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4931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百叶帘,其包含第一梁及第二梁,多个叶片位于第一梁及第二梁之间,梯绳一端延伸到第一梁,另一端连接第二梁。梯绳包含第一和第二经线,第一经线具有多个第一位置,第二经线具有多个第二位置、多个第三位置及多个第四位置,多个支撑件设置于第一及第二经线之间,各支撑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各叶片分别承靠在各支撑件上。多个约束件分别设置在各第三位置,多个限位件分别设置在各第四位置。叶片邻近第二经线处设有通孔,约束件穿过通孔后形成约束环圈,限位件再穿过约束环圈,使叶片通孔保持被约束件或限位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所穿设。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所穿设。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所穿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百叶帘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百叶帘,特别是一种可防止叶片大幅度地横向位移或被抽出,且在遮光状态时叶片闭合良好的百叶帘。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百叶帘,大多具有上梁、下梁及多个叶片。上梁可被固定在窗框或墙壁上,用以悬挂叶片及下梁。百叶帘还包含梯绳及转向机构,梯绳具有前经线及后经线,并有多条纬线间隔地设置在前经线和后经线之间,使梯绳整体呈梯格状。转向机构设置于上梁,前述的梯绳的前经线和后经线的上端连接转向机构,使梯绳悬挂于上梁的下方。多个叶片分别对应穿置于各梯格中,并被纬线所支撑。转向机构可以卷收或释出前经线,并同时反向地释出或卷收后经线,进而使叶片倾斜,借以调控通过各叶片之间的间隙的光线多寡。
[0003]然而,叶片仅是穿置于梯绳的各梯格中,各梯格仅能支撑叶片,而没有限制叶片位移的功能,使得叶片得以被自由地从梯格抽出。再者,由于梯绳多为软质的绳线所构成,只要梯绳或叶片有较大幅度的摇摆,例如风吹或有人经过,或者在收合或展开叶片时施力不平均,叶片就容易产生左右参差不齐的现象。此外,为了方便组装,梯绳的纬线大多会略大于叶片短轴方向的宽度,当叶片倾斜时,尤其是叶片呈现几乎竖直的闭合状态时,叶片下倾的一侧容易产生往下滑动的现象,但各叶片滑动的距离往往不一致,导致各叶片在所对应的梯格中的相对位置不同。除了造成外观上杂乱之外,也会使得叶片与叶片之间容易产生漏光现象,影响遮光或保护隐私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本技术的其中一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百叶帘,以解决现有百叶帘的叶片容易横向位移,导致参差不齐或从梯绳被抽出的问题,以及在叶片闭合时,叶片之间容易漏光的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提出一种百叶帘,包含一第一梁、一第二梁、多个叶片、一转向机构及一梯绳。第二梁位于第一梁的下方,多个叶片位于第一梁及第二梁之间,且此多个叶片包含一第一叶片,转向机构设置于第一梁。梯绳包含一第一经线、一第二经线、多个支撑件、多个约束件及多个限位件。第一经线具有多个第一位置,各第一位置之间的间距为一预定距离。第二经线与第一经线间隔地且大致平行设置,第二经线具有多个第二位置、多个第三位置及多个第四位置,各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为预定距离,且各第二位置分别对应于各第一位置设置,各第三位置分别邻近各第二位置设置,且各第二位置与各第四位置交错排列,各第三位置与各第四位置交错排列。多个支撑件设置于第一经线及第二经线之间,各支撑件的一端分别对应地设置第一经线的各第一位置,各支撑件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地设置在第二经线的各第二位置。多个约束件分别对应地设置在第二经线的各第三位置,且此多个约束件包含一第一约束件。多个限位件分别对应地设置在第二经线的各第四位置,且此多个限位件包含一第一限位件。其中,第一经线的第一端及第二经线的第一端分别位于
第一梁,使梯绳悬挂于第一梁的下方,且第一经线的第二端及第二经线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第二梁。各叶片设置在第一经线及第二经线之间,并对应地承靠于各支撑件上。第一经线的第一端及第二经线的第一端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于转向机构,当梯绳受转向机构带动而使得第一经线及第二经线产生相对移动时,多个支撑件随第一经线及第二经线的相对移动而改变角度,同时带动多个叶片改变角度。第一叶片邻近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一通孔,第一约束件穿过第一通孔后形成一第一约束环圈,且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约束环圈,以使第一叶片的第一通孔保持被第一约束件或第一限位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所穿设。
[0006]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较第二支撑件更靠近第一梁。前述的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前述的第一叶片承靠于第一支撑件,第二叶片承靠于第二支撑件。前述的多个约束件还包含一第二约束件邻近该第二支撑件设置,前述的多个限位件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在第二经线上,设置第一约束件的第三位置、较设置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一限位件的第四位置、较设置第一约束件的第三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约束件的第三位置、较设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限位件的第四位置、较设置第二约束件的第三位置更靠近第一梁。第二叶片邻近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二通孔,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约束环圈后形成一第一限位环圈,第二约束件穿过第二通孔后形成一第二约束环圈,第二限位件穿过第一限位环圈后,再穿过第二约束环圈。
[0007]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较第二支撑件更靠件第一梁。前述的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前述的第一叶片承靠于第一支撑件,第二叶片承靠于第二支撑件。前述的多个约束件还包含一第二约束件邻近第二支撑件设置,前述的多个限位件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在第二经线上,设置第一限位件的第四位置、较设置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较设置第一约束件的第三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限位件的第四位置、较设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较设置第二约束件的第三位置更靠近第一梁。第二叶片邻近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二通孔,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一约束环圈后形成一第一限位环圈,第二约束件穿过第二通孔后形成一第二约束环圈,该第二限位件穿过第一限位环圈后,再穿过第二约束环圈。
