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腹加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6677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全腹加压装置,至少包括后腹部部分、侧腹部部分和前腹部部分,所述后腹部部分设置于所述侧腹部部分和所述前腹部部分之间,所述后腹部部分设置有用于支撑后腹部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与人体腰椎特征匹配的弧度支撑件并且沿立位躯体的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侧腹部部分设置有并列且连通的若干第一气囊结构,所述前腹部部分设置有并列且连通的若干第二气囊结构,其中,在充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气囊结构和若干第二气囊结构呈沿立位躯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柱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部加压,增加静脉回流,提高回心血量。提高回心血量。提高回心血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腹加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全腹加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0003]现有技术中的加压腹带,普遍是用于妇产科的,由于对腹部的施压范围、施压方向和加压位置不同,不能够用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尤其不适用于年龄较大的体位性低血压患者。
[0004]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210962636U的专利文献所提出的一种加压腹带,包括至少两层腹带,各层腹带层叠设置,每层腹带均包括中部整块带体、位于中部整块带体两侧的边带体以及连接中部整块带体和对应侧边带体的弹性连接带,两侧的边带体上对应设有连接扣,各层腹带的中部整块带体缝在一起并在相邻两中部整块带体之间形成安装袋,用来放置加压袋;这样,加压腹带就包括至少两层层叠设置的弹性连接带,使用时加压腹带能够束的更紧,而且,至少两层层叠设置的弹性连接带在使用时不容易出现每层弹性连接带均失效的状况。但是,该加压腹带的侧部不能够对患者施加恰当的压力,因此也无法促进血液的回流,不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
[0005]本技术希望能够提供一张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加压腹带,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部加压,增加静脉回流,提高回心血量。在患者立位时,使得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000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技术人做出本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全腹加压装置,至少包括后腹部部分、侧腹部部分和前腹部部分,所述后腹部部分设置于所述侧腹部部分和所述前腹部部分之间,所述后腹部部分设置有用于支撑后腹部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与人体腰椎特征匹配的弧度支撑件并且沿立位躯体的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侧腹部部分设置有并列且连通的若干第一气囊结构,所述前腹部部分设置有并列且连通的若干第二气囊结构,其中,在充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气囊结构和若干第二气囊结构呈沿立位躯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柱形。
[0008]本专利技术通过气囊对全腹部进行施压,使得气囊之施压的压力能够调节至适当范围。通过对全腹部进行施压,增加静脉回流,提高回心血量。在患者处于立位时,使得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0009]优选地,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三支撑件两侧的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三支撑件的不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连接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弧形缺口。本专利技术的后腹部的对称结构,使得背部的脊椎结构得到支撑,使得身体维持较好的立位姿态,从而有利于体内的血液流动,促进血液的回流。
[0010]优选地,第一支撑部分至少包括具有弧度结构的第一支撑件和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凸出一侧的部分边沿与第二支撑件一体式连接,第二支撑部分至少包括具有弧度结构的第五支撑件和竖直设置的第四支撑件,第五支撑件的凸出一侧的部分边沿与第四支撑件一体式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五支撑件的弧度方向相反且弯曲方向朝向躯体外侧。设置弧度结构,能够适应后腹部的肌肉结构,使得你能够支撑后腹部又能够避免影响后腹部的肌肉发力,从而不影响低血压患者的行动能力。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存在开口的弧形轮廓逐渐变小的至少两个弧形开口,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所述第五支撑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之间存在开口逐渐变小的至少两个弧形开口,使得所述第五支撑件的中部与所述第四支撑件连接。弧形开口的设置,使得支撑件能够避免经常发力的肌肉部分,也避免压迫血管分布密集部分,从而有利于血液的静脉回流。
[0012]优选地,所述侧腹部部分和前腹部部分的长度之和约为全腹加压装置的总长度的四分之三。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结构和/或所述第二气囊结构的施力范围为:从躯体的剑突下水平线至两耻骨联合线水平部分。全腹部范围的设置,使得患者处于立位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弧形开口包括具有弧度的曲线边和不具有弧度的直线边,其中,曲线边的弯曲弧度与第一支撑件的弯曲弧度近似;所述第五支撑件与所述第四支撑件之间的弧形开口包括具有弧度的曲线边和不具有弧度的直线边,其中,曲线边的弯曲弧度与第五支撑件的弯曲弧度近似。如此设置,使得处于背部边缘位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五支撑件构成了弧形的条状结构,更能够适应背部的机构特征,使得背部的血管压力增加。
[0015]优选地,还包括与第一气囊结构、第二气囊结构分别通过管道连通的一个气阀,所述气阀设置在侧腹部部分或前腹部部分的边沿部分。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结构和/或第二气囊结构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设置有压力检测组件,所述压力检测组件与压力显示组件连接以显示压力数值。如此设置,有利于观测气囊内的压力变化,避免施加的压力不足或者过度,从而避免损伤肌肉组织。
[0017]优选地,还包括加压组件,所述加压组件与气阀以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或者,所述加压组件与气阀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全腹加压装置的简化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列表
[0020]1:后腹部部分;2:侧腹部部分;3:侧前腹部部分;4:连接结构;6:气阀;7:加压组件;8:压力显示组件;9:压力检测组件;11:第一支撑件;12:第二支撑件;13:第三支撑件;
14:第四支撑件;15:第五支撑件;21:第一气囊结构;22:第一连通气囊;31:第二气囊结构;32:第二连通气囊;51:第一管道;52:第二管道;53:第三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2]针对现有技术中不存在针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全腹加压装置,本技术提供一种针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全腹加压装置。本技术对患者的腹部进行全部加压,增加静脉回流,提高回心血量。在患者立位时,使得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0023]由于患者的高矮胖瘦不同,本技术能够被制作为多种尺寸的全腹加压装置,以适应不同体型的患者佩戴。
[0024]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全腹加压装置至少包括后腹部部分1、侧腹部部分2和前腹部部分3。后腹部部分1、侧腹部部分2和前腹部部分3均包括可形变的主体。主体例如是柔软舒适的可形变的织物或者橡胶、硅胶等等。优选地,前腹部部分包裹范围包括腹部侧位和前腹部。前腹部部分的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腹加压装置,至少包括后腹部部分(1)、侧腹部部分(2)和前腹部部分(3),所述后腹部部分(1)设置于所述侧腹部部分(2)和所述前腹部部分(3)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腹部部分(1)设置有用于支撑后腹部的至少一个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与人体腰椎特征匹配的弧度支撑件并且沿立位躯体的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侧腹部部分(2)设置有并列且连通的若干第一气囊结构(21),所述前腹部部分(3)设置有并列且连通的若干第二气囊结构(31),其中,在充气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气囊结构(21)和若干第二气囊结构(31)呈沿立位躯体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柱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腹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至少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三支撑件(13)两侧的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三支撑件(13)的不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连接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弧形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腹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部分至少包括具有弧度结构的第一支撑件(1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支撑件(12),第一支撑件(11)的凸出一侧的部分边沿与第二支撑件(12)一体式连接,第二支撑部分至少包括具有弧度结构的第五支撑件(15)和竖直设置的第四支撑件(14),第五支撑件(15)的凸出一侧的部分边沿与第四支撑件(14)一体式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五支撑件(15)的弧度方向相反且弯曲方向朝向躯体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腹加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之间存在开口的弧形轮廓逐渐变小的至少两个弧形开口,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11)的中部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2)连接;所述第五支撑件(15)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艳艳常红阮征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