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5669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包括:进水管、第一排水管、过滤槽、电动水阀、过滤筐和第二排水管。该生态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底部的地面下,通过进水管连通至建筑物的屋顶,进水管上连通有能够将雨水排放至外部排水沟的第一排水管,进水管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雨水排出方向的电动水阀;进水管内的雨水排放至过滤槽,流经三个过滤筐后从第二排水管排放至蓄水槽等储水装置内储存,过滤筐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能够过滤掉雨水中的大部分固体杂质,便于后续对雨水进行利用,在雨水储存到一定量后,电动水阀关闭排水管,使得雨水从第一排水管排出。该装置实现了对建筑物屋顶积水的有效处理,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节约了水资源。节约了水资源。节约了水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到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目前,城市中很多区域,例如路面、绿化带等区域都采用了能够对雨水起到良好吸收和引导的海绵结构,但是对于城市中占比面积较大的建筑屋顶处的雨水无法充分利用,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对建筑物屋顶的雨水进行处理的生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提出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
[0004]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包括:进水管、第一排水管、过滤槽、电动水阀、过滤筐和第二排水管;过滤槽为矩形金属槽;进水管的底端与过滤槽的后侧壁顶部连通;第二排水管与过滤槽的前侧壁底部连通;电动水阀固定安装于进水管之上;第一排水管的起始端与电动水阀上方的进水管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中部的高度高于起始端的高度;过滤槽的内部放置有三个过滤筐,过滤筐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过滤槽的后侧壁内侧从下至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过滤槽的侧壁外侧固定安装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与电动水阀、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电连接。
[0005]本技术的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底部的地面下,通过进水管连通至建筑物的屋顶,进水管上连通有能够将雨水排放至外部排水沟的第一排水管,进水管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雨水排出方向的电动水阀;进水管内的雨水排放至过滤槽,流经三个过滤筐后从第二排水管排放至蓄水槽等储水装置内储存,过滤筐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能够过滤掉雨水中的大部分固体杂质,便于后续对雨水进行利用,在雨水储存到一定量后,电动水阀关闭排水管,使得雨水从第一排水管排出。该装置实现了对建筑物屋顶积水的有效处理,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节约了水资源。本技术的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固定安装于建筑物底部地面上开设的设备槽内,地下还埋设有蓄水池。具体地,该生态装置包括:进水管、第一排水管、过滤槽、电动水阀、过滤筐和第二排水管。其中,过滤槽为矩形金属槽,进水管的顶端与建筑物的屋顶连通,建筑物屋顶处的雨水能够沿进水管排下。进水管的底端与过滤槽的后侧壁顶部连通,第二排水管与过滤槽的前侧壁底部连通,雨水经由进水管排入过滤槽,并最终由第二排水管排放至蓄水池进行储存。电动水阀固定安装于进水管之上;第一排水管的起始端与电动水阀上方的进水管连通,第一排水管的中部的高度高于起始端的高度,避免在电动水阀保持开启状态时雨水从第一排水管流出,第一排水管的末端与排水沟连通。过滤槽的内部放置有三个过滤筐,过滤筐内填充有过滤材料,
能够过滤雨水中的较大的固体杂质。过滤槽的后侧壁内侧从下至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过滤槽的侧壁外侧固定安装有电控装置,电控装置与电动水阀、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电连接。当过滤槽内的积水液位小于第二液位传感器所监控的液位时,电控装置控制电动水阀保持开启状态,使得雨水能够正常排入过滤槽;当过滤槽内的积水液位大于等于第二液位传感器所监控的液位时,此时代表蓄水池以存满,电控装置控制电动水阀关闭,使得雨水经由第一排水管排出至排水沟,直至过滤槽内的积水液位小于等于第一液位传感器所监控的液位。
[0006]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0007]本技术提供的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底部的地面下,通过进水管连通至建筑物的屋顶,进水管上连通有能够将雨水排放至外部排水沟的第一排水管,进水管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雨水排出方向的电动水阀;进水管内的雨水排放至过滤槽,流经三个过滤筐后从第二排水管排放至蓄水槽等储水装置内储存,过滤筐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能够过滤掉雨水中的大部分固体杂质,便于后续对雨水进行利用,在雨水储存到一定量后,电动水阀关闭排水管,使得雨水从第一排水管排出。该装置实现了对建筑物屋顶积水的有效处理,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附图说明
[0008]附图1为本技术中的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09]附图2为本技术中的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3为本技术中的过滤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4为本技术中的过滤筐的结构示意图。
[0012]在各附图中:1、设备槽,2、进水管,3、第一排水管,4、排水沟,5、蓄水池,6、过滤槽,7、电动水阀,8、电控装置,9、限位板,10、第一液位传感器,11、第二液位传感器,12、过滤筐,13、把手,14、橡胶层,15、第二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5]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包括:进水管2、第一排水管3、过滤槽6、电动水阀7、过滤筐12和第二排水管15;过滤槽6为矩形金属槽;进水管2的底端与过滤槽6 的后侧壁顶部连通;第二排水管15与过滤槽6的前侧壁底部连通;电动水阀7固定安装于进水管2之上;第一排水管3的起始端与电动水阀7上方的进水管2连通,第一排水管3的中部的
高度高于起始端的高度;过滤槽6的内部放置有三个过滤筐12,过滤筐12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过滤槽6的后侧壁内侧从下至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1;过滤槽6的侧壁外侧固定安装有电控装置8,电控装置8与电动水阀7、第一液位传感器1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1电连接。
[0016]本技术的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底部的地面下,通过进水管连通至建筑物的屋顶,进水管上连通有能够将雨水排放至外部排水沟的第一排水管,进水管上还安装有用于控制雨水排出方向的电动水阀;进水管内的雨水排放至过滤槽,流经三个过滤筐后从第二排水管排放至蓄水槽等储水装置内储存,过滤筐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能够过滤掉雨水中的大部分固体杂质,便于后续对雨水进行利用,在雨水储存到一定量后,电动水阀关闭排水管,使得雨水从第一排水管排出。该装置实现了对建筑物屋顶积水的有效处理,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节约了水资源。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固定安装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建筑用生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2)、第一排水管(3)、过滤槽(6)、电动水阀(7)、过滤筐(12)和第二排水管(15);过滤槽(6)为矩形金属槽;进水管(2)的底端与过滤槽(6)的后侧壁顶部连通;第二排水管(15)与过滤槽(6)的前侧壁底部连通;电动水阀(7)固定安装于进水管(2)之上;第一排水管(3)的起始端与电动水阀(7)上方的进水管(2)连通,第一排水管(3)的中部的高度高于起始端的高度;过滤槽(6)的内部放置有三个过滤筐(12),过滤筐(12)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过滤槽(6)的后侧壁内侧从下至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液位传感器(1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1);过滤槽(6)的侧壁外侧固定安装有电控装置(8),电控装置(8)与电动水阀(7)、第一液位传感器(10)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1)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建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应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恒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