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7822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电动致动器,该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具有与马达轴连结的外齿齿轮和包围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内齿齿轮;壳体,其在内部收纳马达和减速机构;以及固定部件,其将内齿齿轮固定在壳体上。壳体具有:底壁部,其从轴向一侧支承内齿齿轮;以及周壁部,其位于内齿齿轮的径向外侧,包围内齿齿轮。固定部件具有在内齿齿轮与周壁部的径向之间包围内齿齿轮的环状部。环状部与内齿齿轮的外周面和周壁部的内周面接触。构成固定部件的材料的硬度小于构成内齿齿轮的材料的硬度和构成周壁部的材料的硬度。轮的材料的硬度和构成周壁部的材料的硬度。轮的材料的硬度和构成周壁部的材料的硬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致动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2]已知具有减速器的电动致动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在输入轴的偏心部的外周经由轴承设置的太阳齿轮和与太阳齿轮啮合的齿圈的减速器。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

109226号公报
[0004]在上述那样的减速器中,例如通过将齿圈压入壳体而固定。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压入齿圈,则有可能产生齿圈从壳体脱落或齿圈相对于壳体偏移等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提高内齿齿轮相对于壳体的固定强度的结构的电动致动器。
[0006]本技术的电动致动器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具有与所述马达轴连结的外齿齿轮和包围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内齿齿轮;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以及固定部件,其将所述内齿齿轮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具有:底壁部,其从轴向一侧支承所述内齿齿轮;以及周壁部,其位于所述内齿齿轮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内齿齿轮。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在所述内齿齿轮与所述周壁部的径向之间包围所述内齿齿轮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与所述内齿齿轮的外周面和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接触。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材料的硬度小于构成所述内齿齿轮的材料的硬度和构成所述周壁部的材料的硬度。
[0007]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材料是金属。
[0008]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材料和构成所述周壁部的材料分别包含同种金属。
[0009]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在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第1凹部,所述固定部件具有插入于所述第1凹部的内部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与所述第1凹部的内表面接触。
[0010]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第1凹部呈包围所述内齿齿轮的环状。
[0011]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插入部填充在所述第1凹部的内部。
[0012]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从所述环状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内齿齿轮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
[0013]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按压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与所述周壁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在轴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
[0014]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内齿齿轮在外周面具有第2凹部,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位于所述第2凹部的内部的突出部。
[0015]在上述方式的电动致动器中,所述底壁部在轴向另一侧的面具有包围所述中心轴
线的环状的台阶部,所述内齿齿轮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台阶部的径向内侧嵌合的环状凸部。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式,在电动致动器中,能够提高内齿齿轮相对于壳体的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剖视图。
[0018]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是沿图1中的II

II线的剖视图。
[0019]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一部分、内齿齿轮的一部分以及固定部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20]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0021]图5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固定工序的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0022]图6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固定工序的步骤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23]标号说明
[0024]10:电动致动器;11:壳体;13f:第1凹部;13g:台阶部;13j:底壁部;13k:周壁部;20:马达;21:马达轴;30:减速机构;31:外齿齿轮;32:内齿齿轮;32b:环状凸部;32c:第2凹部;80、180:固定部件;81、181:环状部;82:按压部;83:突出部;84:插入部;FP:固定工序;J1:中心轴线;S2:变形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在各图中,Z轴方向是以箭头朝向的一侧(+Z侧)为上侧、以箭头朝向的一侧的相反侧(

Z侧)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1的轴向与Z轴方向、即上下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0026]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一侧。另外,上侧和下侧是用于简单地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0027]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例如是搭载于车辆的电动致动器。如图1所示,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其具有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21;第1轴承51;第2轴承52;第3轴承53;衬套54;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预压部件60;电路板70;第1旋转传感器71;安装部件72;第1传感器磁铁73;第2传感器磁铁74;未图示的第2旋转传感器以及固定部件80。
[0028]壳体11在内部收纳马达20及减速机构30。壳体11具有在内部收纳马达20的马达壳体12和在内部收纳减速机构30的减速机构壳体13。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12及减速机构壳体13分别通过压铸制成。构成马达壳体12的材料及构成减速机构壳体13的材料例如是含有铝的合金。马达壳体12具有壳体筒部12a、圆环板部12b、上盖部12c、轴承保持部12d、电路板收纳部12g。
[0029]壳体筒部12a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壳体筒部12a在轴向的两侧开口。壳体筒部12a包围马达20的径向外侧。圆环板部12b是从壳体筒部12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圆环板部12b覆盖马达20的后述的定子23的上侧。圆环板部12b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弯曲。
[0030]轴承保持部12d设置在圆环板部12b的径向内缘部。轴承保持部12d保持第3轴承53。轴承保持部12d具有保持部主体12e和支承壁部12f。保持部主体12e是从圆环板部12b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延伸的圆筒状。支承壁部12f从保持部主体12e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支承壁部12f为沿周向延伸的圆环状。
[0031]电路板收纳部12g是收纳电路板70的部分。电路板收纳部12g构成在壳体筒部12a的上侧部分的径向内侧。电路板收纳部12g的底面是圆环板部12b的上表面。电路板收纳部12g向上侧开口。上盖部12c是堵塞电路板收纳部12g的上端开口的板状的盖。
[0032]减速机构壳体13固定在马达壳体12的下侧。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盖部13a、筒部13b和突出筒部13c。盖部13a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板状。盖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该电动致动器具有:马达,其具有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具有与所述马达轴连结的外齿齿轮和包围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内齿齿轮;壳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以及固定部件,其将所述内齿齿轮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具有:底壁部,其从轴向一侧支承所述内齿齿轮;以及周壁部,其位于所述内齿齿轮的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内齿齿轮,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在所述内齿齿轮与所述周壁部的径向之间包围所述内齿齿轮的环状部,所述环状部与所述内齿齿轮的外周面和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接触,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材料的硬度小于构成所述内齿齿轮的材料的硬度和构成所述周壁部的材料的硬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材料是金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固定部件的材料和构成所述周壁部的材料分别包含同种金属。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壁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第1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伦纪白井宽加藤瞬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