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京卫专利>正文

低强度混凝土、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及边坡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2786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坡面,坡面上间隔插设多组捆绑的竹束,竹束由两块相对的竹片捆绑而成,且竹束的插设角度与坡面角度一致;坡面地下25c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强度混凝土、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及边坡修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边坡修复的低强度混凝土、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及边坡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中,经常需要开挖大量的边坡,边坡的开发使得原有植被覆盖层被严重破坏,引起荒漠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生态恢复研究使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按地层岩性分类,边坡可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又叫壤性边坡,包括纯土质边坡和沙壤质边坡。
[0003]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的核心是将混凝土和植物种子混合成喷射基材,将混合物喷射至边坡上,利用混凝土和边坡之间的粘结作用,保证边坡的结构强度,同时利用绿色植物对边坡的生态进行恢复。行业共识下,修复边坡的混凝土强度越高越好,强度越高一方面能够为边坡提供更高的强度,同时耐久性更好,目前边坡修复工艺中,为了保证边坡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耐候性,水泥掺量一般为8%~15%,为了达到更高的强度,水泥掺量甚至达到18%,水泥掺量的加大虽然能够提高护坡强度,但同时也阻碍了边坡的原生植被的生长,混凝土强度高于某一限值时,普通植被是无法破土而出的;目前行业中普遍认为边坡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0.5MPa,同时边坡混凝土一般的喷射厚度不应小于3厘米。
[0004]但是,这类边坡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有:
[0005](1)针对壤性边坡施工难度大,壤性边坡的抗剪切性能差,为了追求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需要喷射大量植被混凝土,由于坡度的存在,使得壤性边坡承受较大的压力,从而在施工时以及施工后短期内存在滑坡风险。
[0006](2)喷射混凝土后,边坡的结构强度主要由混凝土提供,尽管植被混凝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生态修复,修复后的边坡上能够生长部分植被,但生态修复的程度具有明显的上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达不到生态彻底恢复的目的。
[0007](3)另外,边坡的强度长久依赖于喷射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层被破坏以后,需要再次进行修复。
[0008](4)现有的边坡混凝土成分复杂,并且水泥的比重大,材料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9]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性能突出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植被混凝土护坡结构存在的生态修复程度具有明显上限、不能彻底恢复生态的技术问题。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11]一种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所述护坡结构包括坡面,所述坡面上间隔插设多组捆绑的竹束,所述竹束由两块相对的竹片捆绑而成,且所述竹束的插设角度与所述坡面角度一致;所述坡面地下25cm

45cm深的位置铺设竹鞭网。
[00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专利技术中提供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通过与坡面成一定角度插设的竹束,以及竹鞭网,保证了坡体的整体抗压能力和抗剪切性能,达到稳固边坡的目的。
[0014]2.本专利技术中在土壤层中铺设了鲜活的竹鞭网,竹鞭在土壤中能够不断生长,鞭根生长的特点是不断横向伸长,同时不断发芽长出竹笋,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竹鞭网在土壤中不断攀附形成更加紧密的竹鞭网络,并且会出现大量竹笋破出坡面,最终长成茂密的竹林,从而达到彻底恢复原始生态面貌的目的,并且当混凝土层被破坏后,无需再次进行修复。
[0015]3.竹笋破土后长成茂密的竹林,竹叶枯落物覆盖地表,可以防止雨滴直接冲击地表造成侵蚀;竹叶枯落物为边坡植被保持水分、提供养分。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中用于边坡修复的低强度混凝土,组成成分按重量份包括:草木灰17

32份,磷石膏粉23

45份,水泥2

6份,发泡剂7

11份;所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0.2MPa

0.42MPa。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边坡修复的低强度混凝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8]1.成分更简单,并且水泥比重很小,材料成本很低。
[0019]2.成分中,草木灰是农业生产废物,磷石膏粉是工业生产废物,实现了工业、农业废物的结合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
[0020]3.磷石膏的酸性与草木灰的的碱性在混合喷射后得到中和,改善了混凝土的碱性,并且不会影响原生土壤的酸碱度,更加有利于混凝土喷射后植被生长。
[0021]4.本专利技术中的混凝土与传统混凝土的理念不同,传统混凝土中,认为抗压强度越高越好,因为混凝土强度越高,则能够更好的提供边坡所需的抗剪切性能,现有的边坡混凝土抗压强度均在0.5MPa以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边坡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现有的边坡混凝土理念相反,通过提供抗压强度低的边坡混凝土,以有利于后期竹鞭长出竹笋后,竹笋能够破土而出,在鞭根大量长出竹笋时放弃掉边坡混凝土所能提供的抗压强度,并转向利用竹鞭的鞭根横向生长后互相拉伸的作用,以及竹笋长成茂密的竹林对外部雨水冲刷的消抵,达到护坡的目的,同时利用鞭根的攀生特性提高边坡的抗压强度,这种边坡混凝土在坡胡初期阶段保证了坡度的强度,同时到后期更加有利于鞭根和竹笋的生长,突破了传统植被混凝土对边坡修复的上限。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壤性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3](1)坡面基层处理
[0024]①
对坡面进行开挖,开挖深度为25cm

45cm;
[0025]②
开挖后在坡面上间隔打入多组捆绑的竹束,相邻竹束的间距为0.8m

1.8m;
[0026]③
在开挖后的坡面上铺设预先绑扎的竹鞭网,然后进行回填,并压实坡面;
[0027](2)设置遮挡块
[0028]在压实后的坡面上间隔设置多个遮挡块,所述遮挡块用于当喷射混凝土时形成不被混凝土喷射的裸露壤性区域;
[0029](3)喷射混凝土
[0030]在坡面上均匀喷射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取走遮挡块。
[003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壤性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2]1.本专利技术施工工艺简单,不需要对边坡进行大量的平整和夯实,降低了施工边坡修复的施工能读,能够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0033]2.本专利技术突破传统修复边坡的方式,在坡面一定深度的土壤中铺设了鲜活的竹鞭网,并且在喷射低强度植被混凝土时,还预留了裸露壤性区域,这样在施工一段时间后,利用竹鞭的横向攀生,刘勇竹鞭能轻易从预留的裸露壤性区域长出竹笋,通过后期竹笋成长成为茂密竹林的方式取代了传统完全依赖于混凝土强度的边坡修复方式。
[0034]3.预留的裸露壤性区域不仅提供了竹笋快速破土的条件,还提供了雨水下渗的通道,保证土壤中竹笋的生长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结构包括坡面,所述坡面上间隔插设多组捆绑的竹束,所述竹束由两块相对的竹片捆绑而成,所述竹束的插设角度与所述坡面角度一致;所述坡面地下25cm

45cm深的位置铺设有竹鞭网;所述坡面上还喷射有一层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的抗压强度为0.2MPa

0.42MP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鞭网包括多个交叉连接的竹鞭,多个所述竹鞭交叉连接后形成多个孔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竹鞭为鞭根繁盛的鲜活竹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厚度不大于3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壤性边坡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上预留有多个间隔分布的裸露壤性区域。6.一种边坡修复用低强度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组分按重量份包括:草木灰17

32份,磷石膏粉23

45份,水泥2

6份,发泡剂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京卫
申请(专利权)人:李京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