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6289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属于红外镜头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红外镜头本体对镜片的防护效果不佳,冲击力容易传递到镜片上,进而导致镜片和红外镜头本体损坏,而且镜片缺少防护结构,受到冲击容易损坏的问题。通过防护壳、防护盖、防护套和镜头缓冲结构的设置,防护壳和防护盖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前端进行防护,防护套并对镜头本体和防护壳的外侧进行保护,同时镜头缓冲结构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外侧进行多方位缓冲保护,提高镜头本体的抗冲击能力;通过防护镜片、第一镜片缓冲结构、第二镜片缓冲结构和第三镜片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对红外镜片进行多方位缓冲减震,提高红外镜片的抗冲击能力,从而达到保护红外镜片的目的。从而达到保护红外镜片的目的。从而达到保护红外镜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红外镜头
,具体为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红外镜头属于光学仪器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现今已有的红外镜片材料大多是用锗、硅、硒化锌等晶体材料制成,该类材料比较脆,很容易被损坏,通常需要采取措施防止镜片因振动冲击碎裂,红外镜头与可见光镜头的区别在于二者的用处和价钱都不同:在不需要红外光补助的监控环境中,运用普通的镜头即可;在有红外光补光的监控环境中,想有较为理想的成像效果就得用红外镜头;当然用普通镜头在红外补光下也能看到画面,但是画面会变得模糊不清。
[0003]目前,现有的红外镜头通常包括红外镜头本体和镜片,通过红外镜头本体对镜片进行防护。然而只通过红外镜头本体对镜片进行防护,防护效果不佳,当红外镜头本体受到冲击时,冲击力容易传递到镜片上,进而导致镜片和红外镜头本体损坏,而且镜片的正面大多直接裸露出来,缺少防护结构,正面受到冲击时,镜片也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镜头本体和红外镜片,所述镜头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红外镜片,所述镜头本体的一侧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部设置有防护镜片,所述防护壳的一侧铰接有防护盖,通过防护壳、防护镜片和防护盖的设置,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前端进行防护,提高镜头本体前端的抗冲击能力,所述红外镜片和防护镜片的外侧均卡接有卡套,通过卡套的设置,能够对红外镜片和防护镜片的外侧进行限位,避免镜片掉落,所述镜头本体的内部开设有四个空腔,四个所述空腔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镜片缓冲结构,通过第一镜片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当冲击力传递至红外镜片上时,及时对红外镜片的外侧进行缓冲减震,从而对红外镜片进行保护,所述第一镜片缓冲结构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镜片缓冲结构,通过第二镜片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当第一镜片缓冲结构产生左右冲击时,及时对红外镜片进行缓冲减震,所述第一镜片缓冲结构之间设置有第三镜片缓冲结构,通过第三镜片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实现对红外镜片外侧的进一步缓冲减震,达到保护红外镜片的目的,所述镜头本体和防护壳的外表面均套接有防护套,通过防护套的设置,能够对镜头本体和防护壳进行保护,减小冲击力所造成的损伤,所述镜头本体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镜头缓冲结构,通过凹槽和镜头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外侧进行多方位缓冲保护,提高镜头本体外侧的抗冲击能力。
[000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镜头本体的一侧开设有螺纹槽,所述防护壳靠近镜头本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环,所述镜头本体和防护壳之间通过螺纹槽和螺纹环可拆卸连接,所述镜头本体和防护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垫,通过螺纹槽、螺纹环和密封垫的设置,螺纹槽和螺纹环方便组装拆卸防护壳,密封垫能够避免水分和灰尘杂质进入镜
头本体内。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镜片缓冲结构包括活动壳、连接杆、压环和第一缓冲弹簧,四个所述空腔的内部均设置有活动壳,所述红外镜片处卡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杆,四个所述连接杆分别贯穿活动壳,所述连接杆中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压环,所述压环的外侧位于活动壳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缓冲弹簧,通过活动壳、连接杆、压环和第一缓冲弹簧的设置,能够对红外镜片的外侧进行缓冲减震,起到保护红外镜头的目的。