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8779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板体,所述板体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框架,所述框架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固定有弹簧;所述凹槽内固定有伸缩端与框架相固定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压缩方向与弹簧的压缩方向相同,所述板体上开设有与凹槽一侧相连通并用于供线缆弯曲放置的开槽;所述板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将凹槽和开槽挡住的挡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增加电缆对接处的牢固性,同时对电缆进行有效的固定,避免了电缆的对接处直接受到拉扯力的影响,有效的防止了电缆对接处出现分离的情况。止了电缆对接处出现分离的情况。止了电缆对接处出现分离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线缆连接
,尤其涉及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线缆又称电缆,电缆是一种电能或信号传输装置,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组成,通信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电缆进行对接后,再使用固定装置如卡箍等对电缆进行加固;电缆对接后虽然通过卡箍进行固定,但电缆对接处的牢固性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电缆在受到拉扯或大风天气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电缆的对接处容易出现分离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公布了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解决了电缆对接后通过卡箍进行固定,但电缆对接处的牢固性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造成电缆在受到拉扯或大风天气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电缆的对接处容易出现分离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板体,所述板体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滑动连接有框架,所述框架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固定有弹簧;所述凹槽内固定有伸缩端与框架相固定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压缩方向与弹簧的压缩方向相同,所述板体上开设有与凹槽一侧相连通并用于供线缆弯曲放置的开槽;所述板体上可拆卸连接有将凹槽和开槽挡住的挡板。
[000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7]将一根电缆的一端插入一个板体上的凹槽内后,继续移动电缆,使电缆绕两个连接板缠绕一圈后,再使电缆移动至开槽内,将电缆位于开槽内的部分呈弯曲状放置后,使电缆的端部移动至板体外,然后使用挡板将开槽和凹槽挡住,对电缆进行限位,另一根电缆按照上述方式固定在另一个板体上后,随后将两根电缆相靠近的端部进行对接,再将两个板体固定在一起;当电缆受到外力拉扯或大风天气等情况时,电缆缠绕在两个连接板上的部位会因为拉扯而收紧,使两个连接板对弹簧进行挤压后相互靠拢,使电缆可以向板体外移动;当拉扯力进一步加大时,框架则对伸缩杆进行压缩后,使电缆弯曲放置在开槽内的部分被拉至,进一步的对拉扯力进行缓解,同时避免拉扯力直接作用在两根电缆的对接处,当拉扯力消失后,伸缩杆、框架、弹簧和电缆复原;本技术可以增加电缆对接处的牢固性,同时对电缆进行有效的固定,避免了电缆的对接处直接受到拉扯力的影响,有效的防止了电缆对接处出现分离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板体未安装挡板并且框架和较大的套壳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技术较大的套壳展示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3为本技术板体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板体;2、凹槽;21、框架;22、连接板;23、弹簧;24、伸缩杆;25、开槽;26、排水孔;3、U型杆;4、套壳;41、压板;42、防水条;43、密封板;5、挡板;6、防水袋。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内容。
