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8196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包括有防护板和连接结构;所述防护板设有一组,呈一字形间隔布置;所述防护板的内部、靠近右侧面的位置处竖向设置有蜗杆;在蜗杆的顶部设置有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位于防护板的顶部;在蜗杆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蜗轮;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相邻的防护板之间,包括有衔接块,所述衔接块与左侧的防护板固定连接;在衔接块的右侧设置有卡块和弹簧;将衔接块伸入右侧防护板的凹槽内,通过旋转组件带动蜗杆转动,从而控制防护板之间的连接;使用方便,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护装置,具体涉及到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做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在基坑周围一般需要安装防护栏对基坑壁进行防护;现有的防护栏在进行安装时步骤比较繁琐,并且在安装时需要多人配合才可以进行安装,这样就会增加人的劳动强度,防护栏在进行拆卸时也会繁琐,并且安装和拆卸都会很繁琐,这样就会增加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目的是为了解决基坑内部四周的防护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包括有防护板和连接结构;所述防护板设有一组,呈一字形间隔布置;所述防护板的内部、靠近右侧面的位置处竖向设置有蜗杆;在蜗杆的顶部设置有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位于防护板的顶部;在蜗杆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蜗轮;所述蜗轮上连接有第一转轴,且第一转轴的外端伸出防护板的右侧面;在第一转轴的外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所述防护板的左侧面上、对应蜗轮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防护板内、位于第一凹槽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连;在第二凹槽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相邻的防护板之间,包括有衔接块;所述衔接块与左侧的防护板固定连接,且左侧的防护板的第一转轴伸入衔接块中;所述衔接块内设置有螺纹杆、伸缩杆、连接杆和连接板;所述螺纹杆有两个,沿竖向间隔设置在衔接块靠近左侧位置处,且两根螺纹杆位于第一转轴的上下两侧;在每根螺纹杆上设置有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所述伸缩杆有两根,对应设置在两根螺纹杆上;所述伸缩杆通过螺纹块与螺纹杆可调连接;所述连接杆有两根,对应铰接连接在两根伸缩杆的右端,且连接杆的右端超出衔接块的右侧面、伸入右侧防护板的第一凹槽中;所述连接板设置在两根连接杆之间,且连接板与连接杆铰接连接;在两根连接杆的右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块和弹簧;所述第一固定块设置在连接板上、位于两根连接杆之间的位置处;所述弹簧有两根,分别连接在连接板与对应一侧的连接杆之间;在两根连接杆相背离的一侧还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与卡槽相适应;所述第一凹槽与衔接块相适应。
[0005]进一步的,所述蜗轮在蜗杆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在防护板的右侧顶部开设
有安装旋转组件的第一安装槽;在防护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和穿设蜗杆的第一孔道;所述第二安装槽与蜗轮对应设置。
[0006]更进一步的,所述衔接块的内部还设置有固定螺纹杆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设置在靠近第二锥齿轮处,所述螺纹杆穿设在衔接板内。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块上设置的两个弹簧之间的夹角为45
°
~90
°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穿过连接杆的第二孔道;在第二孔道内纵向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连接杆与第二转轴铰接。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有转盘和转杆;所述转杆固定连接在蜗杆的顶部;所述转盘固定连接在转杆的上方。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工具通过旋转组件带动蜗杆转动,从而控制防护板之间的连接;使用方便,降低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连接结构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图2的A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技术的旋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说明:1、防护板;2、第一安装槽;3、蜗杆;4、蜗轮;5、衔接块;6、第一转轴;7、第一锥齿轮;8、第二锥齿轮;9、螺纹杆;10、衔接板;11、螺纹块;12、第二安装槽;13、第一孔道;14、伸缩杆;15、连接杆;16、连接板;16.1、第二孔道;16.2、第二转轴;17、卡块;18、第一固定块;20、弹簧;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卡槽;25、旋转组件;26、转盘;27、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19]参考附图,本技术为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包括有防护板1和连接结构;所述防护板1设有一组,呈一字形间隔布置;所述防护板1的内部、靠近右侧面的位置处竖向设置有蜗杆3;在蜗杆3的顶部设置有旋转组件25,所述旋转组件25位于防护板1的顶部;在蜗杆3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蜗轮4;所述蜗轮4上连接有第一转轴6,且第一转轴6的外端伸出防护板1的右侧面;在第一转轴6的外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7;所述防护板1的左侧面上、对应蜗轮4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21;所述防护板1内、位于第一凹槽2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22,且第二凹槽22与第一凹槽21相连;在第二凹槽2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
23,在相邻的防护板1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0020]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相邻的防护板1之间用于连接相邻的防护板1,包括有衔接块5;所述衔接块5与左侧的防护板1固定连接,且左侧的防护板1的第一转轴6伸入衔接块5中;所述衔接块5内设置有螺纹杆9、伸缩杆14、连接杆15和连接板16;所述螺纹杆9有两个,沿竖向间隔设置在衔接块5靠近左侧位置处,且两根螺纹杆9位于第一转轴6的上下两侧;在每根螺纹杆9上设置有与第一锥齿轮7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8;所述伸缩杆14有两根,对应设置在两根螺纹杆9上;所述伸缩杆14通过螺纹块11与螺纹杆9可调连接;所述连接杆15有两根,对应铰接连接在两根伸缩杆14的右端,且连接杆15的右端超出衔接块5的右侧面、伸入右侧防护板1的第一凹槽21中;所述连接板16设置在两根连接杆15之间,且连接板16与连接杆15铰接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用的基坑防护装置,包括有防护板(1)和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1)设有一组,呈一字形间隔布置;所述防护板(1)的内部、靠近右侧面的位置处竖向设置有蜗杆(3);在蜗杆(3)的顶部设置有旋转组件(25),所述旋转组件(25)位于防护板(1)的顶部;在蜗杆(3)上、沿竖向间隔设置有蜗轮(4);所述蜗轮(4)上连接有第一转轴(6),且第一转轴(6)的外端伸出防护板(1)的右侧面;在第一转轴(6)的外端设置有第一锥齿轮(7);所述防护板(1)的左侧面上、对应蜗轮(4)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21);所述防护板(1)内、位于第一凹槽(21)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22),且第二凹槽(22)与第一凹槽(21)相连;在第二凹槽(2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23);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相邻的防护板(1)之间,包括有衔接块(5);所述衔接块(5)与左侧的防护板(1)固定连接,且左侧的防护板(1)上的第一转轴(6)伸入衔接块(5)中;所述衔接块(5)内设置有螺纹杆(9)、伸缩杆(14)、连接杆(15)和连接板(16);所述螺纹杆(9)有两个,沿竖向间隔设置在衔接块(5)靠近左侧位置处,且两根螺纹杆(9)位于第一转轴(6)的上下两侧;在每根螺纹杆(9)上设置有与第一锥齿轮(7)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8);所述伸缩杆(14)有两根,对应设置在两根螺纹杆(9)上;所述伸缩杆(14)通过螺纹块(11)与螺纹杆(9)可调连接;所述连接杆(15)有两根,对应铰接连接在两根伸缩杆(14)的右端,且连接杆(15)的右端超出衔接块(5)的右侧面、伸入右侧防护板(1)的第一凹槽(21)中;所述连接板(16)设置在两根连接杆(15)之间,且连接板(16)与连接杆(15)铰接连接;在两根连接杆(15)的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经纬茹德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