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后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1795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管后座,它包括覆土层、后背墙和后背板;覆土层的外端面设有浇注口;后背墙设置于浇注口内;后背板包括承力板、传力杆和均压板,各传力杆呈伞骨状布置,一端与承力板相连、另一端与均压板相连,后背板以其均压板与后背墙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后背板设置为包括承力板、传力杆和均压板的结构形式,承力板承受顶进油缸的反力,均压板将反力均匀传递至后背墙上,增大后背墙的受力面积,并且保证受力均匀,从而减小后背墙的压缩变形。变形。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后座


[0001]本技术属于人工顶管施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顶管后座。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人工顶管施工时,经常出现后背墙受压变形。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求顶管后座具有充分的刚度,以避免往复回弹,消耗能量。要保证受最大顶力时不变形,或只有少量残余变形。如果顶管后座弹性过大,顶进后从力先压缩顶管后座,直到顶管后座被压紧而不能再压缩时顶力才向前发挥作用使管段前进,千斤顶卸荷,后从力解除后,顶管后座有残余变形但不大,甚至可以恢复到未受荷载的状态,可是下一次顶进时,仍要先压缩顶管后座,因而每次顶进都要浪费一段千斤顶行程于压缩顶管后座。用短行程千斤顶,行程一般为200mm,而后背墙压缩量为20~30mm,这样就可使千斤顶行程在顶管前进时的利用率只有70%~80%,每顶进2m长的管节,需12~14个行程。若再考虑到传力工具的压缩,需要的行程数还要增加。
[0003]这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后背墙承压不均所以引起的,由于后背墙只有均布均匀承受顶进油缸的反力,导致均布均匀受力过大,加大变形。而这种变形会导致当第一次顶进完成后卸载时后背墙会出现回弹的现象,消耗能量。而顶进是多次分段的过程,往复回弹会造成大量的能量消耗,不利于整个顶管过程。增加了能耗,并且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变形的顶管后座。
[0005]本技术提供的这种顶管后座,它包括覆土层、后背墙和后背板;覆土层的外端面设有浇注口;后背墙设置于浇注口内;后背板包括承力板、传力杆和均压板,各传力杆呈伞骨状布置,一端与承力板相连、另一端与均压板相连,后背板以其均压板与后背墙接触。
[0006]所述后背墙为混凝土墙,其外壁为平面。
[0007]所述承力板与顶管用千斤顶的缸体端相匹配,所述均压板与所述后背墙的外壁相匹配。
[0008]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这种顶管后座还包括防回弹机构,防回弹机构设置于地基上用以单向锁止所述均压板。
[0009]所述防回弹机构包括单向轨和滑柱,单向轨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棘齿排,滑柱的底端设有棘齿槽,单向轨铺设于工作井底面,滑柱以其棘齿槽卡入棘齿排内,滑柱的顶端与所述均压板相连。
[0010]所述防回弹机构成对设置,分设于所述均压板两侧。
[0011]本技术通过将后背板设置为包括承力板、传力杆和均压板的结构形式,承力板承受顶进油缸的反力,均压板将反力均匀传递至后背墙上,增大后背墙的受力面积,并且保证受力均匀,从而减小后背墙的压缩变形。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优选实施例中防回弹机构的主视放大示意图。
[0014]附图标记
[0015]1—覆土层;
[0016]2—后背墙;
[0017]3—后背板,31—承力板,32—传力杆,33—均压板;
[0018]4—防回弹机构,41—单向轨,42—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这种顶管后座包括覆土层1、后背墙2、后背板3和防回弹机构4。
[0022]其中覆土层1的外端设有圆弧状的浇注口,使其能够更好的支撑后背墙2。后背墙2为现浇于浇注口内的混凝土墙,其内壁为圆弧面、用以降低对覆土层的压缩,其外壁为平面用以支撑后背板3。
[0023]后背板3包括承力板31、传力杆32和均压板33;承力板31设计为与千斤顶缸体端的面积相匹配的圆板,均压板33设计为与后背墙3的外壁相匹配的矩形板,各传力杆32呈伞骨状布置,伞骨状传力杆组的小径端与承力板31相连、大径端与均压板33相连,通过承力板31承受顶进油缸的反力,均压板33将反力均匀传递至后背墙2上,增大后背墙2的受力面积,并且保证受力均匀,从而减小后背墙2的压缩变形。同时通过防回弹机构4的设置防止回弹,避免多次重复压缩。
[0024]如图1、图2所示,防回弹机构4成对设置,分设于后背板3的两侧。防回弹机构4包括单向轨41和滑柱42,单向轨41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棘齿排,滑柱42的底端设有预制相匹配的棘齿槽,单向轨41铺设于工作井的底面,滑柱42以其棘齿槽卡入棘齿排内,滑柱42的顶端与均压板33相连。通过防回弹机构4的设置能够保证覆土层1压缩变形后后背墙2与后背板3不会回弹。从而避免多次无效的重复压缩。
[0025]本技术投入使用后,一方面通过将后背板设置为包括承力板、传力杆和均压板的结构形式,承力板承受顶进油缸的反力,均压板将反力均匀传递至后背墙上,增大后背墙的受力面积,并且保证受力均匀,从而减小后背墙的压缩变形;另一方面通过防回弹机构的设置,能够防止后背板的回弹,从而避免顶进过程中进行重复的无效压缩,降低能耗,提
高施工效率。
[0026]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后座,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覆土层、后背墙和后背板;覆土层的外端面设有浇注口;后背墙设置于浇注口内;后背板包括承力板、传力杆和均压板,各传力杆呈伞骨状布置,一端与承力板相连、另一端与均压板相连,后背板以其均压板与后背墙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墙为混凝土墙,其外壁为平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后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板与顶管用千斤顶的缸体端相匹配,所述均压板与所述后背墙的外壁相匹配。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强邓亚琼程学友汤宇龙明华彭学军冯慧君胡毅张道兵凌涛李培国朱国群孙雪涛苏玉东陈文峰胡科朱晓润王杨春曹岩华范作松张天仁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