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脖式取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8463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挂脖式取暖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连接以使取暖装置在一打开位置和一闭合位置之间活动;其中,取暖装置在打开位置,第一本体的自由端和第二本体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以形成供人体脖颈通过的空间;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第一本体的自由端和第二本体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以形成可挂持于人体脖颈的挂持空间;发热膜,用于对人体脖颈区域辐射热量;包裹件,用于包裹发热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挂脖式取暖装置,其通过设置发热膜和包裹件,发热膜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在皮肤上,提高加热效率,包裹件覆盖住发热膜的发热区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减少热量的散失。减少热量的散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挂脖式取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围脖取暖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挂脖式取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冬季中的人们,为了抵御凛冽的寒风,大多数人会选择在脖颈上围上围巾,用作防寒保暖使用。围巾采用的是对人体辐射的热量进行保温,并防止外部的冷空气进入与皮肤接触,属于被动式保温取暖,保温效果不佳。为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主动式的挂脖取暖装置,该装置挂持于人体的脖颈位置,其内置有发热件和为发热件供电的电池。通过发热件主动产生热源辐射在皮肤上,其具有升温速度快,体积小等优点,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如在CN214742263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挂脖调温装置,其通过产生热风对脖颈区域的皮肤辐射热源。但是在该专利方案中,加热效率低,不适用于移动式的取暖挂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挂脖式取暖装置,其通过设置发热膜和包裹件,发热膜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在皮肤上,提高加热效率,包裹件覆盖住发热膜的发热区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少热量的散失。
[0004]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挂脖式取暖装置,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可转动或者可折弯连接以使取暖装置在一打开位置和一闭合位置之间活动;其中,所述取暖装置在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本体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以形成供人体脖颈通过的空间;所述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所述第一本体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以形成可挂持于人体脖颈的挂持空间;发热膜,其辐射区域覆盖住部分所述第一本体和/或部分所述第二本体的表面,用于对人体脖颈区域辐射热量;包裹件,部分所述包裹件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另一部分的所述包裹件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用于包裹所述发热膜。
[0005]采用以上结构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组合形成基本的挂脖结构,该挂脖结构能够调节第一本体自由端与第二本体自由端之间开口的大小,以便于人体脖颈区域通过。并且在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上设置发热膜,发热膜产生的热量直接辐射在皮肤表面,其具有加热效率高,加热速率快等特点。为了避免发热膜直接与皮肤接触,在取暖装置上增设包裹件,包裹件贴近皮肤,在起到保温的同时,还能起到部分的透气效果。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本体邻近所述第二本体的边沿上设有第一接触边和第三接触边,所述第二本体上邻近所述第一本体的边沿上设有第二接触边和第四接触边,当所述取暖装置在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接触边与第二接触边相抵;当所述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所述第三接触边与所述第四接触边相抵;第三接触边与第四接触边的设置,能够限定取暖装置打开开口的角度。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
一上壳和第一下壳围合形成安装供电单元的空间;供电单元能够为取暖装置中的电器元件提供电能。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本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围合形成安装显示单元的空间。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下壳与所述第二下壳通过铰接轴铰接。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接触边,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第二接触边,所述第一下壳上设有第三接触边,所述第二下壳上设有第四接触边,当所述取暖装置在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接触边与第二接触边相抵;当所述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所述第三接触边与所述第四接触边相抵。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铰接轴上套设有一个或多个扭簧,所述扭簧使所述第三接触边具有与所述第四接触边相抵的趋势。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铰接轴上连接有连接件,当所述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所述连接件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接触边与所述第二接触边之间的缝隙;为了避免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时,人们通过第一接触边与第二接触边之间的缝隙观测到取暖装置的内部结构,影响美观度,为此增设连接件,连接件覆盖填充该缝隙用以提高取暖装置的整体性。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表面设有曲面的轮廓结构,当所述取暖装置由所述闭合位置活动至所述打开位置,所述轮廓结构与所述第一上壳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二上壳的内壁贴合。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铰接轴适配的铰接孔。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挂脖式取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挂脖式取暖装置的局部爆炸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挂脖式取暖装置的爆炸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挂脖式取暖装置的剖面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下壳与第二下壳的连接立体图;
[0022]图8为图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挂脖式取暖装置的立体图;
[002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号说明:
[0026]1、第一本体;2、第二本体;3、包裹件;4、发热膜;5、连接件;6、供电单元;7、显示单元;8、线路板;9、铰接轴;10、扭簧;
[0027]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
[0028]11a、第一接触边;
[0029]12a、第三接触边;
[0030]21、第二上壳;22、第二下壳;
[0031]21a、第二接触边;
[0032]22a、第四接触边;
[0033]51、轮廓结构;52、铰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式取暖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本体1可转动或者可折弯连接以使取暖装置在一打开位置和一闭合位置之间活动;其中,所述取暖装置在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本体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以形成供人体脖颈通过的空间;所述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所述第一本体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以形成可挂持于人体脖颈的挂持空间;发热膜4,其辐射区域覆盖住部分所述第一本体1和/或部分所述第二本体2的表面,用于对人体脖颈区域辐射热量;包裹件3,部分所述包裹件3与所述第一本体1连接,另一部分的所述包裹件3与所述第二本体2连接,用于包裹所述发热膜4。
[0036]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挂脖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第一本体(1)可转动或者可折弯连接以使取暖装置在一打开位置和一闭合位置之间活动;其中,所述取暖装置在打开位置,所述第一本体(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相互远离以形成供人体脖颈通过的空间;所述取暖装置在闭合位置,所述第一本体(1)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相互靠近以形成可挂持于人体脖颈的挂持空间;发热膜(4),其辐射区域覆盖住部分所述第一本体(1)和/或部分所述第二本体(2)的表面,用于对人体脖颈区域辐射热量;包裹件(3),部分所述包裹件(3)与所述第一本体(1)连接,另一部分的所述包裹件(3)与所述第二本体(2)连接,用于包裹所述发热膜(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1)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所述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围合形成安装供电单元(6)的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2)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所述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围合形成安装显示单元(7)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式取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壳(12)与所述第二下壳(22)通过铰接轴(9)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千千秀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