卡边;21、第二直角卡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1
[0025]使用过程中,发现患肢固定不牢固,踝关节和膝关节不能有效的保持中立位和功能位,影响患者的舒适感,易造成损伤,请参阅图1

4,其中一种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 包括支具前端1和支具前端1一端的支具后端2,两个支具前端1中间安装有三角枕3,支具前端1的上端设有第一接触面9,支具前端1的上端还设有第二接触面10,支具后端2的上端设有小腿接触面11,支具前端1的上端还安装有大腿固定带4,支具后端2的上端还安装有小腿固定带7,支具后端2上端的外侧安装有两个脚面固定带8,两个所述脚面固定带8呈交叉连接,支具前端1与支具后端2通过两个延伸横杆6连接。
[0026]将第一接触面9与患者的大腿部贴合,小腿部与小腿接触面11处贴合,并采用大腿固定带4与小腿固定带7对患者腿部进行限位,并且第一接触面9与第二接触面10和小腿接触面 11均设有弧度,可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包括支具前端(1)和支具前端(1)一端的支具后端(2),两个所述支具前端(1)中间安装有三角枕(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具前端(1)的上端设有第一接触面(9),所述支具前端(1)的上端还设有第二接触面(10),所述支具后端(2)的上端设有小腿接触面(11),所述支具前端(1)的上端还安装有大腿固定带(4),所述支具后端(2)的上端还安装有小腿固定带(7),所述支具后端(2)上端的外侧安装有两个脚面固定带(8),两个所述脚面固定带(8)呈交叉连接,所述支具前端(1)与支具后端(2)通过两个延伸横杆(6)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9)与支具前端(1)的底面夹角为三十度,所述三角枕(3)与支具前端(1)和支具后端(2)均为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9)与第二接触面(10)的夹角为一百六十五度,以维持患肢膝关节屈曲15
°
的功能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具后端(2)的内部设有杯状内槽结构(12),所述杯状内槽结构(12)的内部设有支撑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用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燕梅王德秀黄彩丽张锋陆春萍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