[0008]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较第二支撑件更靠近第一梁。前述的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前述的第一叶片承靠于第一支撑件,第二叶片承靠于第二支撑件。前述的多个约束件还包含一第二约束件邻近第二支撑件设置,前述的多个限位件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在第二经线上,设置第一约束件的第三位置、较设置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较设置第一限位件的第四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约束件的第三位置、较设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较设置第二限位件的第四位置更靠近第一梁。第二叶片邻近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二通孔,第二约束件穿过第二通孔后形成一第二约束环圈,第二限位件穿过第二约束环圈形成一第二限位环圈,第一限位件穿过第二限位环圈后,再穿过第一约束环圈。
[0009]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的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较第二支撑件更靠近第一梁。前述的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前述的第一叶片承靠
于第一支撑件,第二叶片承靠于第二支撑件。前述的多个约束件还包含一第二约束件邻近第二支撑件设置,前述的多个限位件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在第二经线上,设置第一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较设置第一约束件的第三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一约束件的第三位置、较设置第一限位件的第四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位置、较设置第二约束件的第三位置更靠近第一梁,设置第二约束件的第三位置、较设置第二限位件的第四位置更靠近第一梁。第二叶片邻近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二通孔,第二约束件穿过第二通孔后形成一第二约束环圈,第二限位件穿过第二约束环圈形成一第二限位环圈,第一限位件穿过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百叶帘,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梁;一第二梁,位于该第一梁的下方;多个叶片,位于该第一梁及该第二梁之间,且该多个叶片包含一第一叶片;一转向机构,设置于该第一梁;一梯绳,包含:一第一经线,具有多个第一位置,各该第一位置之间的间距为一预定距离;一第二经线,与该第一经线间隔地且大致平行设置,该第二经线具有多个第二位置、多个第三位置及多个第四位置,各该第二位置之间的间距为该预定距离,且各该第二位置分别对应于各该第一位置设置,各该第三位置分别邻近各该第二位置设置,且各该第二位置与各该第四位置交错排列,各该第三位置与各该第四位置交错排列;多个支撑件,设置于该第一经线及该第二经线之间,各该支撑件的一端分别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一经线的各该第一位置,各该支撑件的另一端分别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二经线的各该第二位置;多个约束件,分别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二经线的各该第三位置,且该多个约束件包含一第一约束件;以及多个限位件,分别对应地设置于该第二经线的各该第四位置,且该多个限位件包含一第一限位件;其中,该第一经线的第一端及该第二经线的第一端分别位于该第一梁,使该梯绳悬挂于该第一梁的下方,且该第一经线的第二端及该第二经线的第二端分别设置该第二梁;各该叶片设置在该第一经线及该第二经线之间并对应地承靠于各该支撑件上,该第一经线的第一端及该第二经线的第一端的至少其中之一设置于该转向机构,当该梯绳受该转向机构带动而使得该第一经线及该第二经线产生相对移动时,该多个支撑件随该第一经线及该第二经线的相对移动而改变角度,同时带动该多个叶片改变角度;该第一叶片邻近该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一通孔,该第一约束件穿过该第一通孔后形成一第一约束环圈,且该第一限位件穿过该第一约束环圈,以使该第一叶片的该第一通孔保持被该第一约束件或该第一限位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所穿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较该第二支撑件更靠近该第一梁;该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该第一叶片承靠于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叶片承靠于该第二支撑件;该多个约束件还包含一第二约束件邻近该第二支撑件设置,该多个限位件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于该第二经线上,设置该第一约束件的该第三位置、较设置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二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设置该第一限位件的该第四位置、较设置该第一约束件的该第三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设置该第二约束件的该第三位置、较设置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设置该第二限位件的该第四位置、较设置该第二约束件的该第三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该第二叶片邻近该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二通孔,该第一限位件穿过该第一约束环圈后形成一第一限位环圈,该第二约束件穿过该第二通孔后形成一第二约束环圈,该第二限位件穿过该第一限位环圈后,再穿过该第二约束环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
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较该第二支撑件更靠件该第一梁;该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该第一叶片承靠于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叶片承靠于该第二支撑件;该多个约束件还包含一第二约束件邻近该第二支撑件设置,该多个限位件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于该第二经线上,设置该第一限位件的该第四位置、较设置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二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设置该第一支撑件的该第二位置、较设置该第一约束件的该第三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设置该第二限位件的该第四位置、较设置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设置该第二支撑件的该第二位置、较设置该第二约束件的该第三位置更靠近该第一梁;该第二叶片邻近该第二经线处设有一第二通孔,该第一限位件穿过该第一约束环圈后形成一第一限位环圈,该第二约束件穿过该第二通孔后形成一第二约束环圈,该第二限位件穿过该第一限位环圈后,再穿过该第二约束环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叶帘,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支撑件包含一第一支撑件及一第二支撑件,该第一支撑件较该第二支撑件更靠近该第一梁;该多个叶片还包含一第二叶片,该第一叶片承靠于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叶片承靠于该第二支撑件;该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雷陈琳
申请(专利权)人:亿丰综合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