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镜片缓冲结构包括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弹簧,四个所述空腔的内壁位于活动壳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通过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弹簧的设置,能够对活动壳两侧进行缓冲防护,从而对红外镜片进行缓冲减震。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镜片缓冲结构包括弧形压板、第三缓冲弹簧和限位槽,所述红外镜片处卡套的外侧抵接有四个弧形压板,所述四个弧形压板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三缓冲弹簧,所述镜头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与弧形压板相适配的限位槽,通过弧形压板、第三缓冲弹簧和限位槽的设置,能够实现对红外镜片外侧的进一步缓冲减震,达到保护红外镜片的目的。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镜头缓冲结构包括第四缓冲弹簧、压块和活动杆,所述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第四缓冲弹簧,所述第四缓冲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靠近第四缓冲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与镜头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压块的外表面与防护套内表面抵接,通过第四缓冲弹簧、压块和活动杆的设置,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外侧进行多方位缓冲保护,提高镜头本体外侧的抗冲击能力。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防护壳、防护盖、防护套和镜头缓冲结构的配合设置,防护壳和防护盖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前端进行防护,提高镜头本体前端的抗冲击能力,防护套并对镜头本体和防护壳的外侧进行保护,减小冲击力所造成的损伤,同时镜头缓冲结构能够对镜头本体的外侧进行多方位缓冲保护,提高镜头本体外侧的抗冲击能力;通过防护镜片、第一镜片缓冲结构、第二镜片缓冲结构和第三镜片缓冲结构的配合设置,防护镜片能够对红外镜片的前端进行防护,当冲击力传递至红外镜片上时,第一镜片缓冲结构和第三镜片缓冲结构能够及时对红外镜片的外侧进行缓冲减震,当第一镜片缓冲结构产生左右冲击时,第二镜片缓冲结构能够及时对红外镜片进行缓冲减震,从而达到保护红外镜片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镜头本体;2、红外镜片;3、防护壳;4、防护镜片;5、防护盖;6、卡套;7、空腔;8、第一镜片缓冲结构;801、活动壳;802、连接杆;803、压环;804、第一缓冲弹簧;9、第二镜片缓冲结构;901、缓冲垫;902、第二缓冲弹簧;10、第三镜片缓冲结构;1001、弧形压板;
1002、第三缓冲弹簧;1003、限位槽;11、防护套;12、凹槽;13、镜头缓冲结构;1301、第四缓冲弹簧;1302、压块;1303、活动杆;14、螺纹槽;15、螺纹环;16、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包括镜头本体(1)和红外镜片(2),所述镜头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红外镜片(2),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本体(1)的一侧连接有防护壳(3),所述防护壳(3)的内部设置有防护镜片(4),所述防护壳(3)的一侧铰接有防护盖(5),所述红外镜片(2)和防护镜片(4)的外侧均卡接有卡套(6),所述镜头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四个空腔(7),四个所述空腔(7)的内部均设置有第一镜片缓冲结构(8),所述第一镜片缓冲结构(8)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镜片缓冲结构(9),所述第一镜片缓冲结构(8)之间设置有第三镜片缓冲结构(10),所述镜头本体(1)和防护壳(3)的外表面均套接有防护套(11),所述镜头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凹槽(12),所述凹槽(12)的内部设置有镜头缓冲结构(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螺纹槽(14),所述防护壳(3)靠近镜头本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环(15),所述镜头本体(1)和防护壳(3)之间通过螺纹槽(14)和螺纹环(15)可拆卸连接,所述镜头本体(1)和防护壳(3)之间设置有密封垫(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镜头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缓冲结构(8)包括活动壳(801)、连接杆(802)、压环(803)和第一缓冲弹簧(804),四个所述空腔(7)的内部均设置有活动壳(801),所述红外镜片(2)处卡套(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四个连接杆(802),四个所述连接杆(802)分别贯穿活动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卫华裴乐乐刘璇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平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