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8711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器本体,所述训练器本体包括进气组件和测试组件,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盖板、连接于盖板顶部的进气管、连接于盖板底部的密封圈以及贯穿连接于盖板上的三个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接至进气管的内部,且进气管的一端连接有接管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训练器本体设置为进气组件和测试组件组合的形式,进气组件的盖板能够通过螺栓安装于测试组件的气柱顶部,盖板上的密封圈能够与气柱上的密封槽配合,从而能够密封连接,盖板拆卸后,即可便于人们清理气腔内壁,避免气腔内壁积累较多细菌。避免气腔内壁积累较多细菌。避免气腔内壁积累较多细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在正常吸气时,横膈膜收缩和外肋间肌收缩,当用力吸气时,还需吸气辅助肌,如斜方肌、斜角肌的协助,这些肌肉收缩的结果使得胸阔上举,胸腔空间扩大到极限,因此对于呼吸肌力下降的患者,需要使用呼吸训练器对吸气肌进行锻炼,使用者透过呼吸训练器吸气时需要费力去抵抗训练器设定的阻抗,以增加吸气肌力,借此增加呼吸肌强度与耐受度,从而能够令呼吸肌力下降的患者得到康复,但是现有的呼吸训练器在使用时仍存在不足之处,呼吸训练器为整体结构,无法拆卸清理气腔内壁,导致气腔内壁会积累较多细菌,且进气管的进气处未设置过滤结构,长时间使用后进气管内易积累唾液,不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呼吸训练器无法拆卸清理气腔内壁,且进气管长时间使用后易积累唾液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器本体,所述训练器本体包括进气组件和测试组件,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盖板、连接于盖板顶部的进气管、连接于盖板底部的密封圈以及贯穿连接于盖板上的三个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接至进气管的内部,且进气管的一端连接有接管组件,所述测试组件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的气柱、开设于气柱内部的三个气腔以及设置于每个气腔内部的浮动球,所述盖板通过螺栓连接于气柱的顶部,所述气柱的顶部开设有密封槽,且密封圈可与密封槽配合,三个所述第四连接管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三个气腔的内部。
[0005]优选的,所述接管组件包括含嘴、连接于含嘴一端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管一端的第二连接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且第二连接管通过螺纹旋合连接至第三连接管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壁上安装有无纺布层和海绵层。
[0006]优选的,所述气柱的两侧壁上均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盖板的两侧壁上均连接有第二连接板。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均开设有通孔,且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相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壁上安装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位于第二连接管远离进气管的一端。
[0009]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呈“L”型,所述第三连接管的外径小于进气管的内径。
[0010]优选的,每个所述气腔的内部均由上至下设置有两组弹簧,且浮动球连接于两组弹簧之间。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将训练器本体设置为进气组件和测试组件组合的形式,进气组件的盖板能够通过螺栓安装于测试组件的气柱顶部,盖板上的密封圈能够与气柱上的密封槽配合,从而能够密封连接,盖板拆卸后,即可便于人们清理气腔内壁,避免气腔内壁积累较多细菌。
[0013](2)本技术通过在第二连接管的内壁上安装无纺布层和海绵层,第二连接管与进气管进行连接,人们在呼吸训练过程中,呼出的气体进入进气管时能够被无纺布层和海绵层进行过滤,并吸收气体中的水分,从而避免进气管内积累唾液造成不卫生,还能减轻进气管的清理负担。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16]图3为图1中的B处放大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第二连接管的剖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气柱的俯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进气组件的仰视图;
[0020]图中:1、底座;2、第一连接管;3、含嘴;4、进气管;5、气柱;6、浮动球;7、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无纺布层;10、海绵层;11、限位环;12、盖板;13、第四连接管;14、密封圈;15、密封槽;16、第一连接板;17、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包括训练器本体,训练器本体包括进气组件和测试组件,进气组件包括盖板12、连接于盖板12顶部的进气管4、连接于盖板12底部的密封圈14以及贯穿连接于盖板12上的三个第四连接管13,第四连接管13的一端连接至进气管4的内部,且进气管4的一端连接有接管组件,测试组件包括底座1、安装于底座1上的气柱5、开设于气柱5内部的三个气腔以及设置于每个气腔内部的浮动球6,盖板12通过螺栓连接于气柱5的顶部,气柱5的顶部开设有密封槽15,密封圈14和密封槽15的形状如图6与图5所示,且密封圈14可与密封槽15配合,令盖板12能够与气柱5密封连接,保证呼吸训练器能够正常工作,三个第四连接管13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三个气腔的内部,使用者嘴巴含住含嘴3,并吸气,三个浮动球6由左至右依次浮起,并令浮动球6浮起保持几秒钟后,再轻轻吐气,反复操作即可对呼吸肌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将盖板12从气柱5上拆掉,即可清理气腔的内壁,避免气腔内壁积累较多细菌。
[0023]进一步的,接管组件包括含嘴3、连接于含嘴3一端的第一连接管2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管2一端的第二连接管7,第一连接管2为可伸缩的软管,进气管4的一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8,且第二连接管7通过螺纹旋合连接至第三连接管8的内部,第二连接管7的内壁上安
装有无纺布层9和海绵层10,使用者每次使用呼吸训练器时,可将接管组件换成新的,以保证卫生,使用者呼气过程中,无纺布层9和海绵层10能够吸收气体中的水分,避免进气管4中积累唾液造成不卫生,还能减轻进气管4的清理负担。
[0024]更进一步的,气柱5的两侧壁上均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6,盖板12的两侧壁上均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7。
[0025]具体的,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上均开设有通孔,且第一连接板16和第二连接板17通过螺栓相连接,便于拆装。
[0026]值得说明的是,第二连接管7的外壁上安装有限位环11,限位环11位于第二连接管7远离进气管4的一端,在安装接管组件时,限位环11便于使用者掌控第二连接管7在第三连接管8内的旋拧程度。
[0027]进一步的,进气管4呈“L”型,第三连接管8的外径小于进气管4的内径。
[0028]更进一步的,每个气腔的内部均由上至下设置有两组弹簧,且浮动球6连接于两组弹簧之间,通过两组弹簧的限定使得浮动球6定位于气腔的中心处,在吸气时,浮动球6上移压缩上侧的弹簧,实现吸气阻力训练,在呼气时,浮动球6下移复位并压缩下侧的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训练器本体,所述训练器本体包括进气组件和测试组件,所述进气组件包括盖板(12)、连接于盖板(12)顶部的进气管(4)、连接于盖板(12)底部的密封圈(14)以及贯穿连接于盖板(12)上的三个第四连接管(13),所述第四连接管(13)的一端连接至进气管(4)的内部,且进气管(4)的一端连接有接管组件,所述测试组件包括底座(1)、安装于底座(1)上的气柱(5)、开设于气柱(5)内部的三个气腔以及设置于每个气腔内部的浮动球(6),所述盖板(12)通过螺栓连接于气柱(5)的顶部,所述气柱(5)的顶部开设有密封槽(15),且密封圈(14)可与密封槽(15)配合,三个所述第四连接管(13)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三个气腔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呼吸肌力下降的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组件包括含嘴(3)、连接于含嘴(3)一端的第一连接管(2)以及连接于第一连接管(2)一端的第二连接管(7),所述进气管(4)的一端连接有第三连接管(8),且第二连接管(7)通过螺纹旋合连接至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丽邓清洋黄媛媛窦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