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市政防涝井盖,包括井盖本体、翻盖、支撑转轴、支撑框架和扭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封闭形式井盖的井盖本体上设置过水通槽,并且在过水通槽内设置翻盖,当出现积水时,随着积水的增加,进而积水作用在翻盖上的力不断增大,因为翻盖的重心偏离支撑转轴的轴线且通过扭簧来保持翻盖的平衡,因此当积水作用在翻盖上的力大于扭簧的扭力时平衡被打破,进而使得翻盖绕支撑转轴转动,进而实现井盖上过水通道的自动打开,进而避免了需要人工进行打开井盖进行排水的麻烦,同时能够及时打开井盖进行排水,进而实现积水从过水通道排入下水井中,进而加快了积水的排放,进而防止出现内涝。进而防止出现内涝。进而防止出现内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防涝井盖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市政基础设施
,具体的说是一种市政防涝井盖。
技术介绍
[0002]下水管道建设时需要预留下水井口以方便在下水管道堵住时进行疏通以及污水和雨水的排放,而下水道的井口根据相关规定需要设置在道路旁边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随着城市的发展,道路的扩宽,使得一些井口位于机动车车道上,不管是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还是在动车车道上,井口都需要通过井盖进行覆盖,防止行人、车辆掉入下水道进口内,因此井盖的上方封闭的,为了保证排水往往在路边设置小一些的下水道口,通过雨水篦子将下水道口封起来防止行人、车辆经过时掉入。
[0003]由于下水管道的井口通过封闭的井盖进行覆盖,进而在遇到下雨的极端天气时,雨水快速聚集起来,这些封闭的井盖由于考虑到安全等原因无法打开时,仅通过路边预留的小一些的下水道口进行排水无法满足排水需求,进而使得雨水聚集,严重时形成内涝,给行人车辆造成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市政防涝井盖。本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井盖位于人形道、非机动车道以及机动车道上,在遇到持续性降雨以及短时间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由于下水管道的井口的井盖为封闭形式的,进而考虑靠各种因素无法打开进行排水,进而使得雨水聚集,严重时形成内涝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市政防涝井盖,包括井盖本体、翻盖、支撑转轴、支撑框架和扭簧;所述井盖本体的上表面上均匀间隔设置有过水通槽;所述过水通槽内设置有所述翻盖;所述翻盖上固定连接有所述支撑转轴;所述翻盖的重心偏离所述支撑转轴的轴线;所述支撑转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的侧壁上;所述支撑转轴的两端均套设有所述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翻盖上;所述翻盖侧壁与所述井盖本体接触且距离所述支撑转轴较远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面。
[0006]工作时,首先将井盖固定安装在预埋在井口处的井盖基座上,当出现持续降雨或短时间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大量的雨水来不及从预留的雨水篦子排走,进而大量的雨水流向低洼地带,仅通过低洼地带的雨水篦子很难将大量快速聚集的雨水排走,同时其他下水井盖为封闭形式的,需要人工手动打开才能进行排水,进而无法及时进行排水,进而使得低洼地带出现积水,随着积水的不断增多进而形成内涝,进而影响城市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因此通过在封闭形式井盖的井盖本体上设置过水通槽,并且在过水通槽内设置翻盖,当出现积水时,随着积水的增加,进而积水作用在翻盖上的力不断增大,因为翻盖的重心偏离支撑转轴的轴线且通过扭簧来保持翻盖的平衡,因此当积水作用在翻盖上的力大于扭簧的扭力时平衡被打破,进而使得翻盖绕支撑转轴转动,进而实现井盖上过水通道的自动打开,进
而避免了需要人工进行打开井盖进行排水的麻烦,同时能够及时打开井盖进行排水,进而实现积水从过水通道排入下水井中,进而加快了积水的排放,进而防止出现内涝;同时避免了井盖打开时行人或车辆行走的过程中掉入下水井内,进而保证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当积水对翻盖的作用力小于扭簧的扭力时,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使得翻盖回到初始位置,进而实现将井盖关闭,通过在翻盖侧壁与井盖本体接触且距离支撑转轴较远的一侧设置限位面,进而限位面抵触在过水通槽侧壁上,进而防止翻盖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反向转动造成过水通槽打开,进而防止在无积水时下水井内的异味从过水通槽散发到空气中,进而避免造成周围空气污染,进而避免影响行人和周边居民。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上均匀间隔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导向滑杆;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导向滑杆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井盖本体上;所述导向滑杆的另一端为凸缘结构;所述导向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滑杆的凸缘接触;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框架接触;所述井盖本体上的所述过水通槽之间的连接筋下方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上;所述水槽底部设置有出水口。
