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及其翻身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904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及其翻身方法,包括转动机构、分别竖直设置在转动机构两侧的两个立板、与两个立板连接的支座,支座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立板的两端,两个立板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限位架一和限位架二分别可分离式地与转动机构连接且设置在立板的上方,限位架一和限位架二可拆卸性连接;转动机构还与升降支撑机构可分离式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及其翻身方法,在进行患者翻身时,避免了造成患者疼痛感加强的技术难题,本翻身装置本身可以作为病床使用,具有多功能的技术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及其翻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院病床
,具体说是涉及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及其翻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危急重症患者是指患者的病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稍有不慎常常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因此要求医生必须能够在短期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确定治疗措施,为了正确地作出判断,很多医家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在临床上有许多的重症患者,在进行病床护理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各项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由于重症患者不具备自理能力,且在自己进行翻身痛苦增加。
[0003]因此,如何避免在进行患者翻身时,造成患者疼痛感加强,成为本方案中重点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及其翻身方法,解决了如何避免在进行患者翻身时,造成患者疼痛感加强的技术难题,本翻身装置本身可以作为病床使用,具有多功能的技术效果。
[0005]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包括转动机构、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转动机构两侧的两个立板、与两个所述立板连接的支座,所述支座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立板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所述限位架一和所述限位架二分别可分离式地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立板的上方,所述限位架一和所述限位架二可拆卸性连接;所述转动机构还与升降支撑机构可分离式的连接。
[0006]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纵杆、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杆连接的若干横杆;
[0007]靠近所述纵杆端部的横杆中部垂直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铰接设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支座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轴连接的电机。
[0008]所述限位架一包括与所述纵杆平行设置的限位杆一、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一设置的若干对接杆一、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一设置的若干对接杆二,所述对接杆一与所述对接杆二呈90
°
夹角设置;
[0009]所述对接杆一的外端面同轴垂直设置有嵌入柱一,所述对接杆二的外端面同轴垂直设置有嵌入柱二,所述嵌入柱一可分离式的插入在其中一所述纵杆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横杆的上端面,所述嵌入柱二可分离式的与所述限位架二连接。
[0010]所述限位架二包括与所述纵杆平行设置的限位杆二、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二设置的若干对接杆三、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二设置的若干对接杆四,所述对接杆三与所述对接杆四呈90
°
夹角设置;
[0011]所述对接杆三的外端面同轴垂直设置有嵌入柱三,所述对接杆四的外端面设置有
盲孔,所述嵌入柱三可分离式的插入在另一所述纵杆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横杆的上端面,所述嵌入柱二可分离式的设置在所述盲孔中。
[0012]所述升降支撑机构包括若干水平设置的升降板、与若干所述升降板底面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升降板可分离式的嵌设在相邻的两个横杆之间。
[0013]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垂直设置在所述升降板底面的支撑立柱、水平设置且与若干所述支撑立柱同时连接的支撑横柱、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横柱两端的液压缸一和液压缸二;
[0014]所述支座上设置有竖直滑槽,所述支撑横柱的两端分别上下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竖直滑槽中。
[0015]所述横杆靠近其两端的上端面分别设置若干的嵌入孔,所述嵌入柱一和所述嵌入柱三分别可分离式的设置在所述嵌入孔中。
[0016]所述纵杆和所述立板之间设置有间隙。
[0017]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8]步骤S1:设计一个可以翻转的转动机构,重症患者可以躺在该转动机构上,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能够使得该转动机构翻转,进而带动重症患者翻身;
