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64140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包括: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室内数据监控模块、控制终端、抽风模块、排风模块和通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分别与抽风模块和排风模块以及通风模块之间构成电性连接,所述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室内数据监控模块上均设有无线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用于发送检测数据到控制终端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太阳能模块电性连接于电源上,所述抽风模块和所述通风模块的内侧设有空气过滤模块,该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利用通过信息采集模块对室外和监控室内的空气状况进行信息采集,可有效利用建筑通风系统,节约建筑通风系统的耗能。节约建筑通风系统的耗能。节约建筑通风系统的耗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通风
,具体为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内部的通风,对于建筑内部的舒适度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对建筑内部通风的管理,大多由人工根据各部门根据各自需求对建筑的通风系统进行控制,不仅无法及时对整个建筑的不同位置进行有效控制,且大多根据人体感受和经验对通风系统进行控制。无法对建筑整体有数据化直观的了解,也无法对建筑的空气流通进行控制。
[0003]其建筑的通风系统的不足如下:1、有建筑通风基本上都是靠建筑中央空调的通风气流组织实现的。建筑的空气动力学条件、建筑热工条件等都没有得到利用,从而使得建筑在通风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管理上也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才可以实现;2、建筑通风一般通过人工或者楼宇自控系统进行控制,没有办法很好地根据使用人数、室内活动情况、发热情况等进行有效的实时调节,造成很多的浪费。
[0004]所以需要针对上述建筑通风系统的不足,且不便于根据室内外的空气温度以及空气流动的具体现象对室内外空气流动的调节的问题,提出以下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采集建筑室外自然温度,并通过无线将其数据发送至控制终端。可充分利用建筑条件实现自适应通风,从而减少实际控制需求;少量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可以实现功能,减少对人的依赖性;系统因为室内参数变化而自动适应;增加过渡季节室内通风控制,减少建筑能耗。
[0007]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包括: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室内数据监控模块、控制终端、抽风模块、排风模块和通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分别与抽风模块和排风模块以及通风模块之间构成电性连接,所述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室内数据监控模块上均设有无线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用于发送检测数据到控制终端的无线接收模块,所述无线接收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太阳能模块电性连接于电源上,所述抽风模块和所述通风模块的内侧设有空气过滤模块,所述排风模块设置在建筑的顶部四周且位于所述通风模块的上方。
[0008]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分为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和室内数据监控模块、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室内数据监控模块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和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室外湿度传感器、室外风力传感器和室外风向传感器,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采用动态摄像头获取信息。
[0009]优选的,所述室外数据采集模块设置于建筑的外侧且设置有多组,并且多组所述室外数据采集模块位于不同朝向的外表面,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包含多组室外数据采集模块
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室外湿度传感器以及室外风力传感器和一组室外风向传感器。
[0010]优选的,所述抽风模块、所述排风模块和所述通风模块分别连通于室内和室外,所述抽风模块和所述排风模块均由多组风扇组成,所述通风模块由多组百叶风口组成,并且由通风驱动器控制百叶风口打开或闭合。
[0011]优选的,所述的控制终端与所述空调主机组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电性连接,且连接于冷却塔的空调主机组设置在室内。
[0012]优选的,所述太阳能模块设置在室外顶部,所述抽风模块和所述排风模块以及所述通风模块设置在室外的外表面顶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利用室外数据采集模块和室内数据监控模块检测室外和监控室内的空气状况,再由无线模块将检测的数据发送至通过控制终端进行数据分析后,再协调抽风模块、排风模块和通风模块运作,不仅能够高效控制空气的流通,节省了能源的损耗,而且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最适宜人们活动;方便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的通风系统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建筑内部空气质量,并可有效利用建筑通风系统,节约建筑通风系统的耗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建筑模型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室外数据采集模块;2、室内数据监控模块;3、控制终端;4、抽风模块;5、排风模块;6、通风模块;7、太阳能模块;8、空调主机组;9、无线发射模块;10、无线接收模块;11、室外温度传感器;12、室外湿度传感器;13、室外风力传感器;14、室外风向传感器;21、室内温度传感器;22、室内湿度传感器;23、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24、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31、数据分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

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包括:
[0019]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控制终端3、抽风模块4、排风模块5和通风模块6,其特征在于:控制终端3分别与抽风模块4和排风模块5以及通风模块6之间构成电性连接,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和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上均设有无线发射模块9,无线发射模块9用于发送检测数据到控制终端3的无线接收模块10,无线接收模块10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31,太阳能模块7电性连接于电源上,抽风模块4和通风模块6的内侧设有空气过滤模块,排风模块5设置在建筑的顶部四周且位于通风模块6的上方。
[0020]通过整体的模型设计,使建筑能够在建筑空气动力学、建筑热工学、人流数量、活动情况、发热情况、通风开孔情况、联动机构等,整体形成一个自适应的建筑通风模型;在模型条件下,当室内人员增加、活动增加等情况时,室内发出的热量增加而带动空气上升并排
出室外。人员增加或者活动增加,则通风量增加,反之也然;通过系统的简单执行机构,在过度季节时,开大通风孔开孔面积,实现大通风工况,从而使得建筑在过度季节减少空调制冷负荷,通过建筑模型的数据分析,同时通过实时采集的数据,可以将建筑通风特性模型进行实证重构,从而实现建筑通风的前瞻性控制,进一步减少建筑的能耗。
[0021]上述方案,数据采集模块分为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和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24,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21、室内湿度传感器22和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23,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11、室外湿度传感器12、室外风力传感器13和室外风向传感器14,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24采用动态摄像头获取信息,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设置于建筑的外侧且设置有多组,并且多组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位于不同朝向的外表面,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包含多组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11、室外湿度传感器12以及室外风力传感器13和一组室外风向传感器14,同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控制终端(3)、抽风模块(4)、排风模块(5)和通风模块(6),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终端(3)分别与抽风模块(4)和排风模块(5)以及通风模块(6)之间构成电性连接,所述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和所述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上均设有无线发射模块(9),所述无线发射模块(9)用于发送检测数据到控制终端(3)的无线接收模块(10),所述无线接收模块(10)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31),太阳能模块(7)电性连接于电源上,所述抽风模块(4)和所述通风模块(6)的内侧设有空气过滤模块,所述排风模块(5)设置在建筑的顶部四周且位于所述通风模块(6)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建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分为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和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24),室内数据监控模块(2)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21)、室内湿度传感器(22)和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23),室外数据采集模块(1)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11)、室外湿度传感器(12)、室外风力传感器(13)和室外风向传感器(14),人流量数据采集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秋植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天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