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8985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涉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种植蚜茧蜂饲养的寄主植物烤烟,待寄主植物长到3叶1心期时,采用放接法按3头/株的接蚜量进行接蚜;接入蚜源后16天开始进行遮阴管理,并观察僵蚜数量;4月初,按每亩45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红花是一种名贵中药,主要用于瘀血化瘤、痛肿跌打损伤和治疗心血管病等。云南省种植红花的历史已达千年以上,多分布在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金沙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海拔1000m~1600m的地区,尤以澜沧江流域的漾濞、巍山、南涧、昌宁,红河上游的弥渡、南华及金沙江流域的宾川、永胜等地种植历史悠久。红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取其花作为药用,而蚜虫是其生长过程中主要害虫之一,蚜虫吸食上部较嫩的植株部分,直接导致红花花朵产量减少,甚至导致植株不能正常生长。目前对红花蚜虫的防治主要通过化学杀虫剂进行药剂防治,有时候也依赖其天然的天敌瓢虫来进行防治,前者导致红花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严重影响了红花作为药品的安全性,后者效果受限于瓢虫本身的繁育生长周期等,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解决现有对红花蚜虫防治方法效果不明显且会导致红花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5]S1.蚜茧蜂人工饲养:
[0006]种植蚜茧蜂饲养的寄主植物烤烟,待寄主植物长到3叶1心期时,采用放接法按3头/株的接蚜量进行接蚜;接入蚜源后16天开始进行遮阴管理,并观察僵蚜数量;
[0007]S2.蚜茧蜂释放:
[0008]4月初,按每亩4500

5000头向红花种植区释放蚜茧蜂;每隔7天使用5点取样法,按Z字型进行取样,记录蚜茧蜂类型及其数量。
[000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S1中烤烟品种为云烟203。
[00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S1中烤烟品种选用504穴漂盘进行漂浮育苗,四周不播,其余宽边全播,长边播1行隔2行,播种密度为576株/平方米。
[00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S1中遮阴时间为每天的9:30

17:00。
[00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S1中当单株平均僵蚜量大于185.4头、表观寄生率大于82.5%、僵化率大于51.4%后,开始进行蚜茧蜂释放。
[0013]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S2中取样点数为5个,每个点选取50株红花,按植株的上中下部分别记录有翅蚜、无翅蚜、寄生蚜、僵蚜、蚜茧蜂、其它天敌昆虫的数量。
[0014]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S2中在第2次取样后,单株寄生率低于60%时,进行补充接种。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使用合适的烤烟品种作为蚜茧蜂的寄生植物,并结合漂浮育苗进行种植,接入蚜茧蜂进行合适的管理,待蚜茧蜂繁殖到合适的程度后将其释放到红花种植区,并定期进行取样跟踪调查,当单株寄生率不足时及时进行补充接种。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控,使蚜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红花种植成本,提高红花品质,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单株总蚜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0017]图2为蚜虫种群在红花上的空间分布曲线图。
[0018]图3为蚜茧蜂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0019]图4为蚜虫虫口减退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1]实施例
[0022]S1.蚜茧蜂人工饲养
[0023]蚜茧蜂饲养的寄主植物为烤烟品种云烟203,选用504穴漂盘进行漂浮育苗,其规格为规格:长
×

×
高=49.0cm
×
32.0cm
×
3.5cm,共有504孔。四周不播,其余宽边全播,长边播1行隔2行,播种密度为576株/平方米。待寄主植物长到3叶1心期时,选取平均单株蚜量为178.5头,肉眼寄生率为0.0%的蚜源,采用放接法按照3头/株的接蚜量进行接蚜。接入蚜源后16天开始进行遮阴管理(每天9:30—17:00进行遮阴),接入蚜源后32天僵蚜大量形成,单株平均僵蚜量为185.4头、表观寄生率为82.5%、僵化率为51.4%,作为试验示范素材使用。
[0024]S2.蚜茧蜂释放
[0025]4月7日释放蚜茧蜂,在弥渡县苴力镇苴东村、牛街乡大桥村各释放200亩,每亩释放标准为5000头,共计释放蚜茧蜂200万头。
[0026]S3.防效跟踪调查
[0027]调查时采用5点取样法,按“Z”字型进行取样,选取5个点,每个点选取50株红花,分上部、中部、下部记录有翅蚜、无翅蚜、寄生蚜、僵蚜、蚜茧蜂、其它天敌昆虫数量。4月7日第1次调查,以后每隔7天调查1次,至5月12日结束。
[0028]其中,单株总蚜量/头=有翅蚜+无翅蚜,单株蚜茧蜂数量/头=寄生蚜+僵蚜+蚜茧蜂,寄生率/%=单株蚜茧蜂数量/单株总蚜量
×
100,虫口减退率/%=(前次调查虫口数

后次调查虫口数)/前次调查虫口数
×
100。
[0029]如图1所示,记录单株总蚜量随时间先增加后下降,4月7日,放蜂时蚜虫基数为3989.9头/株,4月14日,放蜂后7天,蚜虫种群数量继续增加,达4232.5头/株。4月21日,放蜂后14天,蚜虫种群数量开始下降,为3035.5头/株。4月28日,放蜂后21天,蚜虫种群数量急剧
下降,为1246.5头/株,较上次减少了1789头/株。此后,蚜虫种群数量稳步减少,5月12日为29.7头/株。由此可知,蚜茧蜂对于红花蚜虫防治具有明显效果。
[0030]由图2可知,红花上蚜虫种群数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上部>中部>下部,上部的蚜虫种群数量远高于中部、下部。4月7日,上部蚜虫种群数量为3165.5头/株、中部为623.1头/株、下部为2031.3头/株。此规律符合蚜虫趋嫩的特性,这种蚜虫为害规律给红花内在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也给蚜虫防控带来很大难题,因为红花的花朵处于蚜虫高发区—上部。4月14日开始,上部、中部、下部蚜虫种群数量均下降,蚜虫种群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与单株总蚜量变化趋势相一致。
[0031]由图3可知,单株蚜茧蜂数量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4月21日,放蜂后21天,蚜茧蜂种群数量达到高峰值,为1452.4头/株;4月28日,放蜂后28天,蚜茧蜂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为352.6头/株,较上次减少了1099.8头/株,蚜茧蜂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僵蚜羽化为成蜂,成蜂具有飞行能力,调查时难以发现;说明蚜茧蜂在田间的发育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蚜茧蜂人工饲养:种植蚜茧蜂饲养的寄主植物烤烟,待寄主植物长到3叶1心期时,采用放接法按3头/株的接蚜量进行接蚜;接入蚜源后16天开始进行遮阴管理,并观察僵蚜数量;S2.蚜茧蜂释放:4月初,按每亩4500

5000头向红花种植区释放蚜茧蜂;每隔7天使用5点取样法,按Z字型进行取样,记录蚜茧蜂类型及其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烤烟品种为云烟2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蚜茧蜂防治红花蚜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烤烟品种选用504穴漂盘进行漂浮育苗,四周不播,其余宽边全播,长边播1行隔2行,播种密度为576株/平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学礼王沛琦刘旭云李文昌杨谨胡尊红张金莲高梅段彦君苏碧玉代梦媛朱秀梅张庭发易小光杨进波王林鹏
申请(专利权)人: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