[0019]步骤S2:在该转动机构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限位结构,以便增加转动机构的稳定性;
[0020]步骤S3:当需要对重症患者进行翻身时,将这两个限位结构拆卸下来,然后对接在一起形成倒U型结构,倒U型结构卡在重症患者上方,对其限位,并设置在转动机构上,便可以实现对重症患者的翻转过程。
[0021]所述步骤S1中,在转动机构的下方设置有一个升降支撑结构,与转动机构一起实现对重症患者的支撑效果,当升降支撑结构位于转动机构下方时,还能防护重症患者,避免其掉落。
[0022]本专利技术达成以下显著效果:
[0023](1)本方案中设置有转动机构,重症患者可以躺在由横杆和纵杆形成的转架上,在重症患者翻身时,不需要刻意的将重症患者翻身,只需要转动机构运动即可,即带动重症患者的翻身动作,大大减轻了重症患者的疼痛感;
[0024](2)本方案中设置有限位架一和限位架二,一方面能够实现对转动机构的限位,提高转动机构的稳定性,使得横杆和纵杆能够平稳的处于水平的状态,避免其晃动或者翻转,避免对电机的损坏;另一方面,限位架一和限位架二能够实现对接过程,形成U型结构,该U型结构还能与横杆连接,通过嵌入柱一和嵌入柱三与横杆对接,从而将重症患者卡住,避免重症患者在翻身的时候,发生滑落,本方案构思巧妙,具有多功能的技术效果;
[0025](3)本方案中设置有升降支撑机构,一方面能够与转动机构配合,实现对重症患者在平躺状态下的支撑,另一方面,当重症患者在转动机构的作用下翻身时,先将升降板下降到一定的位置,使得横杆和纵杆旋转,直到横杆抵靠在升降板的上端面,有助于实现防护的效果,提高了安全度。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翻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翻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升降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限位架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限位架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翻身装置的左视工作状态图。
[0033]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翻身装置的工作状态立体图。
[0035]其中,附图标记为:1、立板;2、支座;3、液压缸一;31、液压缸二;4、横杆;5、纵杆;6、升降板;61、支撑立柱;62、支撑横柱;7、支撑板一;8、限位架一;81、限位杆一;82、对接杆一;83、对接杆二;84、嵌入柱一;85、嵌入柱二;9、电机;10、限位架二;101、限位杆二;102、对接杆三;103、对接杆四;104、嵌入柱三;11、支撑板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能更加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0037]参见图1

图8,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包括转动机构、分别竖直设置在转动机构两侧的两个立板1、与两个立板1连接的支座2,支座2具有两个且分别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机构、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转动机构两侧的两个立板(1)、与两个所述立板(1)连接的支座(2),所述支座(2)具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板(1)的两端,两个所述立板(1)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支撑板一(7)和支撑板二(11),所述限位架一(8)和所述限位架二(10)分别可分离式地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立板(1)的上方,所述限位架一(8)和所述限位架二(10)可拆卸性连接;所述转动机构还与升降支撑机构可分离式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纵杆(5)、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杆(5)连接的若干横杆(4);靠近所述纵杆(5)端部的横杆(4)中部垂直设置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铰接设置在所述支座(2)上,所述支座(2)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轴连接的电机(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一(8)包括与所述纵杆(5)平行设置的限位杆一(81)、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一(81)设置的若干对接杆一(82)、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一(81)设置的若干对接杆二(83),所述对接杆一(82)与所述对接杆二(83)呈90
°
夹角设置;所述对接杆一(82)的外端面同轴垂直设置有嵌入柱一(84),所述对接杆二(83)的外端面同轴垂直设置有嵌入柱二(85),所述嵌入柱一(84)可分离式的插入在其中一所述纵杆(5)的外侧面或者所述横杆(4)的上端面,所述嵌入柱二(85)可分离式的与所述限位架二(1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症患者护理用的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架二(10)包括与所述纵杆(5)平行设置的限位杆二(101)、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二(101)设置的若干对接杆三(102)、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限位杆二(101)设置的若干对接杆四(103),所述对接杆三(102)与所述对接杆四(103)呈90
°
夹角设置;所述对接杆三(102)的外端面同轴垂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秀梅段军孙育红张文馨申艳玲刘佩佩杨非利李显文杨方方马双双
申请(专利权)人: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