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皮革及车用内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6715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皮革,包括人造单革、黏胶层和3D织物体,所述3D织物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所述第一面料层、中间层、第二面料层分别通过第一丝线、3D撑持丝线和第二丝线织成。所述人造单革以所述第一面料层为基布,通过所述黏胶层直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面料层上;所述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的厚度比为(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皮革及车用内饰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皮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皮革及车用内饰。

技术介绍

[0002]复合皮革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汽车内饰、家用座椅的坐垫、靠垫等大都采用复合皮革制作而成。以汽车内饰为例来说,现有部分用在汽车内饰上的复合皮革为三层结构,具体为基布通过胶水粘贴于人造单革,人造单革具有柔软、防水等优点,基布具有抗拉伸力强等优点。基布在机械性能上弥补了人造单革机械性能欠佳的缺陷,人造单革弥补了基布皮质感欠缺,回弹性不足以及舒适度不够等的缺陷。
[0003]为了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现有大多数的复合皮革在上述复合皮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方案是在上述复合皮革的基础上增加了海绵层,即,将海绵层通过火焰复合等工艺烧至基布上。改进后的复合皮革确实更加柔软,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海绵层的烧接相对繁杂且容易引起人造单革黄变,气味变差等,尤其是对于浅色的人造单革,黄变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使用效果和成品生命周期。此外,海绵层还有容易产生异味的问题。总之,现有复合皮革仍然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期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上述现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皮革及车用内饰。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皮革,包括人造单革、黏胶层和3D织物体,所述人造单革通过所述黏胶层固定在所述3D织物体上;所述3D织物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所述第一面料层、中间层、第二面料层分别通过第一丝线、3D撑持丝线和第二丝线织成,所述3D撑持丝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面料层和所述第二面料层之间的撑持部以及分别织入所述第一面料层和所述第二面料层的连接部;所述人造单革以所述第一面料层为基布,通过所述黏胶层直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面料层上;所述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的厚度比为(4

5.5):(5

40):(2

5);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目数比为1:(0.8

1.2);所述第一丝线和所述第二丝线的线径比为1:(0.5

2),所述第一丝线和所述第二丝线所包括的细线数量比为1:(0.5

2)。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厚度为(0.4

0.55)mm,目数为(10

20)目,织成所述第一面料层的第一丝线的规格为(75

150)D/(20

48)F,所述第一丝线为涤纶线或涤棉混纺线。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面料层的断裂强度大于等于200N/5cm;和/或纵向方向撕裂强度大于15N/5cm,横向方向撕裂强度大于10N/5cm;和/或纵向方向延伸率为50%

70%,横向方向延伸率为60%

90%。
[0008]优选地,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0.5

4)mm,目数(5

20)目;所述3D撑持丝线的规格为(30

45)D/(1

5)F,所述3D撑持丝线为涤纶线或尼龙线。所述中间层的3D撑持丝线编织成V形或X形。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面料层的厚度;所述第二面料层的厚
度为(0.2

0.5)mm,目数为(10

20)目;织成所述第二面料层的第二丝线的规格为(75

150)D/(20

48)F,所述第二丝线为涤纶线或涤棉混纺线。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丝线织形成网状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丝线的相邻两个连接点之间包括1个或2个网孔;所述第二面料层通过第二丝线制成,所述第二丝线编织形成网状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丝线的相邻两个连接点之间包括1个或2个网孔。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面料层厚度为(0.45

0.5)mm,目数为(12

16)目,织成所述第一面料层的第一丝线的规格为(90

110)D/(32

42)F。
[0012]优选地,所述人造单革在自远离所述3D织物体的一侧至靠近所述3D织物体一侧的方向上依次包括层叠设置的表面处理剂层、PVC表皮层及PVC发泡层;或所述人造单革在自远离所述3D织物体的一侧至靠近所述3D织物体一侧的方向上依次包括层叠设置的表面处理剂层和PVC表皮层。
[0013]优选地,所述人造单革设置有镂空结构。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内饰,所述车用内饰采用如上所述的车用复合皮革。
[0015]本技术提供的复合皮革采用3D织物体替换掉了传统的海绵,降低了工艺复杂度,避免复合皮革黄变。3D织物具有通风透气的优点,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异味。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的厚度比为(4

5.5):(5

40):(2

5);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目数比为1:(0.8

1.2);第一丝线和第二丝线的线径比为1:(0.5

2),第一丝线和所述第二丝线所包括的细线数量比为1:(0.5

2)。在所述参数下的第一面料层在达到基布的基本机械性能外,还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因此,人造单革可以以第一面料层为基布,通过黏胶层直接固定在第一面料层上,无需像传统的复合皮革一样设置基布,节约了材料,简化了工艺。
[0016]本技术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技术的复合皮革和车用内饰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复合皮革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复合皮革的详细层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技术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0021]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0022]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皮革,其特征在于,包括人造单革、黏胶层和3D织物体,所述人造单革通过所述黏胶层固定在所述3D织物体上;所述3D织物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所述第一面料层、中间层、第二面料层分别通过第一丝线、3D撑持丝线和第二丝线织成,所述3D撑持丝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面料层和所述第二面料层之间的撑持部以及分别织入所述第一面料层和所述第二面料层的连接部;所述人造单革以所述第一面料层为基布,通过所述黏胶层直接固定在所述第一面料层上;所述第一面料层、中间层和第二面料层的厚度比为(4

5.5):(5

40):(2

5);所述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的目数比为1:(0.8

1.2);所述第一丝线和所述第二丝线的线径比为1:(0.5

2),所述第一丝线和所述第二丝线所包括的细线数量比为1:(0.5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皮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料层厚度为(0.4

0.55)mm,目数为(10

20)目,织成所述第一面料层的第一丝线的规格为(75

150)D/(20

48)F,所述第一丝线为涤纶线或涤棉混纺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皮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料层的断裂强度大于等于200N/5cm;和/或纵向方向撕裂强度大于15N/5cm,横向方向撕裂强度大于10N/5cm;和/或纵向方向延伸率为50%

70%,横向方向延伸率为60%

9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皮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的厚度为(0.5

4)mm,目数(5

20)目;所述3D撑持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冬青刘建红王大志宋伟锋
申请(专利权)人:加通汽车内饰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