[0008]工作时,由于打开后的翻盖存在超出井盖本体的风险以及阻碍积水从过水通槽快速排向下水井内,因此通过在井盖本体上的过水通槽之间的连接筋下方设置水槽,进而积水从过水通槽进入下水井时部分积水进入水槽内,进而使得水槽的重量增加,进而水槽带动支撑框架沿着导向滑杆向下移动,进而支撑框架带动翻盖向下运动,同时使得弹簧被压缩,进而使得翻盖离开过水通槽,进而避免了翻盖超出井盖本体,进而避免行人在蹚水行走时被绊倒,进而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同时下移的翻盖使得过水的面积增加,进而加快了积水的排放,进而防止积水越来越深给车辆及行人造成危害;同时通过在水槽底部设置出水口,进而随着积水的不断减少,当积水进入水槽内的量小于从出水口排除的量时,随着水槽内的水量不断减少,进而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支撑框架向上运动,同时当积水作用在翻盖上的力小于在扭簧的扭力时,在扭簧扭力的作用下翻盖恢复水平状态(当支撑框架下移到极限状态下,此时若积水的作用力小于扭簧的扭力时,扭簧率先驱动翻盖转动时翻盖恢复水平状态后不在转动),进而在弹簧和扭簧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过水通槽的密封,进而防止下水井内的异味从过水通槽散发到空气中,进而避免造成周围空气污染,进而避免影响行人和周边居民。
[0009]优选的,所述翻盖位于下水道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槽口处设置有封盖;所述封盖固定连接在所述翻盖上;所述封盖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密闭的空腔;所述空腔内均匀间隔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封盖上;所述封盖之间形成通道;所述通道内设置有钢球;在所述翻盖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通道远离所述支撑转轴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支撑转轴的一端且所述钢球位于所述支撑转轴的正下方;所述支撑转轴的端部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支撑转轴之间通过棘轮机构连接;所述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齿条固定连接在所述井盖本体上。
[0010]工作时,由于翻盖是通过扭簧提供动力恢复水平位置的关闭过水通槽的,因此当积水从过水通槽处作用在翻盖上的力小于扭簧的扭力时,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翻盖转动恢复水平状态,进而使得进入水槽内的水流量小于水槽排处的量,进而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过水通槽被防堵,进而剩下的积水只能通过预留的雨水篦子进行排除,进而增加了积
水排除的时间,因此通过在通道内设置钢球(因为通道是倾斜的,钢球的重心与支撑转轴的轴线连续竖直,进而在翻盖处在水平状态时钢球对翻盖无影响),进而在积水作用在翻盖上使其转动的过程中(翻盖带动转动轴转动时,通过棘轮机构使得支撑杆端部的齿轮不跟随转动),当倾斜的通道向下旋转越过水平状态后,钢球迅速滚向通道的另一端,进而在钢球的作用下翻盖迅速打开,进而提高了井盖排水的响应速度,进而以利于将积水快速排出;同时通过钢球对扭簧的扭力进行平衡,进而避免因积水水流作用在翻盖上的力变小时翻盖恢复水平,进而避免因翻盖恢复平衡而造成水槽内的水进入量小于排除量,进而使得积水较浅时井盖依然处于打开状态,进而加快了积水排除的速度;当水槽内进入的水小于排除的水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防涝井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盖本体(1)、翻盖(2)、支撑转轴(3)、支撑框架(4)和扭簧(5);所述井盖本体(1)的上表面上均匀间隔设置有过水通槽(11);所述过水通槽(11)内设置有所述翻盖(2);所述翻盖(2)上固定连接有所述支撑转轴(3);所述翻盖(2)的重心偏离所述支撑转轴(3)的轴线;所述支撑转轴(3)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4)的侧壁上;所述支撑转轴(3)的两端均套设有所述扭簧(5);所述扭簧(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4)上,所述扭簧(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翻盖(2)上;所述翻盖(2)侧壁与所述井盖本体(1)接触且距离所述支撑转轴(3)较远的一侧设置有限位面(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防涝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4)上均匀间隔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导向滑杆(41);所述支撑框架(4)与所述导向滑杆(41)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滑杆(4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井盖本体(1)上;所述导向滑杆(41)的另一端为凸缘结构;所述导向滑杆(41)上套设有弹簧(42);所述弹簧(42)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滑杆(41)的凸缘接触;所述弹簧(42)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框架(4)接触;所述井盖本体(1)上的所述过水通槽(11)之间的连接筋下方设置有水槽(6);所述水槽(6)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框架(4)上;所述水槽(6)底部设置有出水口(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防涝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2)位于下水道一侧设置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槽口处设置有封盖(22);所述封盖(22)固定连接在所述翻盖(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军,
申请(专利权)人:骆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