[0013]如图1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板体1,所述板体1上开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2内滑动连接有框架21,所述框架21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连接板22,两个所述连接板22之间固定有弹簧23;所述凹槽2内固定有伸缩端与框架21相固定的伸缩杆24,所述伸缩杆24的压缩方向与弹簧23的压缩方向相同,所述板体1上开设有与凹槽2一侧相连通并用于供线缆弯曲放置的开槽25;所述板体1上可拆卸连接有将凹槽2和开槽25挡住的挡板5。
[0014]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所述板体1的相对面均固定有套壳4,一个所述套壳4的外壁与另一个套壳4的内壁相接触,体积较小的所述套壳4的一面呈敞开设置并且其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压板41;体积较大的所述套壳4上通过螺钉固定有密封板43,体积较大的所述套壳4上还固定有收卷起来的防水条42。两根电缆分别固定在两个板体1上后,再对两根电缆分别延伸至板体1外相互靠近的一端进行对接,然后将电缆的对接处放置在较小的套壳4内,使用压板41将电缆对接处压住后,通过螺栓将压板41固定在较小的套壳4内;然后使较大的套壳4套在较小的套壳4的外侧,再使用防水条42将较大的套壳4缠绕起来后,对电缆对接处进行有效的保护;当需要电缆对接处进行检修时,也只需要拆下防水条42后,再取下密封板43,密封板43与较小的套壳4的敞开处相对应,因此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缆对接处进行检修。
[0015]如图1和图3所示,两个所述板体1通过U型杆3相固定,所述U型杆3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板体1上开设的穿孔,所述U型杆3的两端还螺纹连接有分别对两个板体1进行固定的螺母。可以将U型杆3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板体1上的穿孔后,再使用螺母将U型杆3和两个板体1固定在一起。
[0016]如图1所示,所述伸缩杆24包括套筒和压杆,所述压杆插入套筒内并与套筒滑动连接,所述套筒内还固定有压簧,所述压杆位于套筒内的一端与压簧的一端相固定,所述压簧的张力大于弹簧23的张力。当电缆受到拉扯时,电缆缠绕在两个连接板22上的部分对两个连接板22施加压力,使两个连接板22对弹簧23挤压后,相互靠拢,当拉扯力过大时,框架21则通过压杆对压簧挤压后进入套筒内,进一步的对拉扯力进行缓解,避免拉扯力直接作用在电缆的对接处。
[0017]如图1所示,一个所述板体1背离另一个板体1的一侧套设有固定连接的防水袋6;所述凹槽2和开槽25内均开设有排水孔26。当电缆对接好以及两个板体1相互固定后,可以使用防水袋6将两个板体1罩住,对两个板体1和电缆的对接处进行保护,防水袋6的开口则可以通过扎带等进行密封;当凹槽2和开槽25内进水后,水可以通过排水孔26排出,避免水堆积在开槽25或凹槽2内。
[0018]使用时,将一根电缆的一端插入凹槽2内后,再继续使电缆的一端穿过框架21上开设的两个孔洞,电缆位于框架21内的部分则绕两个连接板22缠绕一圈,然后将电缆放置在开槽25内后使电缆的端部移动至板体1外,电缆位于开槽25内的部分则呈弯曲设置;可以将
电缆穿过框架21靠近开槽25的孔洞后,在电缆上缠绕粘贴或卡接限位环等物品,使粘贴带或限位环与框架21靠近开槽25的一侧相接触,避免电缆被拉扯时,位于开槽25内的部分电缆进入框架21内;然后将另一根电缆按照上述方式安装在与另一个板体1上后,再将两根电缆的端部进行对接,随后使用U型杆3将两个板体1进行固定,完成对电缆对接处的固定和保护;当电缆受到拉扯时,电缆位于框架21内的部分先对两个连接板22施加压力,使弹簧23压缩,电缆缠绕在两个连接板22上的部位收紧,避免拉扯力直接作用在两根电缆的对接处;当拉扯力过大时,框架21则对伸缩杆24进行压缩,使开槽25内弯曲摆放的电缆被拉直,进一步的对拉扯力进行缓解,当拉扯力消失后,伸缩杆24和弹簧23复原,使电缆随着复原。
[0019]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板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上开设有凹槽(2),所述凹槽(2)内滑动连接有框架(21),所述框架(21)内滑动连接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连接板(22),两个所述连接板(22)之间固定有弹簧(23);所述凹槽(2)内固定有伸缩端与框架(21)相固定的伸缩杆(24),所述伸缩杆(24)的压缩方向与弹簧(23)的压缩方向相同,所述板体(1)上开设有与凹槽(2)一侧相连通并用于供线缆弯曲放置的开槽(25);所述板体(1)上可拆卸连接有将凹槽(2)和开槽(25)挡住的挡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信工程用线缆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板体(1)的相对面均固定有套壳(4),一个所述套壳(4)的外壁与另一个套壳(4)的内壁相接触,体积较小的所述套壳(4)的一面呈敞开设置并且其内部通过螺栓固定有压板(41);体积较大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传友余开富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友晟通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