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引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847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球囊导引导管,包括外管、内管以及球囊管,外管同轴套设于内管的外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环形的通液腔,内管的内壁围设形成工作腔,通液腔和工作腔互不连通,外管包括第一高分子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内侧的第一金属加强层;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靠近远端的位置处绕其轴线连续形成环形的缺口,所述球囊管固定于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与所述球囊管径向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孔,以使得所述球囊管与所述通液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球囊导引导管在兼顾支撑性和柔顺性的前提下,减小了球囊导引导管的外径、增大了球囊导引导管的内径。具有结构稳定可靠、便于操作、降低成本的优点。降低成本的优点。降低成本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球囊导引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球囊导引导管。

技术介绍

[0002]脑血管内的血栓可以导致脑卒中(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当今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导致成人长期残疾的首位原因的疾病。
[0003]球囊导引导管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及取栓支架取栓是目前国内外卒中会议重点推荐的治疗方式。将外径在5F

6F的远端通路导管(如美敦力的Navien、史赛克的CAT

6、强生的Revive IC、Microvention的Sofia)或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如Penumbra的ACE68)通过球囊导引导管内腔达到血栓部位,通过球囊扩张,使球囊贴附于血管壁,封堵血管,临时阻断血流,再通过取栓装置将血栓抽出血管。
[0004]现有技术中,球囊导引导管由于带有球囊使得球囊导引导管的外径偏大,无法进入到较小内径的血管,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球囊导引导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可靠、便于操作的球囊导引导管。
[0006]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了球囊导引导管,包括外管、内管以及球囊管,外管同轴套设于内管的外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环形的通液腔,内管的内壁围设形成工作腔,通液腔和工作腔互不连通,外管包括第一高分子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内侧的第一金属加强层;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靠近远端的位置处绕其轴线连续形成环形的缺口,所述球囊管固定于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与所述球囊管径向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孔,以使得所述球囊管与所述通液腔连通。
[000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为一金属管状结构,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为一高分子管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且径向贯穿其内外的第一槽,对应于所述球囊管区域的所述第一槽形成所述开孔。
[0008]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沿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槽沿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轴向间隔分布。
[000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包括多个在轴向上形成于相邻两第一槽之间的第一弧形部,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在轴向上的长度自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近端至远端方向呈递减趋势。
[0010]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包括多个在周向上形成于相邻两第一槽之间的第二弧形部,沿第一金属加强层轴向上的相邻两第二弧形部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范围为30
°
~120
°

[0011]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槽在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近端至远端方向的分布呈现由疏至密的变化。
[0012]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轴向相邻两第
一槽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1mm~2mm。
[0013]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管包括第二高分子外层、固定于所述第二高分子外层内壁的第二金属加强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与所述第二高分子外层之间形成所述通液腔,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层的内壁围设形成工作腔。
[0014]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层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且贯穿其内外的第二槽,其中,所述第二槽沿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层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二槽沿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层的轴向间隔分布。
[001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管近端与所述内管近端的导管座,所述导管座包括与所述通液腔连通的第一接头、与所述工作腔连通的第二接头。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球囊导引导管通过第一高分子外层与设置于第一高分子外层内侧的第一金属加强层共同形成外管,第一金属加强层作为一个整体,其支撑性及力的传递性较好,因此球囊导引导管近端的支撑推送性及远端的柔顺性得到增强,通过将球囊管固定于第一高分子外层的环状的缺口处,更进一步降低球囊导引导管的壁厚,增大了球囊导引导管的内径。在兼顾支撑性和柔顺性的前提下,减小了球囊导引导管的外径、增大了球囊导引导管的内径。具有结构稳定可靠、便于操作、降低成本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球囊导引导管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球囊导引导管的当球囊管未流入注射液时的状态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球囊导引导管的第一金属加强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的A

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3的B

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3的C

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外管;11、第一高分子外层;111、缺口;12、第一金属加强层;121、开孔;122、第一槽;123、第一弧形部;124、第二弧形部;2、内管;21、第二高分子外层;22、第二金属加强层;221、第二槽;23、通液腔;24、工作腔;3、球囊管;4、导管座;41、第一接头;42、第二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5]本实施例中近端为靠近术者的一端,远端为远离术者的一端。
[0026]结合图1和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球囊导引导管,包括外管1、内管2以及球囊管3,外管1同轴套设于内管2的外周,且外管1与内管2之间形成环形的通液腔23,内管2的内壁围设形成工作腔24,通液腔23和工作腔24互不连通。
[0027]进一步地,外管1包括第一高分子外层11、设置于第一高分子外层11内侧的第一金
属加强层12;第一高分子外层11和第一金属加强层12熔接形成一个整体。第一金属加强层12可以提高外管1的支撑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高分子材料的外管结构可以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前提下,使得外管1的外径更小。
[0028]其中,第一高分子外层11靠近远端的位置处绕其轴线连续形成环形的缺口111,球囊管3固定于缺口111处。优选地,在外管1的远端,球囊管3与第一金属加强层12固定,一部分的第一高分子外层11由球囊管3替代。具体地,球囊管3沿轴向的两端与第一金属加强层12熔接为一体,球囊管3的两端之间的至少部分中间部分不与第一金属加强层12熔接,以便于球囊管3因充盈注射液体而膨胀,使得球囊管3的外周贴附于血管壁,封堵血管,临时阻断血流。
[0029]本技术将现有技术中球囊导引导管的远端在径向自内向外依次由内管、外管、球囊管三层结构组成改为内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囊导引导管,包括外管、内管以及球囊管,外管同轴套设于内管的外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环形的通液腔,内管的内壁围设形成工作腔,通液腔和工作腔互不连通,其特征在于,外管包括第一高分子外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内侧的第一金属加强层;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靠近远端的位置处绕其轴线连续形成环形的缺口,所述球囊管固定于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与所述球囊管径向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孔,以使得所述球囊管与所述通液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为一金属管状结构,所述第一高分子外层为一高分子管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且径向贯穿其内外的第一槽,对应于所述球囊管区域的所述第一槽形成所述开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囊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沿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槽沿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轴向间隔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球囊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包括多个在轴向上形成于相邻两第一槽之间的第一弧形部,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部在轴向上的长度自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层的近端至远端方向呈递减趋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球囊导引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权权张一叶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